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七部委“21号文件”精神, 提高我国麻醉医疗质量与管理水平, 患者安全和麻醉质控专题会议暨2019 年湖北省麻醉质控会议于2019年2月22-23日在武汉隆重召开。 会议由国家麻醉质量控制中心指导、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麻醉质量管理学组、 湖北省麻醉质控中心主办, 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承办。 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医疗质量与评价处樊静处长、 湖北省卫健委医政医管处王燕副处长、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胡豫院长、 国家麻醉质控中心主任黄宇光教授、 湖北省麻醉质控中心主任姚尚龙教授为大会开幕致辞。 大会开幕式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陈向东教授主持。 来自国家麻醉质控中心专家、 各省麻醉质控中心主任、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麻醉质量管理学组成员及湖北省各地400名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
国家麻醉专业质控中心马爽秘书传达了国家卫健委2019年工作方向并通报“21号文件”各省配套政策颁布情况及2018年工作总结上报情况。 2018年国家麻醉质控中心紧抓历史性机遇, 积极配合7部委《关于印发加强和完善麻醉医疗服务意见的通知》(国卫医发【2018】21号)的落地工作; 建立全国麻醉质控网络, 组织省级麻醉质控中心相互调研、 学习; 进一步加强17项麻醉质控指标的采集工作, 完成《国家医疗安全与质量报告》中麻醉专业的编写工作; 利用网络视频会议进行人员专业培训, 积极开展质控学术交流; 顺利完成《麻醉安全与质控》杂志出刊, 建立麻醉及围术期质控的宣传平台, 2018年在36个质控中心评估中排第7名。
2019年国家麻醉质控中心根据卫健委的工作方向和要求将开展以下工作: (1)推进质控指标信息化收集工作: 要求各省级质控中心尽快建立质控指标数据收集的系统, 有条件的省份逐步推进信息化收集工作, 各省级质控中心至少按季度向国家质控中心上报17项质控指标信息。 (2)推动面向县级、 基层医疗机构及民营医疗机构的质控工作开展: 将县级、 基层医疗机构及民营医疗机构的麻醉科纳入质量管理的范畴, 推进全行业水平的同质化提高; 开展“飞行”质控调研, 调研县级、 基层医疗机构及民营医疗机构麻醉科的质量特点, 开展有针对性的质控工作。 (3)完成《2019年麻醉专业医疗质量与安全报告》: 各省级质控中心积极配合国家麻醉质控中心完成质控指标的收集/核实工作, 按照国家卫健委要求时限完成《2019年麻醉专业医疗质量与安全报告》, 积极鼓励各省级麻醉质控中心完成各省报告。 (4)完善国家麻醉质控中心的内部建设与管理: 根据国家卫健委的相关要求制定日常管理制度, 年底开展对省级麻醉质控中心的考核, 督促工作开展。 (5)开展新麻醉质控指标的征集工作: 为了更全面反映麻醉的质量特征, 寻找新的麻醉质控指标, 讨论现行17项麻醉质控指标中, 是否有需要调整定义的指标。 (6)办好《麻醉安全与质控》杂志, 加强质控工作宣传力度。
随后各省麻醉质控中心主任关于各省如何配合国家麻醉质控中心完成2019年重点质控工作开展讨论。
秉承“聚焦患者安全, 改善患者体验, 提升围手术期医疗质量, 降低医疗成本”为目标。 国家麻醉专业质量控制中心、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麻醉质量管理学组牵头, 百特医疗协助共同推动全国范围内的麻醉质量与患者安全培训相关工作。 在此次会议中举行了2019年麻醉质控培训项目启动仪式; 同时视频播放了“2018年围术期患者安全麻醉质量提升试点项目”。 为2019年麻醉质控项目拉开了新的篇章。
2019年麻醉质控培训项目启动仪式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李天佐教授做了国家近期促进麻醉学科发展文件解读并汇报了CSA麻醉质量管理学组未来3年工作规划。 现代医学的质量控制无论在体系、 标准、 组织、 方法、 监控等方面均滞后于其他行业, 这是因为患者的个体差异、 多重人文和社会因素掺杂其中, 医疗过程的各种环节的复杂性决定了医疗的可复制性要弱于其他的专业。 麻醉学科的质量控制较之其他临床专业更加重要, 因为其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和整个医疗机构的质量控制。 目前面临的突出问题: (1)麻醉人员的短缺是影响患者安全的首要问题; (2)缺乏真正懂质量控制的核心队伍, 以指导科学开展质控工作; (3)质控数据的信息化基本上是初级阶段, 表现在全国上报不统一、 数据的及时性真实性跟不上、 数据远远没有达到全覆盖; (4)麻醉质控的结果缺乏有效的应用; (5)缺乏单病种或单项技术的质量控制; (6)缺乏在真实世界中, 对一个学科的质量管理体系和管理路径的有效手段。
国家七部委“21号文件”及国家卫健委相关政策的出台, 直接将缓解麻醉人员短缺、 提高麻醉从业人员待遇、 拓展麻醉学科领域、 提升麻醉学科服务能力等问题提到解决的日程上, 并对麻醉安全和质量控制提出了明确要求, 这对于学科的发展是非常好的机遇。 国家麻醉质控中心经过几年的努力已经形成了主导和辐射全国麻醉安全和质控的态势和体系, 出台了麻醉质控指标, 相应的《麻醉安全与质控》杂志也已创刊运行2年。 全国各地的麻醉质控中心相继成立, 并在国家麻醉质控中心的指导下展开各项工作。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麻醉质量管理学组具有良好的工作基础。 全国普遍高度重视麻醉质量控制, 并达成了共识, 比如各地成立了组织、 各个学术的板块基本上都有安全质量控制的内容。
学组将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开展质量管理培训: 质量管理是一门科学, 需要科学的方法。 借鉴2018年在北京的质控培训经验, 拟3年内举办3期麻醉质量管理培训。 计划为全国培训一批麻醉质控的专业人员。 培训周期: 每年1期; 每期分初级教程、 进阶教程、 高级教程; 培训方式: 共近50次课程, 以线上为主, 线下授课为辅, 选择部分单位实施项目跟踪评估。 (2)组织好每年的学组会议和麻醉安全与质控专题会议: 2019年2月22日第1次学组工作会议与国家麻醉质控中心专题会议一并举行。 2019年5月25日将在北京举办第7届亚洲麻醉高峰论坛。 办好每年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年会学组版块。 学组协助国家麻醉质控中心继续做好每年的全国麻醉质控网络专题会。 在国家麻醉质控中心的统一部署下, 完成交给的相关任务。 (3)依托《麻醉安全与质控》杂志推出工作成果: 鼓励学组成员在《麻醉安全与质控》杂志上展示学组工作成绩, 内容包括: 学组工作动态、 质控方法、 质控案例、 经验分享、 质控论著等, 每期均有学组成员的稿件刊登。 (4)试行麻醉质量管理试点单位创建工作: 为进一步规范麻醉质控管理工作: 探索质控工作的管理模式和路径, 为更广泛医院麻醉科提供借鉴, 拟向麻醉学会提出申请是否可以创建麻醉质量管理试点单位。 如获批准, 将在2019年第1季度拿出评价标准并公布, 2019年下半年启动筛选工作。 (5)尝试单病种麻醉/单项技术质量控制: 单病种麻醉/单项技术质量控制是在麻醉安全有所保障的基础上, 进一步对技术与方法进行质量控制, 以追求更高品质。 本届学组计划每年推出1-2项单病种麻醉/单项技术质量控制标准和方法。 (6)麻醉质控专著翻译工作: 联合国家麻醉质控中心, 共同组织翻译《Quality and Safety in Anesthesia and perioperative Care》一书。 为开展麻醉安全与质控工作提供支撑。
中国医院协会患者安全促进项目核心专家、 中国医院协会《中国医院第三方评价》团体标准核心专家、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林建华教授为2019年麻醉质控培训项目开题讲课。 林建华教授演讲的“围术期管理质量提升项目及管理工具”, 清晰展示了从卫健委颁布的多项政策与指标, 到围术期系统管理和ERAS发展的对于医院质量管理作用; 并从2018年围术期患者安全质量提升实战课题项目中挑选了北京协和医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进行了现场分享。 林建华教授的演讲让大家对于真正落地的麻醉质控有了全面详尽的了解。
国家麻醉质控中心黄宇光教授做了《质控是管理、 更是一门学问》的专题报告。 黄教授从麻醉领域患者安全问题的历史、 医疗安全常态化管理、 为什么进行麻醉质量提升、 基于问题的安全与质量管理等方面为我们阐明了质控不仅仅是管理, 更需要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和提升。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姚尚龙教授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田鸣教授分别对湖北省和北京市的麻醉质控信息化工作做了先进经验分享; 随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闵苏教授、 空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张惠教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李文志教授分别就质控与管理、 围术期用药安全、 麻醉恢复质量等议题做了重要学术讲座。
同期召开了湖北省麻醉质控中心2018年总结会和2019年度工作布置会议。
本次会议反响热烈, 参会代表们纷纷表示提高了学术认识、 学习了先进经验、 拓展了工作思路, 对今后麻醉质控工作的发展意义重大。
患者安全和麻醉质控专题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