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佳
敦煌研究院对于敦煌石窟的保护,系统而完整。当艺术家们把石窟里的壁画和雕塑放在历史的大背景里研究之后,发掘出来的文化意义如何更好地向公众传达,催生了一支世界级优秀讲解员团队。敦煌石窟,除了众人熟知的莫高窟(千佛洞)之外,还有一处迷人的万佛峡谷—榆林窟。敦煌研究院的保护工作,也涵盖此地。
巩彦雄的工作单调、重复,每天都需要从榆林窟的这头走在那一头。单程一公里,还不包括三层栈道的上上下下,以及东崖西崖的来回穿梭。可是每次造访榆林窟,见到的巩老师永远都神采奕奕。不知疲惫的他,永远在窟区认真地检查,周全地调配,安排好每一个细节。
如果你去过敦煌,一定会为石窟讲解员的专业和动情所打动。他们在客观地给游客们介绍这座艺术宝库之外,还融入了他们自己对石窟的爱。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偏爱”:我更崇尚画匠的风格潇洒,我更喜欢壁画里的建筑亭台,我更在意供养人的大时代故事,我更愿意分享颜色的多姿、纹样的多彩。每一次去,即便是同样的洞窟,因为不同讲解员的生动表达,都会有不同的收获和感动。
榆林窟的工作人员都笑称自己是“山里人”,长达几十年的驻守有失去过什么吗?
巩老师摇摇头,很朴实地说:“我的工作也是某种程度地为祖国建设做贡献吧。认真工作,每一天在这里都是开心的。”王燕老师满怀深情地说:“我觉得我的工作就是在供养石窟文化,我很感恩。所有工作人员,包括家人对我们的支持,也是我们能坚持这么久的动力。”
采访的最后,我们问了两个问题。
“巩老师,您一辈子都是榆林窟的‘保镖。退休之后,对于新一代的守护者有什么交代,或者不放心的吗?”
巩老师回答:“我只是在想,退休之后还想回来,继续守着这里。年轻人都很敬业、优秀,我很放心。”
“王燕老师,您对榆林窟的未来有什么寄语吗?”
王老师说:“来榆林窟的游客越来越多了。壁画保护和艺术的传播是一对甜蜜的难题。我们希望喜欢榆林窟的朋友们能在淡季前来,呼出的二氧化碳比较少,对壁画的伤害能小一点,参观的体验也会好很多。”
敦煌石窟是不可再生、不可移动的文物,它又坚韧又脆弱,需要所有人的关注和爱护。下次如果你去到莫高窟、榆林窟,或者任何一个石窟,都请关掉你的手机和相机,安静地跟随讲解员的脚步,一个一个洞窟地体验艺术带给你的时空交错和文化震撼。如果你不了解,也不要焦急,这是我们从何而来的痕迹,你还有时间慢慢地去认识这千年的文化。而在洞窟的门外,还有很多和巩老师一样的守护者,安静地化成铜墙铁壁,默默地陪伴石窟,守护着它们。
他们都是温柔的脊梁:一生只做一件事,一生从不后悔做过这件事。
“西遇知美|敦煌”是由东方证券心得益彰公益基金会主办,敦煌研究院和第一财经公益基金会联合主办的公益项目,旨在用数字化的方式推动敦煌石窟保护。项目为期5年,第一季的主题是“莫高霞光”。
如果说第一季带给我们的是坚韧之美,第二季“西遇知美|敦煌”我们挖掘到的则是残酷岁月里守护者们的温柔之美。他们心性坚定,没有杂念,依旧是坚韧的脊梁;他们双手温柔,尽力拂去时间在洞窟上留下的伤痕,尽力多保留一些给未来。他们都是“温柔的脊梁”,替我们守护石窟,在自己的身上植根信仰。
《第一财经》出于传递商业资讯的目的刊登此文,不代表本刊觀点。本栏目由本刊市场部企划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