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一答之间,事关如何认识市场、判断公司,甚至是重识自我。答案说出来了,看似都是常识,但同样的问题却又总会被一问,再问。
A 我不知道。理论上说,看空报告成为常态才是正常的证券市场。
A 社融和房价的关系是:房价上涨可能会推动居民加杠杆买房,从而增加社融。社融增加不一定会推动房价上涨,因为企业、居民贷款可能用在别的地方。
A 任何一次涨跌都是由很多具体的原因引起的,并不容易完全解释,也不用刻意去解释过去的涨跌。比如1987年美股大跌,事过多年,对它的原因都没有一个权威的解释。正如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任何一次“行情”都是独立而不同的,所以也不要妄图预测每一次的“行情”,但需要了解股市真正的规律:跌多了涨,涨多了跌,在一次次的涨跌波动中,持续向上。美股之前跌得够惨,估值够低,企业盈利恢复,后来涨得也慢(也就10年涨了3倍而已)。中国2018年和美国2008年没有什么相似之处,没有发生金融危机,跌得也有限,估值也不够低。
A 银行股的安全性远高于其他股票—这个说法完全不成立,因为银行是一个以10倍左右的杠杆经营的行业,企业业绩的波动有可能会很大,而这种波动造成的后果会很严重。从历史角度看,美国大部分以零售业务为主的银行都倒闭了,即便在实行了各种严格的监管以后,2008年花旗银行的股价还是跌掉了95%。银行股肯定有投资价值,我也持有一些。但我依然认为,靠简单的财务指标判断一个行业、一家企业,是不行的。
A 最有优势的是服务业,其次是制造业,最没有优势的是农业。
A 没涨多少,对涨过于敏感和对跌过于敏感,都没有必要。
A 这是因为竞争使得没有人能够在一个众所周知的机会中获得超越市场平均水平的成功。理性人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们是悲观的,也是正确的。超越市场平均水平的成功,一定是一個疯子,做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这个疯子一定是乐观的,才会去做这件共识认为没有成功可能性的事情。如果西班牙人都认为帆船渡过大西洋是可以成功的,哥伦布就不值一提。
A 我怎么知道?我从来不操心这种问题。我在资本市场上生存靠的是自私—不管别人赢输;冷漠—不关心别人的买卖;懒惰—不盯盘;愚蠢—搞不清楚大部分事情。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准确定义什么是“垃圾股”,什么是“恶意”。当然大部分人认为自己有这个能力,主要的标准是:我持有的就是好股,别人持有的就是垃圾股;涨了的就是好股,不涨的就是垃圾股。所以每个投资者按自己的偏好,买自己的股票就行了,就是不要在亏损的时候怪别人就好。
A 上证指数又没怎么着你,你为何跟它过不去。
A 我对煤炭钢铁行业没有什么看法。低市净率(PB)买入企业是一种古老的选股策略,是证券分析的鼻祖格老比较推崇的。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低PB的股票一定会涨,因为有很多低PB的企业会一直低PB甚至破产,比如说,伯克希尔-哈撒韦就是一家低PB企业,后来它的主业彻底破产了。所以低PB买入是一种有可能成立的选股策略,但是,并不是说它在任意一家企业、任意一个行业都会成功或者上涨。那么实施这种策略就有两种办法:一个是对个股有深入研究,确保它能持续经营,不会破产,甚至可以主动让企业清算;如果没有这种研究,那就不要买单一企业和行业,而是买一个够分散的低PB选股指数基金。
A 中国任何城市的住宅,目前的价格都只有消费价值和投机价值,没有投资价值。
A 对任何一个公司,无论如何研究,都只能了解到它有限的一些方面。投资决策都处在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中间的模糊地带。
A 不失为一个建议。
A 大部分人(包括我,包括巴菲特)是永远看不懂大部分公司的商业模式的。如果一定要看,那么就尽量多看—产品、服务、管理、文化;多思考逻辑;少判断好坏、贵贱和买卖。没有什么办法可以保证看对,只能让长期账户净值给我们答 案。
A 静态地看Facebook更便宜。当然,腾讯的市场更加统一可控,产业深度更深。
A 可乐的成功,应该在于就口味和品牌达成了全球共识。
A 中国的汽车工业在持续进步,正在接近合资厂和外资厂的水平。注意一个现象,比如吉利和长城新推出的车型,覆盖的价位比老车型是上升的,而全资厂商是下降的。国产车已经突破了一些消费者的不信任感,中国自主车厂的销量轻松突破了百万量级。中国庞大的市场、良好的配套条件,中国汽车厂商管理层的企业家精神,终将转换成中国汽车厂商的全面优势。从长远来看,中国作为全球汽车生产、消费第一大国,唱主角的将会是中国本土厂商。
A 因为互联网券商并不具备“越多人用越好用”的特征。
A 不是“土”,而是“士”:有没有能力吸纳优秀的人才,有没有机制和氛围把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出来。
本文选编自方三文与雪球网友的文字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