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传曦
(灌阳县农机局 541600)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以下简称基层体系项目)的实施旨在提升农机推广公共服务能力。学习永无止境,培训永不止步。今年以来,灌阳县依托基层服务体系项目共举办培训班8期,培训300多人次,形成了以“基层农机技术员为主体,农机合作社为培训基地,县内学习县外学习相结合,科技示范主体为纽带”的培训体系。其做法主要以下方面:
灌阳县今年已是第三年实施基层服务体系项目,按照“提升自身服务能力,扶持壮大农机合作社”的要求,共投入中央预算内资金72万元,拉动合作社会投入资金300多万元,自身建设方面装修更新了灌阳镇、黄关镇2个基层站的办公室,新添了电脑13台,打印机13台,复印机1台,办公桌椅13套;合作社扶持方面建成了永久性示范基地1个200亩,目前示范基地-秀江合作社拥有大型拖拉机3台、大型谷物烘干机7台、高速插秧机7台、水稻联合收割机3台、钢架式育秧工厂1座、植保无人机2架,已建成辐射全县的“四个中心”,即育秧中心、植保中心、谷物烘干中心、技术培训中心,特别是无人机的从无到有,标志着该县农业装备水平越来越自动化、智能化,该示范基地具备了成为全县农机化技术培训基地的条件和能力。2018年该县共在示范基地举办各类培训班8期,培训300多人次。
该县从全县全体农机工作人员中,通过选拔程序选拔责任心强、技术水平高的基层农机人员22名进入基层农机推广队伍,接受培训并全部建立培训档案。并根据农机技术人员的不同需求,做好培训计划,培训内容包括重点推广的新机具、新技术、新模式;农机技术推广理论与方法,农业公共信息服务和管理统计技能;农业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等。2018年该县依托示范基地的“四个中心”对全县基层农机人员进行了育秧、机插、植保等方面的培训班3期。还委托农业部农机研究所培训中心在哈尔滨举办了1期异地培训,此次培训既有理论学习,又有现场参观,还有分组讨论。理论学习涉及乡村振兴、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前景、农机农艺融合、无人机植保、水稻栽培、互联网+农业等6个方面的内容,且观点新颖、前沿,具有很强的指导性、操作性。现场教学参观了中国·方正稻作博物馆、方正现代农业园区、方正秋然米业公司、双丽现代农机合作社、黑龙江农机科学研究院等5个单位,通过学习使基层农机人员深深感受了农机化的发展的历程、重要作用,对“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农业机械化”有了新的、更深层次的认识。
另外还从基层农机推广队伍中遴选2名骨干人才,建立培育档案,参加了自治区农机局举办的骨干人才培训班,使其专业素质和工作能力跟上了时代节拍,成为指导服务的行家里手。
根据产业需求和现有基础,在乡镇遴选44名能力较强、乐于助人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种养大户等作为农机化科技示范主体,通过精准指导服务、组织交流观摩等措施,提高其自我发展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通过把省时省力、节本增效的农机具推广到示范主体,把农业生产投入品供给发放到示范主体,促进农机与农艺的高度融合,提高示范主体的自我发展能力和对周边农户的辐射带动能力。基层农机人员实行包村联户制,每名基层农机人员负责2名科技示范主体的技术指导。指导科技示范主体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开展科技示范主体培训,采集相关信息等。在农业生产的重要时节和关键环节,对示范主体开展手把手、面对面的技术指导和咨询服务。该县2018年共举办科技示范主体培训班2期,培训88人次。
通过培训不仅提升了自己,也培训了别人,更重要的是构建了“基层农机技术员为主体,农机合作社为培训基地,县内学习县外学习相结合,科技示范主体为纽带象”的培训体系,也就是农机政策、知识、技术普及的快车道。科技示范主体作为联接基层农机人员和农户的纽带、桥梁,是落实和普及农机化政策、技术“最后一公里”的“针眼”,通过科技示范主体与农户召开座谈会的形式,可以及时将农机政策、知识、技术及时普及到农户。因此,依托这个体系(这个通道),我们的农机政策、知识、技术就可以及时、畅通无阻地走进千家万户,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