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药“龙花”的本草考证

2019-04-11 05:10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9年3期
关键词:本草药材缅甸

1.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资源植物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云南 昆明 650201; 2.中国科学院东南亚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缅甸内比都联邦区 耶津 999099

“南药”就是“南方来的药材”,除我国南方地区出产的本土药材外,还包括东南亚、南亚、西南亚、非洲、南美洲、澳洲等我国以南地区出产的进口药材。自古以来,这些外来药材随着古商道以及东西方文化交流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国,被中医药吸收利用并加以融会贯通和创新运用,成为中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1]。

南药“龙花”,出自宋代《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卷第十二[2](以下简称《证类本草》),原记录为:“那耆悉。味苦,寒,无毒。主结热、热黄,大小便涩。赤丹毒诸热,明目。取汁洗目,主赤烂热障。生西南诸国。一名龙花也。”笔者在查阅资料时发现,“龙花”在中国传统文化史料,尤其是佛教经卷史料中多有出现,而在本草著作中却鲜有记载。既然《证类本草》中有详细记载,并且有“那耆悉”这样疑似梵书,以及“生西南诸国”的记载,那么药材“龙花”会不会就是佛教中的“龙花”呢?如果是,那佛教医学中是怎么运用的,如果不是,那药材“龙花”的基源植物是什么?中国传统医学或南亚东南亚(西南诸国)传统医学是怎么运用的?因此,本文就在对中国传统医药历代本草和史料中“龙花”的记载进行梳理的基础上,结合实地调研,对南药“龙花”进行本草考证,以期对“龙花”的用药提供一个基础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方法

1.1.1 文献考证 通过语音和语义的比较,对各类文献中记载的龙花的中外文名字,尤其是音译和意译的名字进行考证。同时,结合比较各种本草记载中龙花的用法,结合现代药理学研究资料进行考证。

1.1.2 产地调查与实物收集 在实地调研中,收集龙花原植物和药材,并对收集的材料进行鉴定,访问缅甸传统医生、药商等以了解龙花的传统用法。结合当地用法的调查和访问进行考证。

1.2 实地调研地点 《证类本草》中龙花“生西南诸国”,宋代的“西南诸国”有大理、白古、阿瓦以及阿拉坎等古国,分别对应现在的中国云南省大部,以勃固和东吁为中心的下缅甸地区、以曼德勒和瑞波为中心的缅甸伊洛瓦底江流域以及缅甸若开邦,大致包括今天的云南省和缅甸联邦共和国的大部分地区。因此,本研究中实地调研选择在云南省和缅甸联邦共和国(以下简称“缅甸”)。云南省的调研地点选在大理州、迪庆州、德宏州和西双版纳州;缅甸的调研地点选在曼德勒市和仰光市。

2 结果

2.1 本草记载与语音语义考证 《证类本草》中,记载龙花名为“那耆悉”。“那耆悉”的古音为naal-gri-sid[3],可以同梵语Nagakesara相对音。Nagakesara出自唐代传本《金光明最胜王经之大辩才天女品第十五之一》,其中记录了一个“众香药洗浴方”,Nagakesara为其中之一,义净三藏法师将其音译为“那伽鸡萨罗”,意译为“龙花须”,意思是以花蕊入药[4]。Nagakesara 一词中,Naga是“龙”的意思,Kesara意为“花蕊”,因此龙花有时又译作“龙花鬓”[5]。

陈明教授在其著作《印度梵文医典医理精华研究》中根据印度传统药物文献记载,对Nagakesara进行了考证,并给出Mesua Roxburghii、Rottlrea Tinctoria 和Michelia Champaka三个疑似植物的拉丁名[5]。然而或许是由于文字刊印错误,这三个名称均为错误的名称。根据植物分类学学名数据库[6],这三个名称应该正名为Mesuaferrea(Mesua Roxburghii为其植物学异名)、Mallotusphilippensis(Rottlrea Tinctoria为其植物学异名Rottleratinctoria的错误拼写)和Micheliachampaca(Michelia Champaka为错误拼写),分别为藤黄科植物铁力木、大戟科植物粗糠柴和木兰科植物黄兰[7]。另外,铁力木还有一个植物学异名为Mesuanagassarium,其种加词即为“龙花”。梵语中龙花有一个别名Champeryah,印地语中铁力木有一个别名为Nāg champa,而黄兰的梵语名正是Champaka,这可能是把龙花判定为黄兰的原因。

在藏医《晶珠本草》中,记载一种名为Nha-ga-ge-sar(纳噶格萨)的树花类药材,解释道“其实本品是龙树之花”,并引用《音变语》中的解释“梵语中称格洒拉,译成藏语,称格洒尔”。同时,《晶珠本草》还给出了藏语意译名Klu-me-dog和Klu-shing,Klu藏语意为“龙”,Me-dog意为“花朵”,Shing意为“树”,即为龙花和龙树之意[8]。然而无论是新版《晶珠本草》还是后来的《中华本草·藏药卷》均把Nha-ga-ge-sar 翻译或考证为锦葵科植物木棉Bombax ceiba的花丝[9]。印度学者Mia Molvray 曾列举过一份印度北部喜马拉雅山区藏药植物名录,其中记载了铁力木,并记载了藏语名Naga Kesar[21]。

英国学者罗伯特比尔在其著作《藏传佛教象征符号与器物图解》中将佛教植物弥勒菩萨成道树“Klu-shing”考证为木兰科植物黄兰,并附上了一副插图(图1-7),但插图上的植物形态却接近于铁力木(花四出,枝叶下垂)而与黄兰相去甚远[10]。

《中华本草·维吾尔药卷》记载维吾尔药“Narmishke(那儿米西克)”,其基源为铁力木的花。铁力木乌尔都语为Narmishka,和维语几乎一致,乌尔都语是巴基斯坦的国语,形成于古印度德里苏丹国时期,是南亚穆斯林的主要语言之一。德里苏丹国历史上和我国新疆地区交流频繁。由此可以推测铁力木花在维药中的应用可能和穆斯林的迁徙有关。《中华本草·维吾尔药卷》记载中也引用《明净词典》中的波斯语名称“那格克斯尔”,显然和Nagakesara有对音关系。同时,维药本草《往医典》载:“是一种树的花朵和花粉。形似肉豆蔻衣,黄色,芳香。”可以确定维药“那尔米西克”就是铁力木花[11]。

《中华本草·傣药卷》记载傣药“埋波那”为铁力木,“埋波”为该种树的名字,“那”在傣语里的意思为“龙”,有时也记为“埋莫郎”,其实是不同地区傣语口音差异[12]。“埋波那”也是南传上座部佛教植物“五树六花”之一[13]。铁力木花泰语名Dok bunnak,Dok是花的意思,bunnak发音近似傣语“波那”。

缅甸《十一语草药词典》中记载了两种龙花,分别为铁力木和同科植物长叶格脉树,分别记载其巴利语名Nagakashara和Surapunnagakashara,前缀Surapun-意为“最好的”,即认为长叶格脉树是最好的龙花[14]。值得一提的是,长叶格脉树花瓣六枚,白色,花药黄色,产自南亚,与《酉阳杂俎》中记载的“那伽花”颇为相似,其描述“状如三秦无叶花,色白心黄,六瓣,出舶上”[15]。

古代文献中,以“铁力木”为名的记载出自清代《广西通志》:“铁力木,一名石盐,一名铁棱,纹理坚致,藤容出。”[16],铁力木是以木材的形式出现的。据记载,铁力木是明式高档家具的用材之一,属于硬木类。现代本草专著《中华本草》收录铁力木,以铁力木的树皮、花、种子入药[16]。

2.2 用法比较 《证类本草》记载,龙花“味苦,寒,无毒。主结热、热黄,大小便涩。赤丹毒诸热,明目。取汁洗目,主赤烂热障。”[2]《中华本草》记载,铁力木“苦;凉。止咳祛痰;解毒消肿。主咳嗽多痰;疮疡疖肿;痔疮出血;烫伤;毒蛇咬伤”[16]。藏药纳噶格萨“清肺热”[8]。傣药埋波那“味苦,性寒。入水、风、土塔。调补水血,消火解毒,收敛生肌[12]。维药”那儿米西克 “生干生热,温补心脏,爽心悦志,热身壮阳,燥湿补胃,止泻,敛创,止血消痔。[11]”由此可见,传统医药各派对龙花的认识基本类似,都认为龙花可以“愈疮、消炎、止咳”等。缅甸传统药Gan-gaw,巴利语名Nagakashara,为铁力木花药,用于治疗各种心脏病、心绞痛、低血压,以及各种妇女病,如子宫出血、白带异常等,也用于缓解头痛,以及消化不良等症,还用作祛风剂和解毒剂等[17]。

现代研究发现,铁力木含有甾醇类、酚类、蒽醌类、黄酮类、强心苷类、香豆素类以及呫吨酮类化合物[16]。其中甾醇类化合物具有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18],黄酮类和酚类有抗菌和抗氧化活性,呫吨酮类化合物有抗肿瘤活性[20]。此外,缅甸产的铁力木花醇提取物具有较好的抗菌活性[19-22]。

2.3 实地调研 在云南省南部的西双版纳,铁力木是一种本土植物。在云南除了西双版纳,普洱南部、临沧西南部、德宏州等地也有铁力木栽培或种植。实地调研发现以下几点:铁力木主要作为南传佛教的“五树六花”之一的“埋波那”种植于寺院,被称为“弥勒佛树”。勐海县章朗村总佛寺有一株古弥勒佛树,极为尊贵,就是一株铁力木树。铁力木的主要用途是傣药用花和种子榨油供寺院长明灯使用。铁力木的枝条被用来作为供奉使用。

云南迪庆州藏医(德钦县)用的纳噶格萨为锦葵科植物木棉的花。另外,笔者2016年在西藏普兰访问尼泊尔藏族医生,其使用的纳噶格萨也为木棉花(图1-6)。在云南大理,有一种称为“龙女花”的树,在大理佛教信仰中极为尊贵,经实地调查大理苍山和鸡足山的“龙女花”,其为木兰科植物龙女花Magnolia wilsonii。通过实地访谈其传说、来源、典故和文献调研,“龙女花”与“龙花”不相关,为大理本土文化植物。

笔者访问缅甸时发现铁力木是最重要的佛教礼仪植物。在佛教圣地曼德勒玛哈牟尼佛塔(Mahamuni)和仰光瑞德贡大金塔(Shwe Dagon)大量种植。凡有佛寺、佛塔、佛学院处皆有种植。铁力木是缅甸最重要的文化植物之一(图1)。每年4月为缅历桑衍新年(Thingyan),即泼水节,正是铁力木花开的时候,缅甸人采集铁力木花穿成串,用来供奉佛塔,铁力木又称泼水节之花。铁力木花在缅甸为大宗药材(图1),在曼德勒的泽桥批发市场(Zay Cho)和仰光的昂山将军市场(Bogyoke Aung San Market)大量交易。缅甸传统医学用的部位是花药,铁力木还是缅甸出口中国的大宗药材。铁力木是中医冷背药材,我们推测可能是供维药和傣药使用。

2.4 考证小结 南药“龙花”,梵书“那耆悉”,出自《证类本草》,可追溯至唐代义净三藏的《金光明最胜王经》译本,传入中国已有千年,是佛教医学、波斯医学、穆斯林医学和阿育吠陀医学的常用药材。南药龙花和佛教经卷中的龙花同属一物。龙花在传统中医本草著作中鲜有记载,现代中医也少用,属于冷背中药材,但在藏医、维医和傣医中却是重要常用药材。中医、维医和傣医均以藤黄科植物铁力木入药,其中《证类本草》记载以花药入药,维药“那儿米西克”以花入药,傣药“埋波那”以花、树皮和叶入药,虽然用不同语言记录,但其名字含义都是“龙花”。藏药纳噶格萨以锦葵科植物木棉的花丝入药,但藏传佛教文献中的龙花图却更接近铁力木,木棉是否是铁力木的代用品尚需深入考证。国外缅甸传统药Gan-gaw,巴利语名Nagakashara,为铁力木的花药,用法对症与国内传统医学各家类似。

除了铁力木和木棉外,龙花可能的原植物尚有木兰科植物黄兰、大戟科植物粗糠柴和藤黄科植物长叶格脉树,但均不见于本草记载,仅出现于文化宗教类文献或词典中,尚需考证。

综上所述,本研究建议中医用药以藤黄科植物铁力木作为南药龙花的正品基源。木棉花丝在传统藏医中作为“纳噶格萨”应用历史悠久,验方丰富,疗效确切,在未有进一步考证之前建议仍然作为“纳噶格萨”的正品使用。

3 讨论

由于古代信息交流困难,南药在传播到中国的过程信息多有遗失、讹传、附会甚至误解等,导致用药困难甚至误用弃用。在中医和民族医的历代本草著作中,记载了大量这样的药材,它们来自于外国,有音译或意译的名字,甚至有用法用量等详细记载,唯独缺失了这种药材是什么,因此许多南药就仅仅以记录的形式存在于本草著作,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巨大的损失,严重制约了外来南药资源的应用。有些南药虽然在中国广泛应用,但直到后人对其进行深入考证时才发现长期使用的药材不是正品,而是替代品,甚至是伪品或者误用。因此,对这些古代外来进口南药再次进行深入的本草考证就显得尤为重要。

南药龙花传入中国的历史有上千年,但却一直少有应用,与之相反,龙花在藏、傣、维等少数民族传统医学中却是重要常用药材。龙花基源铁力木为我国南方热带地区本土植物,而每年又有大量进口,显然不是因为资源制约了龙花在传统中药中的应用。藏、傣等传统医学受佛教医学和阿育吠陀医学影响很大,维医还受波斯医学和伊斯兰医学等影响,龙花的应用较为完整地传播和保留在这些传统医学体系中。这样的结果显然和文化交流有关。

以《证类本草》为代表的传统本草著作中还记载了很多像“龙花”这样的外来药材,其中很大一部分尚未考证或者证据不充分。在本文中,参考引证了非中医体系的传统民族医药本草著作,尤其是参考了国外的传统医学著作,另外还参考了文化和宗教方面的典籍和著作。与此同时,结合国内外产地的实地调研,扩展考证资料的来源,增加多重证据。随着“一带一路”的稳步推进,出国交流越来越方便,这将为南药的研究和考证提供极大的便利。

猜你喜欢
本草药材缅甸
道地药材变成致富“金叶子”
牵牛子的本草考证
缅甸琥珀中首次发现虾类化石
春季种什么药材好?
药材价格表
本草,源于延续生命的渴求
本草,一场不动声色的“双面修行”
本草中华
缅甸记忆
缅甸非常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