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长三角优质生活圈

2019-04-11 05:20邹孝听
现代苏州 2019年6期
关键词:苏州园区

○记者 邹孝听

在W酒店37楼的图乐餐厅,记者见到了业界堪称最落地的猎头行业培训咨询辅导师——杰特思哲咨询(中国)的创始人高翔。他说靠窗的位置风景好,自己平时很喜欢找一个安静的地方,俯瞰城市里的车水马龙。

因为工作缘故,高翔经常满世界跑,去的城市多了,自然也有了比较。他说他非常喜欢苏州工业园区,一个小小的区域聚集了多家五星级酒店,并且坐拥美丽的城市湖泊,为他们提供了很好的洽谈环境。

在猎头行业深耕十年,高翔为园区“狩猎”过很多高级人才。在他眼中,一座城市的魅力与城市产业定位息息相关,例如北京中关村和杭州以互联网为风向标;长沙、西安等城市重点聚焦制造业;深圳、苏州对创新型互联网企业的需求见长……从长远职业发展考虑,这些因素对人才的影响不可小觑。

而园区,除了拥有一定吸引力的产业生态环境,地处长三角的她,也有让人心之向往的优质生活圈。高翔的家在吴中区,公司在环球188,地处园区湖西CBD,这里堪称“小陆家嘴”的“高级白领圈”,虽不常在此办公,但每每从这里出发,他都会有种自豪从心而生。

其实像高翔这样的人在园区有很多,他们或因家庭而来,或因工作而来,或因旅游而来。他们都在这里,遇见了长三角优质生活圈。

东往西来,穿越古今的通勤路

路大叔是苏州人,工作在古城区。2015年左右,因为夫人的单位从古城区搬到了园区,他们便在园区买了一套二手房,位置就在地铁一号线终点钟南街站附近,这样一来,夫人上班方便了,路大叔就远了,需要横穿整个园区,再穿半个姑苏区才能到达单位,所以他平时上班开始采用地铁和公交的方式。

“虽然路上要花费一个小时十分钟左右的时间,但也很方便,不用转车都可以直达。这几年园区发展很快,同时,人口也增长得很厉害,早晚高峰难免遇到堵车现象,所以一般来说,我不太会选择开私家车出行。”搬到园区过后,路大叔对这座城市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他坦言,园区现代化程度很高,企业单位也非常密集,很适合具有干劲的年轻人。而对于他这种在机关单位工作,安稳了几十年的人来说,更喜欢居住在人口相对较少的地方。因此,他们工作日会住在园区,周末回到吴中区石湖家里,过过“郊野”小日子。

媒体人鹅蛋哥跟路大叔情况类似,家在园区独墅湖,工作在古城区,每天都要经历至少一次“东往西来”,穿越古今的通勤路,她走了一年半的时间。自己开车或是地铁转公交,每天要在路上花费四五十分钟时间,曾经因为嫌远迟迟不愿搬家,而这一年半来,她发现四五十分钟的路程其实并不算辛苦,相较古城的拥挤,每天回到独墅湖畔,心情就会放轻松很多。如果遇到下雨的周一,选择地铁出行,妥妥地不用担心迟到。

同为媒体人的小叶,家住诚品生活苏州,每天下楼步行五分钟到达地铁一号线时代广场站,坐七站,从临顿路下来再步行十分钟到单位。春去冬来,她早已习惯了这种生活。私家车,偶尔只在周末会用上。

工作在古城,生活在园区,穿越古今的通勤路,他们都在继续……

魔都后花园,双城里的工作圈

在园区,还有一类群体,常常往返于苏州和上海,双城记模式成为一种习惯,也是一种都市出行时尚。大林是一个安徽人,2011年大学毕业后来到园区工作,单位从位于金鸡湖大道的国际科技园搬到位于独墅湖畔的创意产业园,他一直都住在园区。2016年年中,他换了一份在上海的工作,但仍然住在园区。

他说,“在苏州待久了感觉亲切,在上海挤地铁好可怕。公司在嘉定安亭,有班车来回苏州,我住在东沙湖附近,平常早上七点半起床,班车从东沙湖往东直接上G2高速,四五十分钟到单位。如果晚上加班的话,打车回苏州,260元,50分钟。”大林每天在这样的双城模式中也没有觉得疲惫,他笑称如果哪天公司搬到上海市区了,他就可以体验高铁往返了,就像电视里过着双城生活的人那样。

设计师Chara与大林相反,她住在上海,因为在园区有业务,所以经常往返。沪宁高铁园区站常有她的身影,当天来回,偶尔得空还能和苏州的朋友一起在圆融时代广场吃个饭,去奕欧来逛逛。如果晚了赶不上园区站的高铁,还可以坐地铁去苏州站,多重选择,轻松玩转双城模式。

某外资银行的客户经理卉卉,有阵子每天往返于上海和园区,上午还在位于陆家嘴的办公室开视频会议,下午就在金鸡湖畔与客户喝咖啡了,晚上又回到上海,和老公一起买菜做饭,一天之内,安排满满。

还有一种人,则是家在上海,工作在苏州,不定期地开展双城模式。百得(苏州)科技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兼百得全球运营副总裁邹晴就是一个典型。邹晴出生在上海,因为外婆是苏州人,父亲是常熟人,他笑称自己是半个苏州人。在百得(苏州)的二十多年,邹晴也与园区相伴了二十多年,见证了这座新城二十多年的巨变。

1998年,邹晴住在东环路附近的夏园新村,2006年因为小孩读书,搬到了上海。不过他仍然有很多时间住在苏州,相较于魔都的时尚喧嚣,他更喜欢江南水城的慢时光。闲暇时,他喜欢去金鸡湖畔和平江路散散步,在街边,泡上一壶茶,拿手机放一段评弹。有时候也会去斜塘老街的施斌茶馆,花上两三个小时,听一场中篇。他说那是繁忙工作之余最大的享受了。

交通四通八达,宜居宜业的活力城

二十五年前的园区是乡下,纵横农田,人烟稀少。而如今,高楼林立,交通四通八达,曾经的苏州近郊摇身一变,成了一座时尚魅力的东部新城,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环境,为它招徕千千万万的人才,定居于此。

摄影师“隔壁老王”是一名无锡人,在苏州古城区工作,2012年在园区双湖版块买了房。但是为了平时不用早起,他在单位附近租了一套房子,周一到周四住古城区,周末回园区。他说,“无锡依山傍水,我比较喜欢住在靠水近的地方,园区规划得很规范,湖边绿地、步行栈道和公园比较多,不用早起的日子,我还是更喜欢住在园区。”

当然,“隔壁老王”也会经常回无锡,他研究过不同时段的路况,无论是从苏州城区上高速,还是通过独墅湖大道,上北环,往太湖大道天池山方向,苏州的家与无锡的家距离一个小时十分钟到一个半小时左右,虽然坐高铁更快,但为了便于携带行李,他习惯开车往返。

在钟南街地铁站附近上班的蓝领小刘,早前住在湖西贵都花园,每天在小区门口的便民早餐点买好早饭,在中央公园站坐一号线上班。那时候,她的未婚夫在南京工作,每半个月,他们会约好在彼此的城市见面,苏州到南京,高铁一个半小时,让三百多公里的距离不再遥远。两年前,小刘和未婚夫成了亲,俩人搬到了位于吴江的婚房,地铁四号线转一号线,通勤时间变长了,但他们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温暖小家,一切变得没那么辛苦了。

淮安王氏小夫妻一个在园区工作,一个在杭州工作,他们婚后把家安在了湖东,每周五,女方从杭州搭乘高铁回苏州,夫妻俩共度周末。江苏和浙江,苏州和杭州,听起来跨省的两座城市,因为京沪铁路而拉近了距离。

相似的情况,另有人感同身受。秦晓峰,苏州系统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居住在独墅湖畔。曾在北京生活过很多年,他对园区的交通翘起了大拇指。“因为工作关系,我经常去北京、上海出差。以前坐飞机多,现在发现高铁更方便。早上坐上滴滴,从住的地方出发,40分钟之内就可以到达苏州北站,而到苏州站大概只需35分钟,这是在北京无论如何也实现不了的。”

四通八达的交通,让园区这座宜居宜业的活力城变得越来越有魅力。

没有围墙的大景区,东南西北皆宜游

其实苏州工业园区最初并无传统旅游资源和禀赋,但现在,它作为一个没有围墙的大景区,也能对标传统景区的自然景观。假如你带着找寻乐趣的想法走进园区,相信也能获得重新发现苏州的视角。

工作日的早晨,独墅湖隧道通往科教创新区的路永远会比通向城区的拥堵,涌进独墅湖的车潮基本上都是在生物产业园、创意产业园以及各大高校和科研院所工作的人。高新智能、创新创业、科技型产业集聚,学术与市场无缝对接,这样的区域氛围让独墅湖科教创新区有了“东方硅谷”的称号。冷泉港国际会议、湖畔论坛、全球创业大赛……时有业界大咖和慕名人士前来参观交流。

园区的东部,拥有大量的酒店集群、核心的会议展览中心、全球知名的商业片区以及便利的交通、丰富的消费娱乐等配套。如久光、圆融时代广场、月光码头等亲水商业集群;洲际、凯悦、凯宾斯基、希尔顿等五星级酒店;承接过世乒赛、全国人工智能博览会、国际车展等大型活动的博览中心;吸引著名艺术团体演出的苏州文化艺术中心;来自台湾的新光天地和诚品书店……越来越丰富的社会业态,让湖东与商务、摩登、繁华的贴得更近了。虽然园区的大多数写字楼都集聚在湖东,但这个众多白领出没的地方,不像上海的陆家嘴那般充满快节奏的都市气息,他还有很多柔软的细节,让你愿意花时间,为它驻足。

向西,印象中很长一段时间,只要有年长一些的外地朋友来园区,首选的用餐之地必属李公堤。而年轻人来园区玩,也总免不了逛商场。大概十年前,天虹百货和印象城当属这里的王牌购物中心。后来,万科美好广场的开业为东环商圈注入了活力。2017年末,超大体量的苏州中心正式亮相,又为湖西又增添了一处逛吃享乐的好地方。

向北就是阳澄湖了,经过多年发展,阳澄湖半岛旅游度假区在全国众多旅游度假区中脱颖而出。除了吃蟹的季节,周末和节假日也经常会有外地游客来这里度假,莲池湖公园、云衫公园、世纪公园、环湖自行车道、重元寺人气满满。你可以在湖畔搭个帐篷,吹吹风,喝喝茶,又或是骑着脚踏车环湖观光,原生态的生活,洗去平日里的疲惫。有兴趣的,还可以在阳澄湖畔的酒店住上一晚,吃吃自助餐,品品下午茶,生活如此美好。再高大上一点,可以去若尔航空基地乘坐直升机一览城市风光。

综上来看,园区早已不仅仅是一个工业园,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为她驻足,也许有很大一个因素是,在这里,他们遇见了长三角优质生活圈。

猜你喜欢
苏州园区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苏州伴宅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园林之城——苏州
园区的开放样本
孔学堂 纯粹的国学园区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苏州大冢:十年磨一剑
园区开发Ⅱ个股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