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邹孝听
25年前,还没有苏州工业园区,园区的现址在那时候被称作“苏州乡下”,当时由娄葑、跨塘、胜浦、斜塘四个乡镇以及一片片的农田和洼地组成。除了“土著”,甚少有人会去那里。而如今,一座摩登时尚的新城拔地而起,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定居于此。
虽然园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在有些人的心里,难以忘记那些与这片土地有关的,记忆深处的片段。这一次,记者分别约访了在园区土生土长的、从古城区搬到园区的以及从外地迁居过来的三位年轻人,听他们聊一聊有关这座年轻都市的回忆和感触。
很小的时候,赵晟雯她从父母口中得知,1994年,收到拆迁消息后,原本尚在恋爱期的父母很快就结婚了,第二年,她出生,后来也赶上了拆迁。在她记忆里,小学二年级前一直住在唯亭(当时叫做跨塘)的乡下,自家建的房子,门前有块空地,再往前就是农田,还有河流。那时候,奶奶会种蔬菜和水果,去镇上的菜场卖,养的鸭子还经常下水游泳。
赵晟雯在镇上念幼儿园,每天爷爷骑着自行车,带她穿过乡间小道,还会经过一条铁轨,她说那是家通往镇子的必经之路。“记得有时候会停着运煤的火车,好久都不开走,爷爷就带着我从火车底下钻出去。”到了一年级,她就读于当时的跨塘中心小学,就开始每天坐校车往返。
有一天,赵晟雯听说,爸爸去镇上抽签抽到了几栋几零几的公寓房,大人们都开心极了,感叹“以后下班可以不用种田了”。二年级,赵晟雯一家就从农村搬到了镇上。那时候,她哥哥家还没有轮到拆迁,她常会去玩,所以在她记忆里,即使搬到了镇上,还依稀记得外公外婆下田割稻子的场景。
从农民变成了居民,赵晟雯似乎并没有什么不习惯,她说,“小区里都是村子里的熟人,仍然很热闹。”要说印象最深刻的,恐怕还是去市区越来越方便了。那时候,观前街还是很多人心中的“苏州市中心”,最热闹的地方。一部公交车沿着苏虹中路,就能直达观前街。后来,随着家用车的普及和公交线路的增多,去市区更方便了,但与此同时,园区也在变得越来越城市化,渐渐地,观前街已经不再是出行首选。
后来,赵晟雯去南京读大学,毕业后,本打算留在南京工作,但校招面试的三家公司,在看到她户籍地显示“苏州工业园区”时,无不提出疑问:“园区发展得那么好,你为什么不回去?”当时她很诧异,但最终还是决定回家乡工作。
现在的她是一名职业社工,工作单位在湖西,她和父母住在湖东钟南街地铁站附近,每天搭乘地铁上下班,经过国际博览中心站的时候,心中感慨万千,那是她小时候居住的地方。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再看看这片故土,已是繁华“盛市”,赵晟雯难掩激动。
2012年6月,大学毕业一年,汪浩来到苏州打拼,在苏虹中路的友达光电从事工程工作。每天,他的生活几乎都在厂里,外出的时间顶多就是从厂区到宿舍的半小时。日子过得单调却无比稳定,工厂的环境远没有其他行业复杂,汪浩的心境淡如水。
一年后,他愈觉得这家公司符合他长久的职业规划。于是,开始关注园区的房市,几经对比,最终在园区南边的独墅湖科教创新区买了房。从厂区搬到新家之后,汪浩的生活也发生了变化。以前,厂区到宿舍两点一线,日子过得很单调。住到独墅湖之后,文星、文萃、文汇广场成了他的小天堂,不仅能吃到各种美食,还能每天洋溢在周边大学生的满满活力中,他直言心态也变得年轻了。
他开始跑步,每次五到十公里不等,每周坚持一两次,平时在独墅湖健身步道,周末会约上同事去其他地方跑,14公里金鸡湖,4公里青剑湖,5公里东沙湖,状态很棒的时候还会去阳澄湖晨跑。渐渐地,汪浩对园区的湖有了特殊的情感,他说这里的湖泊很干净,环湖运动非常舒服。以前很少运动的他还和同事一起报名参加了苏州大学、独墅湖等各种路跑联赛,去年开始加入了马拉松的队列。跑步圈有个标语叫“让身体赶得上灵魂奔跑的速度”,他觉得很有意思,在他看来,生活在园区,整个人的状态在潜移默化中发生着变化,而且是往越来越好的状态发展的。
3月10日,汪浩参加了第十届环金鸡湖国际半程马拉松短程赛,这已经是他在园区收集到的第N枚纪念章,他说,“不去跑步,永远不知道自己变得有多虚弱。”
作为一名高级工程师,也曾向往过北上广深一线城市,但现在的他更喜欢苏州的安逸,尤其是园区“不紧不慢”的节奏坚定了他定居于此的念头。他很喜欢园区,他觉得这里规划得很好,配套很齐全,他说家附近就有图书馆,用市民卡就能借书,而且还可以送书上门,特别方便。周末在家,他在书香园区上面订一些专业性较强的编程书为自己充电。冰箱里也常屯些食物,做做饭,小日子过得惬意又自由。
杭琳出生在古城区,在她眼里,二十多年前,园区就是古城区的外郊。直到2000年左右,她上高中的时候,听说有人到园区工作,才开始对这里有所关注。后来,有一次去周庄玩,途径园区,眼前仍然有很多水田,与现在的现代化都市完全不是一种模样。
不过尽管城市配套还很不完善,但当时湖西的星海游泳馆和新城邻里中心成了杭琳常去的地方。她坦言,新开的游泳馆水质应该不会差,而邻里中心在那个阶段也算是很新颖的一种商业体验,而且游完泳肚子饿,可以去那里买东西吃。
2003年与2004年间,杭琳大学快毕业之际,开始找工作。当时,她把目光投向了园区。一来是此前就听说有人来这里工作,二来觉得中新合作比较新鲜,区域未来潜力无穷。2005年,她进入了苏虹中路的一家外企,每天坐厂车往返于家和公司。
后来,杭琳结婚生子,工作单位换到了湖西。2009年,她也从古城区搬到了园区。她说,“我很喜欢园区的规划,整个城市的环境也很好,我现在在社区工作,从家到单位只需步行上班,在这里一切都很好。当然,也不否认现代前卫的新城消费水平相较于古城略高,为了节约开支,有些东西我会去古城采购。但很多时候,如果没有什么必须要买的东西,可以很久不去市区。”
采访的时候,杭琳在小区里陪小孩玩,她对居住环境非常满意。她说,“天气好的时候,我们喜欢带孩子去室外玩,家附近有一个开放式的中央公园,步行就能到达,特别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