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菲菲 朱喜钢 孙 洁 刘风豹
“旅游中产化”(tourism gentrification) 概念最早由戈瑟姆(Gotham)提出[1],他认为旅游中产化是指通过休闲娱乐和旅游业的发展使得中产阶级居住的邻里地区转化成为一个相对富裕和专有区域的过程。国内最早对于旅游中产化的概念进行研究总结的是赵玉宗[2],他总结了旅游中产化的类型与特征,并且划分了旅游中产化的发展阶段和影响机制,在对南京总统府周边区域的研究过程中发现了城市旅游中产化的特征以及影响因素[3]。徐秀美、韩富贵则以丽江古城为例,分析了文化遗产地中旅游中产化形成的机制与影响[4]。张瑛、汲忠娟对世界遗产地元阳梯田的研究发现,有序中产化是农耕遗产地原住居民村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出路[5]。张娟在对北京爨底下村的研究发现,乡村中产化进程中旅游型村落生活空间发生重大变化,当地村民面临被边缘化的风险[6]。
“村庄公共空间”指的是人们可以自由进出其中、自由进行思想交流的场所,并且在这些场所中所产生的一些制度化的组织与活动形式。曹海林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将公共空间分为正式与非正式两种,探究了公共空间的演变与对村庄秩序重构的意义[7]。张良通过公共空间承载的交往活动类型不同来划分公共空间,分析公共空间的衰败原因与重建方法[8]。陈铭则通过对于村庄空间的功能复合进行研究,对于村庄空间适应性重构进行了具体方法上的探讨[9]。王丹的研究着重于探索新的路径来培育乡村公共精神与社区整合能力,重建乡村社区认同感[10]。郑皓从城乡统筹的视角出发,对于公共空间的营建与规划进行了重点剖析,提出了具有引导性和操作性的方案[11]。综上所述,目前研究大多数是传统村庄与传统公共空间,并且研究多集中于村庄公共空间的功能、营建、公共精神三个方面。
虽然目前研究仍在不断深化,但是对于乡村地区,尤其是近郊型旅游乡村的旅游中产化研究较少。而公共空间在乡村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其代表的乡村秩序与乡村精神是乡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公共空间在旅游中产化驱动下发生较大改变,而由于发生年限较短,目前对于此的研究相对不足。因此,对于旅游中产化驱动下的村庄公共空间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村庄公共空间的机制与演变研究较多,而公共空间重塑的相关研究目前较少,可能是由于没有典型性的代表案例,本研究可弥补此方面不足。
基于此,本研究以南京市江宁区汤岗村为案例区,采用定性研究方法,进行实地调研与访谈,对于汤岗村的旅游中产化进程进行剖析。汤岗村由于发生了旅游中产化,因此区别于传统乡村空间,发生了较大的生活主体的改变,因此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增加对于空间主体的调查,了解目前的汤岗村公共空间问题,探究如何重塑村庄公共空间,来正面迎接旅游中产化的到来。
汤岗村(图1)位于汤山镇北,紧邻闻名遐迩的汤山景区,历史悠久,自然环境舒适优美。汤岗村远离都市喧闹的同时又交通便捷,村庄东边有337省道擦肩而过,环镇西路横贯东西,南边紧邻高速汤山收费站,有着优越的旅游基础条件(图2)。
汤岗村原是隶属于汤山街道汤山社区的一个自然村,是一个拆迁安置型村庄。汤岗村的乡村开发源于2013年的“汤家家”旅游规划建设,现已成为江宁区着力打造的美丽乡村之一。该村依托汤山地区珍贵的温泉资源及优美的乡村风貌,以“温泉”为休闲旅游主题,面向都市人群,打造“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乡村慢生活方式[12]。
汤岗村的整个村庄建设由汤山街道主导进行[13]。目前汤岗村已经完成了景观建设与公共空间改造,并吸引了第一批城市中产阶层的迁入。而在此之前根据村民的意愿,街道引导了部分村民自主创业,也有部分村民将房屋租赁给外来商户,目前约有1/3的外来商户与2/3的当地村民共同居住在此村,每年接待十多万都市中产阶层游客群体。通过中产阶层群体的迁入与休闲旅游业的发展,汤岗村逐渐成为一个相对富裕的村庄,形成了旅游中产化景象。
文中涉及调研数据主要来源于两大部分:①实地调研。笔者于2017年11月与2018年3月两次进行实地调研,观察村庄内部公共空间分布、功能及使用现状,并且随机选取村内的10名村民、10名旅游者与10名商户进行访谈,其中村民访谈主要包括村庄发展历史及现状,村民心理及生活现状,从事职业,活动空间、公共活动需求等;游客访谈主要集中于游客来源及构成、旅游目的、旅游活动路径等;村民访谈主要集中于原先职业、来此经商动机、经营状况、主要活动空间、与当地村民交流等。②相关资料。主要来源于南京市政府文件、江宁区历年统计年鉴、汤岗村村志、汤岗村旅游发展规划等,弥补了实地调研缺少数据的遗憾。
汤岗村隶属于南京市江宁区汤山街道汤岗社区,从区位来看是南京大都市近郊区绿色村庄,存在着打造成为汤山度假区门户节点的机遇。但是由于长期平庸化发展,以及并不是汤山温泉的传统旅游承载区,所以并没有进行产业转型[12]。2013年,为了发展乡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汤家家”旅游规划项目正式启动。政府希望通过温泉产业的引入,来打造一个独具特色的乡村自然与人文空间,创造以温泉为特色的旅游休闲慢生活村庄,以此实现汤岗村的发展与复兴[13]。随后汤山街道组织了《汤岗村都市生活休闲旅游示范村规划》的编制,对于汤岗村的外部物质环境进行了美化改造,重点对公共设施、道路景观等公共环境进行了美化整改。该阶段政府致力于物质空间的更新,为后期的旅游中产化发展创造了物质空间。
经规划建设改善,良好的公共环境作为触媒,大大激发了汤岗村本地村民与外来商户的创业热情,村庄经营项目也相应改变,从初期本地人经营的农家乐拓展到以外来创业者主导的温泉休闲服务。各种特色温泉客栈陆续与当地村民签约,以高额租金租下10-15年的房屋使用权,来进行特色民宿经营。迁入汤岗村的外来群体主要有3类:企业投资者、青年创业者与高级知识分子。从文化品位、经济实力与社会地位来看,都可以将这些群体认为是典型的城市中产阶层,即通常意义上的中产阶层群体。在“汤家家”启动的2年内,即约有20户外来商户进驻。该阶段中产阶层群体的迁入,逐渐完成村庄的主体置换的过程,村庄公共空间的打造也趋于中产阶层群体所欣赏的“小资”文艺情调。为了鼓励中产阶层群体迁入,政府也出台了相应的扶持政策,至此,旅游中产化现象得到了初步的实现。
随着中产阶层群体的迁入,村庄的公共空间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宝贵的温泉资源与村庄的乡土景观吸引了年均10万人以上的游客。汤岗村的主要客源来自南京市区与苏锡常地区,多采用自驾游的方式,以休闲度假体验为主。游客可以承受600-2000元的旅游费用,经济实力较强,文化品位与社会地位较高,以中产阶层为主。随着旅游业的兴起,许多当地村民也开始做起了农家乐生意,目前汤岗村有村民108户:从事民宿经营的有27户,其中当地人经营的为6户;从事农家乐的为5户,全部为当地村民;剩下的未进行商业活动的居民委76户,都已经不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日常以为商户及街道办事处打工为主,经济收入也有了较大提升(图3)。汤岗村完成了乡村的产业转型,村庄的公共空间也完成了从面向村民生活需求向面向中产阶层群体旅游需求的转变。
村庄公共空间是指农村社区中由村民自由、自愿参与而形成的具有公共性的空间[14],本文根据研究需要,将村庄公共空间认为是活动群体聚集时间长,活动类型丰富,能够自由进出进行各类公共生活、交往、生产活动等的空间。传统公共空间研究多集中于村庄公共空间功能、营建与公共精神三个方面。汤岗村由于发生了旅游中产化,区别于传统乡村,发生了较大的空间主体的改变。因此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增加对于空间主体的调查,主要从空间主体、功能、营建、公共精神四个方面进行探究。
汤岗村原本作为拆迁安置村庄,基本满足居住功能,但是在旅游中产化驱动下发生转型之后,这里的主体发生了改变,当地村民有一部分迁出为外来商户所替代,游客也逐渐增加,汤岗村的人口流动性增强。在这样的改变下,汤岗村的公共空间无法满足不同人群愈加复杂的空间需求。
汤岗村缺少针对不同年龄阶段所对应的活动场地与活动设施。过少的公共空间使得当地村民间的沟通与交流逐渐减少,村庄自身活力大大降低。而对于游客与外来商户来说,汤岗村的公共空间比较单调与乏味,缺乏具有趣味性与娱乐性的公共空间,对于吸引游客没有起到正面作用。
自己的房子不想出租,只想在这里安居乐业,汤家家基本无健身设施,连小型的运动器材也没有,缺乏运动场地和活动场地。
——当地村民张先生
平时也会在院子里布置一些扎染手工活动等等,希望村子里有活动,但是目前没有可以建议的渠道。整个村子缺少业态缺少清吧,缺少可以转转玩玩的地方。
——得舍民宿老板
希望村子里能多一些可以走一走,看一看的场所,可以用来散散步。
——游客李女士
在实地调研中发现,汤岗村目前的公共空间主要有五处,具体位置如图所示(图4),空间预设功能较为单一,但是目前承载的活动内容与活动主体相对复杂(表1)。汤岗村在建成之后取得了较大的成效,近年来接待游客量达数十万人次。这虽然给汤家家带来了经济效益,但是也为当地村民带来了生活上的不便。其深层原因在于旅游中产化驱动下,活动主体与活动内容不断增加,而空间预设功能单一,设施简单,导致不同主体活动相互冲突,活动内容相互干扰。
以温泉广场为例,温泉广场上有一个面向游客设置的免费温泉长廊,同时是本地村民的首选活动场地,本地居民与游客间存在竞争关系。街巷也是村庄的一项主要公共空间,以交通功能为主。但是由于汤岗村缺乏活动场地,所以村民会在这里进行散步、聊天等日常活动,使用对象多以行动力与反应力较差的老人与孩童为主。而商户则利用街巷空间进行停车与装载货物等活动,许多游客为了进出方便也选择将车辆停泊在旅店附近。由于街巷预设功能单一,所以不同主体对于街巷的利用造成了对于彼此的干扰。
表1 活动内容统计表
由于汤岗村原本是一个拆迁安置的村庄,总体村落空间经过政府的统一,所以本身对于空间营建考虑不多,虽然在2013年以后经历了设计院的统一规划,但是由于时间与资金问题,改造推进相对缓慢,目前只有入口处改观较大。目前汤岗村的空间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段落:入口节点—主要引导道路—乡野荒地。空间营建方面主要存在两个问题。
4.3.1 空间组织缺乏趣味性
入口空间十分开阔,只有基本的休憩设施与绿化,游客进入之后基本一览无余,缺乏引导视线的景观与引导活动的设施。主要引导道路也只有基本路面铺设与照明设施,没有加设具有地方特色的小品景观与活动设施,并且道路两旁围墙耸立,看不到院内景观,视线没有着落点。继续步行就到了村子边缘处的大片的乡野荒地,场地没有进行精心整改,不具观赏性,整体空间组织缺乏趣味性。
4.3.2 空间组织缺乏引导性
整体的空间组织缺乏引导性,游客在进入村庄之后,既没有明确的指引方向也没有明确的标识系统,只能乱逛一气。由于村庄主要道路较短,游客很容易到达边缘处的乡野荒地,留下不好的心里感觉,影响对于村庄的整体印象。
“村庄公共精神”指的是村民在处理个人利益与村庄公共利益的关系中,所具有的利他、奉献、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的信念与精神,体现在公共空间上主要是村民在公共空间的交流与接触。随着旅游中产化带来的旅游经济的冲击,汤岗村村民的谋生方式发生了改变,越来越多的村民选择将自家房屋租赁给外来商户换取高额租金,自己举家迁往镇上居住。村民流动性增加,与本村村民交流的机会日益减少。并且由于生活方式的转变,他们在空闲时间更倾向于坐在电视或者电脑前进行休闲娱乐活动,而非在公共空间活动,大大减少了与他人交流接触的时间。由此种种原因导致村庄内人际关系淡薄,公共精神进一步消解。
从历史发展来看,处于不同时间阶段的村庄,他们的公共空间各有差异。在起始阶段,公共空间是村民思想交流、人际交往的场所。而在旅游中产化的初始阶段,原先的公共空间被赋予了新的观赏休闲功能,并且公共空间的主体、功能等也不断进行更新与重塑。那么在旅游中产化的继续驱动下,未来的村庄公共空间应该怎样进行重塑?如何满足现代生活旅游需求的同时保持村庄原有的乡土文化与精神?本文将就此进行剖析,为公共空间的重塑作出一点探究。
在旅游中产化驱动下,村庄公共空间的活动主体趋于多元化,主体的增加产生了新的空间需求,村庄原有的公共空间必将发生变化和重构。
在汤岗村的调研访谈中发现,对于“您最希望配置的公共空间”问题,不同主体提及次数最高的三种空间如表2所示。为了满足当地村民的生活需求,相应配置能够锻炼身体的体育场地、能够让孩子自由玩耍的亲子活动场地和靠近村民住处的相对较私密的村民广场。为了满足商户的经营需求,增设具有乡村特色的乡村展览馆,便于商户与游客交往的活动广场,以及满足商户间相互交流培训的商户交流中心。他们需要可以相互交流的空间,与其他商户间的合作才能走向共赢。对于游客的游览需求,增设能够让中产阶层游客体验独特的乡村小型博物馆,改造街巷,使之成为可以散步休闲的乡村街巷,并且增加家庭游览过程中需要的亲子活动场地。
表2 主体需求空间统计表
通过对于空间的组织与布局来实现空间的复合化利用[15],从而打造一个高效的、利于使用的村庄公共空间,这一点对于旅游中产化驱动下寸土寸金的乡村来说尤为重要。
调研访谈中了解到的不同主体需求空间,可以根据活动内容相似性、动静结合、场地要求相似性进行自由组合(图5)。在广场的设计上,不是简单的一块硬质铺地即可,而是可以将运动空间与亲子空间与交往空间相结合,形成兼具交往、活动与休憩功能为一体的亲子运动广场。而乡村特色空间可以与商户交流空间相结合,形成兼具交往、活动、展示与休憩功能为一体的乡村展览体验馆。街巷作为乡村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场所,应该加以利用为一个复合的公共空间。在街道拐角处或建筑后退处利用台阶或者景观限定节点空间,布置相应的休憩或者停驻设施,增加街道交往的机会。在街道两旁设置慢行道,促进体育活动的发生。让街道成为既可以动静相结合的休闲散步空间,也可以成为日常交往空间。
在空间布置上,利用多种手段提高空间复合利用性。可以分时根据活动主体不同布置公共空间。以活动广场为例,在旅游高峰期时,布置满足游客休闲活动的设施,如可移动的座椅与遮阳棚等。旅游淡季则以满足当地居民生活娱乐需求为主,布置健身设施与休憩设施等。
作为村民的居住地与中产阶层钟爱的旅游目的地,乡村需要营建其独特的公共空间,建立良好的空间序列。给居住者留下良好的居住感受,旅游者留下深刻的空间印象。空间组织可以采用“开始—引导—高潮—尾声”的方式[16]。
“开始”是村庄与外部交流联系的起点,留下最初的空间印象,其布置特点以交通方便为主,展示乡村特色形象为辅。“引导”空间作为一个引导与过渡段,连接村庄入口空间与村庄核心区,有不同线形与相应风格,可以将精心布置的主要街道作为空间的引导。在街巷的设计上,不仅利用它的交通功能形成一个人车各得其所的街巷,并且可以在街道边布置小的节点空间,形成一个收放自如的精彩的引导空间。“高潮”空间不仅是单一序列的高潮,更是多个引导空间的交汇处,各种人群与活动在这里相遇交汇。该空间需要满足不同的主体活动需求,需要将重要的较大尺度的公共空间安置在这里,也要呼应各个序列的空间转折变化和风格特点,形成一个精彩的中心空间。“尾声”空间是主要空间后的收尾空间,给前面的空间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同时留下意犹未尽的回忆。可以布置幽静小巷、当地民居或村庄背后的一片安静的花田,观者会觉得别有一番风味。
合理的空间序列需要结合村庄现状加以考虑,利用现状空间加以改造,形成富有节奏感与舒适度的空间,给村民与游客都留下良好的空间感受,营建良好的村庄环境。
公共空间承载着乡村居民的生活习惯与公共活动,是乡村聚落整体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维系着社区的认同感,传承着村庄公共精神。可以在体现本身乡村文化的基础上,根据汤岗村本身特点,营造传承村庄公共精神的公共空间。
汤岗村的空间肌理反映着当地的地域文化、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它原是一个拆迁安置村庄,经过政府统一规划,村庄公共空间的整体形态和特征较为规整。所以在对于汤岗村进行旅游规划时,仍然对这一空间特征进行了延续,这对于村民归属感与空间场所性延续有着重大意义。
目前汤岗村的主要肌理是以主要街巷为骨架,以次要巷道为脉络。汤岗村的整体肌理格局显示出典型的街巷式肌理特征,这种村庄肌理体现出很强的秩序感与归属感,随着村庄规模的扩大,格局宜居拓展延伸。这种格局特点带来的是凝聚力强、人际关系更加密切的公共精神。所以传统的街巷应该予以保护,控制街巷两侧的建筑尺度,避免大尺度现代建筑的出现。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宜中产化旅游的适当完善,如图6所示。民居拆除带来隔离感的围墙,面向街巷开放,街巷铺设人行道与适当绿化景观,开阔处增设交流空间。开放式的街巷设计利于村民接触交流的发生,增强村庄的公共精神。
乡村是农村居民祖祖辈辈的栖息之地,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并以各种形式保留与存在着,乡村独有的文化与风情深深吸引了城市中的中产阶层。然而由于乡村经济发展的需要,许多乡村进行了重新规划与建设,这些建设与更新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加快了旅游中产化的发生。乡村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引发了许多问题,表现在村庄公共空间上主要是:活动主体需求增加、公共空间功能单一、公共空间营建不足与村庄公共精神缺失。对于公共空间的重塑也需要从这四个方面入手,需要增设主体需求空间,打造复合功能高效空间,建立公共空间序列性和营造乡村空间公共精神,以此来保证村庄公共空间在旅游中产化的浪潮中,仍然能够满足各方面的需求并传承乡村特色与精神。
探究旅游中产化驱动下的村庄公共空间重塑不仅是对于某一具体现象的改进,也对此类村庄公共空间的升级重塑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受时间、研究方法、资料等因素的限制,仍有几方面需要今后做进一步的探讨:①村庄公共空间的问题不仅仅只有这四个方面,有不同的分类标准,从另一种标准出发也许会得出另一种结果;②提出的汤岗村公共空间的重塑方案还需要实践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