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环境有害因素联合作用研究的试验设计方案分析

2019-04-10 06:40张素平陶娅婷张雅楠杜琳琳李省三
科技创新导报 2019年34期

张素平 陶娅婷 张雅楠 杜琳琳 李省三

摘   要:2015年9月,在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思想的指导下,我国颁布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纵观历史长河,生态环境建设的优劣对社会和文明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习近平指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关注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深入探索环境有害因素对人群健康产生的影响是促进生态文明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环境有害因素  联合作用  试验设计

中图分类号:R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9)12(a)-0105-02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建设的每一个历史阶段,我国都面临着不同的主要矛盾[1]。近年来,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敲响了环保的警钟,党和国家领导人与时俱进地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2]。人类健康是评价环境质量优劣最直观的依据,为此,本研究以丙烯酰胺和尼古丁联合作用的试验设计方案为例,深入探索环境有害因素对人群健康产生的影响,为环境卫生工作者研究提升环境质量的措施和方法提供客观的科学依据。

1  环境有害因素联合作用的类型

环境有害因素对人群健康产生的影响多表现为低剂量、高频率的暴露条件下的联合作用。同时,由于人对环境有害因素的敏锐反应,往往在各种仪器尚未检测出明显的机体生理、生化指标前就已经有了明显的主观感觉(如嗅觉、味觉、触觉、听觉的异常反应)。从环境有害因素联合作用表现的结果上,通常可以分为相加作用、独立作用、协同作用、增强作用和拮抗作用。

2  丙烯酰胺和尼古丁联合作用试验设计方案

2.1 丙烯酰胺

丙烯酰胺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对人体可产生多种危害,包括神经毒性、生殖毒性、遗传毒性、免疫毒性及潜在致癌性[3]。丙烯酰胺分子量小、水溶性极强,可通过皮肤、黏膜、呼吸道、胃肠道等多种途径进入体内[4]。经口摄入被认为是人体吸收丙烯酰胺最快速、完整的主要途径[5]。

2.2 尼古丁

尼古丁又称烟碱,系吡咯环类生物碱,是烟草的主要成分,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自主神经节产生兴奋[6]。吸烟是许多疾病患病的危险因素,诸如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生殖系统、内分泌腺功能、皮肤及癌症等[7]。尼古丁能够通過呼吸道、口腔粘膜、皮肤被机体吸收。

2.3 设计方案

采用析因设计方法研究丙烯酰胺和尼古丁联合染毒对观察对象的作用影响。选取2月龄健康清洁级昆明小鼠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化原则将实验对象分为四组(对照组、丙烯酰胺组、尼古丁组、联合组)。每组实验动物数量相等,雌雄各半。染毒方式方面,丙烯酰胺采用腹腔注射染毒,每日1次,时间固定,尼古丁采用呼吸道静式染毒,每日2次,时间固定,连续染毒7d。染毒期间,各组小鼠自由饮水和摄食常规饲料。记录试验环境温度和相对湿度。剂量选择方面,根据丙烯酰胺与尼古丁LD50,参考相关文献,确定染毒剂量为低浓度染毒剂量组为1/20 LD50,中等染毒剂量组为1/10 LD50,高等染毒剂量组为1/5 LD50。联合染毒为两种干预因素、三个水平的全部组合(2×3)。观察目标方面,可根据研究目的选择敏感、有代表性的观察目标。包括一般生存状态、生态学指标、生理生化指标等。数据统计采用析因设计的方差分析,检验统计量为F,检验水准α=0.05。

3  结语

环境有害因素是多种多样的,环境有害因素对健康影响的表现也是多种多样的。环境中包含的众多因素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交互作用,其类型和机制尚不能完全解答。本文通过丙烯酰胺和尼古丁联合作用的试验设计方案的研究,为探索多种环境有害因素的联合作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 公丕祥.新时代中国法治现代化的内在动因——基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的初步分析[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9(3):44-59,157-158.

[2] 陈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当代价值、逻辑体系与实践着力点[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2):22-31.

[3] 范云露,陆启玉.丙烯酰胺和环氧丙酰胺的毒性及大蒜素对其毒性的保护作用研究进展[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6(1):238-243.

[4] 张璐佳,杨柳青,王鹏璞,等.丙烯酰胺毒性研究进展[J].中国食品学报,2018(8):274-283.

[5] 陈东妍,刘黄友,汪恩婷,等.丙烯酰胺和环氧丙酰胺的毒性及大蒜素对其毒性的保护作用研究进展[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6(1):238-243.

[6] 尼玛曲珍. 如何认识烟碱及烟碱的直接危害[J].西藏科技,2010(12):19-20.

[7] 李基文. 吸烟对健康危害的研究进展[J].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2010(12):2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