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李 杨佑安
十多年前,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便观察到一个现象:武汉、成都这两个体量相当、发展阶段相同的中西部城市總喜欢“比来比去”。
尤其一到岁末年初或季节交替之际,官方内部会议及地方媒体报道中,都会把两个城市最新经济数据对比列出来讨论。
不过,相对成都、重庆多年剪不断理还乱的竞合关系,武汉与成都因距离较远,经济交流其实并不充分。相较之下,更多的是学习与借鉴。
“武汉、成都经济总量常年差距不超过200亿元,你追我赶很正常,一两个大项目投产就能够改变位次。”叶青对支点财经记者说。
GDP总量,是宏观经济对比中最常见的指标。
2000年-2007年,武汉GDP落后于成都,但差距不大。2008年,因东风本田达产、富士康在汉投产,武汉GDP一路逆袭,超越成都。
之后成都亦发力汽车制造和电子信息,先后引进一汽丰田、一汽大众、富士康、仁宝、纬创等5大产业项目,并于2011年实现了对武汉的超越。
2014年双蓉GDP均过万亿元,武汉以12.88亿元微弱优势超过成都,次年武汉GDP为10905.6亿元,依然高出成都100亿元。
2016年5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四川省简阳市改由成都市代管。2016年、2017年、2018年,成都GDP均超过武汉。
记者发现,2018年成都GDP为15342.77亿元,即便去掉简阳的4538亿元,也达到14888.97亿元,该数据也高于同期武汉的14847.29亿元。
城市间比较并非仅限于GDP,固定资产投资也是项重要内容。
2015年,武汉固定资产投资总量达7725.26亿元,超过成都的7006亿元,位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一名,投资增速达10.3%,超过成都4.5个百分点。
但2016年,武汉固定资产投资下滑,全年为7093.17亿元。成都当年固定资产投资增至8370.5亿元,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一。
到2017年,武汉、成都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分别为7817亿元、9404亿元,2018年则分别同期增比10%、10.6%。这代表武汉这方面依然落后于成都。
不过,如果将土地面积、人口数量纳入考量,武汉优势便凸显出来。
武汉、成都面积分别为8494平方公里、14605平方公里,这代表2018年两地每平方公里所创造出来GDP分别为1.74亿元、1.05亿元。
截止2017年末,武汉、成都常住人口分别为1089.29万人、1604.47万人。以此作为基数,两地2018年人均GDP分别为13.63万元、9.56万元。
以同样方式衡量固定资产投资,武汉亦有明显优势。结论可总结为:成都人多地多,在“冲量”上具有优势,武汉人少地少,含金量相对较高。
与武汉物理空间更近的杭州曾连续几年与武汉GDP相近,为何大众热衷与成都比较而非杭州呢?官方交流密切、彼此互相了解是一大原因。
一位武汉社科机构研究人员曾向支点财经记者表示,文化相近的城市更易交流。“每次去成都交流都很顺,但到杭州就总觉得氛围不一样。”
“开放”是两个城市的统一调性,武汉、成都生活成本低,都有很多好吃、好玩的地方。
不过,相对于位于华中地区的湖北,成都作为西南地区对外开放的窗口,更易于将这种开放调性转变为独特优势。
世界500强写在个人简历里,意味着你成为了全球职场精英,而世界500强聚集在一个城市,则意味其市场潜力、投资环境、开放氛围得到了全球认可。
截至去年底,成都的世界500强总数达到285家,世界500强数量、投资额和行业领域位于中西部之首,而武汉这一数量为266家。
而且,截至1月底,成都机场已开通航线335条,其中国际(地区)航线数量达114条,在中西部国际(地区)航线数量位居第一。
在进出口方面,2018年,武汉进出口总值为2146亿元,而成都贸易进出口值为4983.2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成都在招商引资、扩大开放方面的做法值得借鉴。
“武汉这些年有几件事比较遗憾,一是世界最大集装箱航运公司马士基信息中心项目被成都抢走了,一是富士康制造基地被重庆抢走了。”叶青说。
2009年马士基来武汉考察后,已基本决定在东湖高新区设立信息中心。当马士基转战成都时,成都成功招揽了这个物流“巨人”。
彼时,马士基高管考察完成都准备离去之际,成都高新区管委会负责人气喘吁吁地追火车,把“连夜赶出来的全面投资建议书”递到了高管手上。
此外,对外开放离不开城市营销,会展经济正是突破口之一。
由于会展涉及交通、医疗、安保等多个部门,为有效推进产业发展,成都在2010年率先在副省级城市中为会展业设立政府职能局——成都市博览局。
近年来,成都举办全球财富论坛、世界华商大会、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第20届世界航线发展大会,吸引了大量政坛领袖和世界500强代表参会。
业内人士向支点财经记者建议,武汉可参考成都做法,设立武汉市博览局,推动会展产业发展——既提升武汉全球知名度,也利于吸引外商投资。
不过可以看到,武汉对会展经济的关注程度已在逐步增强,“办好一次会,搞活一座城”等类似目标也被多次提及。
据了解,2019年武汉将陆续举办世界大健康博览会、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等,并将借办会契机全域提升城市功能品质。
上市公司是衡量城市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指标。
2017年,在438家公司成功發审过会的情况下,武汉报会企业13家,新增上市公司l家,而成都则新增4家。
2018年,武汉新增9家上市公司,目前境内外上市企业共77家,而成都新增上市企业10家,境内外上市企业达94家。
民营经济是最富生机活力的经济细胞,是天然的市场经济主体。而在民营经济增加值方面,成都比武汉略胜一筹。
2018年前三季度,武汉民营经济增加值为4307.4亿元,占GDP比重的41.8%。而同期成都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达5256.0亿元,占GDP比重达48.7%。
从城市产业结构看,2018年成都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为3.4:42.5:54.1,武汉结构比约在2.4:43:54.6。武汉制造业和服务业略强。
面向未来,创新创业是推动城市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目前,外界对武汉、成都的比较也体现在这个方面。
在新增市场主体数量方面,成都暂时优于武汉。不过,从人才和科研上看,武汉则更具优势。
目前,武汉共有普通高等院校89所,包括7所211院校,成都则共有普通高等院校56所,包括4所211院校。大学生数量方面,武汉也优于成都。
二线城市创业的一大难题就是缺少龙头互联网企业带动,而武汉也曾面临大量毕业生找不到好工作、不愿留汉的问题。
但近年来,基于城市发展前景与企业客观需求的考量,小米、科大讯飞、奇虎360、小红书等企业纷纷来汉建立第二总部,愿意留汉的人才越来越多。
此外,创新创业不能光看企业数量,还要看是否形成有全国性影响力的增长极。譬如人们谈起北京就提中关村,谈到武双就会提东湖高新区。
在科技部火炬中心发布的2018年度国家高新区评价通报中,东湖高新区排名第五,成都高新区排名第七。
以目前可查询的最新数据来看,2017年科技企业孵化器及加速器内企业数,东湖高新区共有3749家,位列中关村、上海张江之后,位列全国第三。
2017年,国家高新区从业人员中,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占比排名,武汉位于西安、杭州和中关村之后,排名第四。
当然,当下创新创业大潮还在波涛汹涌。只有水退下后,看两个城市还留下哪些优质项目,才能真正判断谁是中西部创新创业第一城。
令人有点诧异的是,在经济体量、人口规模均不如成都的情况下,总体来看,武汉房价在涨幅和价格上还高一些。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去年12月大中城市新建住宅价格指数中,武双同比去年增长10.8%,成都为12.7%;二手住宅价格指数中,武汉增长7.9%,成都为5.8%。
中国房价行情平台数据则显示,武汉去年12月住宅新楼盘、二手房房价概况为17349元/m2、18265元/m2,高于成都同期的13680元/m2、15484元/m2。
对此,一位区域经济专家告诉支点财经记者,影响房价的因素众多,如土地供给、调控政策,但房价如能持续保持增长,一定程度上证明经济增长潜力是在的。
上述研究员则表示,在人口净流入总数不变的情况下,高房价也能带来一种淘汰机制,留下更具经济实力以及更优质的人才。
当然,增长潜力不能只看房价,从各类规划文本中,能看出两个城市对未来的发展期许。
2019年,武汉、成都GDP增长目标分别是8%、7.5%,全社会股东资产投资增长目标为11%、10%左右。而武汉2020年的目标是GDP达到1.9万亿元,成都目标为1.6万亿元。相较之下,武汉定的目标更高。
人口增长方面,武汉2020年目标是常住人口达1180万人,成都则是常住人口达1800万人。
从2017年末情况看,武汉、成都离2020年人口目标分别有8.3%、12.2%的差距。参考两地2016-2017年常住人口增长率,两地达到目标的难度颇高。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人口增长,都要考量环境承载因素,尤其是水资源的支撑。哪里有水,哪里才能承载大规模的人口和产业。
武汉市总面积为8494.41平方公里,水域面积超过2200平方公里,而成都市总面积达14605平方公里,比武汉更大,但水域面积不到1000平方公里。
1999年,美国知名学者麦金利,康韦(MckinleyConway)在《未来学家》杂志发表“未来的超级城市”一文,将武汉、上海列为未来十大超级城市,其中水资源是武汉最大优势之一,相对于中国70%的城市,这是不可比拟的条件。
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对武汉的评价也包括“淡水资源丰富,居世界各大城市之首”。这正是武汉在全世界大城市中所独有的条件。
支点财经记者查询了多篇中国知网关于成都水资源承载力的文章,一致认为水资源问题已成为制约成都城市人口增长、规模扩张的一个瓶颈。
由此可见,武汉具有更强大的产业和人口承载能力。
2016年5月至2018年2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先后发函支持成都、武汉、郑州、西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以重庆、成都、武汉、郑州、西安等为中心,引领成渝、长江中游、中原、关中平原等城市群发展,带动相关板块融合发展。
国家中心城市需具备引领、辐射和集散功能,而城市经济腹地的发展水平及城市首位度,也将影响城市未来。
同为省会城市,省内区域无疑是最核心的经济腹地。2018年,湖北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9366 55亿元,四川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0678.13亿元,差距并不明显。
但与湖北形成的武汉、宜昌、襄阳“一主两副”格局不同,俯瞰整个四川,除成都、绵阳,几乎都是四五线城市,区域更加不均衡。
譬如,四川经济体量第二的绵阳201年GDP仅2303.82亿元。同期,湖北宜昌、襄阳GDP均达到4900亿元级别,荆州、黄冈也突破2000亿元。
可见,成都还需增强对周边乃至全省的辐射、带动作用。
从更大视野着眼,两个城市分别位于“成渝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这两大国家级城市群之中。
成渝城市群包括四川、重庆的大量县市,长江中游城市群则是以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为主体形成的特大型国家级城市群。
从目前可查询的宏观数据来看,长江中游城市群要比成渝城市群在经济体量上高出一截。
长江中游城市群国土面积约31.7万平方公里,2014年GDP总量约6万亿元,常住人口1.21亿人,分别占当年全国的3.3%,8.8%、8.8%。
而成渝城市群总面积约18.5万平方公里,2014年GDP總量约376万亿元,常住人口9094万人,分别占当年全国的1.92%、5.49%、6.65%。
2018年初,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荣昌区委书记曹清尧发表署名文章表示,2017年成渝城市群GDP总量约占长江中游城市群的63.1%。
而且,武汉、成都在两个城市群中的地位也存在差异。
2018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指出,“以重庆、成都、武汉、郑州、西安等为中心,引领成渝、长江中游、中原、关中平原等城市群发展,带动相关板块融合发展。”
由此推断,成渝城市群中是重庆、成都“双中心战略”,而武汉则是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当之无愧的中心城市。
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体量大于成渝城市群,而武汉在前者中的首位度,也大于成都在后者的首位度。从经济腹地角度来看,武汉的地位无疑更加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