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玉婷
摘要:在城乡关系正在重构的社会背景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政策背景下,探讨安徽省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分析安徽省城乡融合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总结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构建安徽省城乡融合发展的路径。
关键词:城乡融合 乡村振兴 发展路径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将其列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坚定实施的七大战略之一,并提出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在城乡关系正在重构的社会背景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政策背景下,探讨安徽省城乡融合的现状和问题,建立契合当前发展需要的城乡融合机制路径,对引导我省根据地区功能定位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安徽省城乡融合的发展现状和主要做法
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转型和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城乡一体化和乡村发展受到重视,城乡关系发生重构,新型城乡关系逐渐形成。安徽省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和重要举措,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一)乡村发展受到重视
近些年来,特别自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从国家到地方都更加重视三农问题,大力支持农村发展。安徽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相继颁布了《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规划》、《安徽省美丽乡村建设“十三五”规划》、《安徽省美丽乡村建设工程实施办法》,出台了《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推进乡村发展。
(二)城乡规划不断完善
安徽省大力推进县域乡村建设规划,对以往以城市为核心的城乡规划进行重新调整与修正,基于乡村视角从县域层面梳理并确定适宜村庄的发展模式。全省完成了599个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整治规划和569个中心村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同时在凤阳等20个县,开展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编制试点,科学确定乡村体系,统筹乡村基础设施与服务设施建设,建立“多规合一”规划编制机制。
(三)城乡产业融合加快
安徽省注重城乡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整合农业资源,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推进农村生态旅游业发展。发展近郊经济,统筹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发展特色经济,打造一村一品专业村镇。特色小镇、传统村落不断涌现,其中,铜陵市大通镇、岳西县温泉镇、黟县宏村镇、裕安区独山镇、旌德县白地镇等5个被住房城乡建设部认定为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乡村旅游在带动乡村经济发展和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十二五”期间,旅游业带动全省45万贫困人口脱贫,约占全省同期脱贫人口的12%。
(四)农村人居环境逐步改善
从2010年开始,安徽省实施了农村清洁工程,2015年又启动了农村生活垃圾三年治理行动。自2016年以来,我省相继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农村垃圾治理的实施意见》,《一体化推进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专项整治加快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施方案》,全面推进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专项整治工作。通过推进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专项整治,以“三大革命”为重点,安徽农村人居环境逐步改善。同时,农村的交通、信息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和环境差距开始缩小。
二、安徽省在城乡融合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安徽省在城乡融合过程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没打破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格局,城乡居民收入、社会地位、社会保障等方面仍然存在着较大差距。
(一)城镇化、工业化水平不高
安徽省城镇化水平不高,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7年,安徽省城镇化率为53.5%,低于全国的58.52%。比周边东部发达省份差距较大,在中部六省中,排名靠后。同时,作为农业大省,农业占GDP的比重较高,农村人口多。2017年,我省一二三产的产业结构比为9.6:47.5:42.9,工业规模和服务业发展不足,造成城市吸纳非农就业的能力不强,不利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
虽然,我国进入城乡收入差距持续缩小时期,但城乡收入差距仍然处于高位,更远高于发达国家的水平[1]。与周边省份的城乡收入相比,安徽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处于相对落后地位,且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大。2017年,我省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1640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6396元;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12758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3432元。城乡收入差距指数为2.48,低于全国的2.71,但仍位于全国中等水平。
(三)公共服务供给差异显著
安徽城乡居民在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公共服务差距仍然较大。在教育方面,农村教育经费投入远低于城镇,教学设施条件差,教学质量不高,且城市与农村的教师待遇水平相差大,农村教师匮乏,小学的空壳化现象较为严重。在医疗方面,农村的医疗卫生人力严重不足,医疗服务能力薄弱。从社会保障看,农民的社会保障待遇比城市居民受益范围小、程度低。随着农村孤寡老人、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农村养老制度有待完善。此外,在文化设施建设和文化活动开展方面,农村远不及城市。
(四)乡土文化衰落严重
受到改革开放后,长期以来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城市文明的冲击,且伴随大量农村人口的转移,传统乡村文化被改造和消解,乡土文化凋敝现象越来越严重[2]。特别是在安徽欠发达的山区,城乡差距显著,受到的冲击很大。传统乡土文化的衰落主要表现是农民的地位、乡村的价值以及传统风俗和工艺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三、构建安徽省城乡融合发展的路径
(一)拓展农业多功能,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安徽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应大力拓展农业的多功能性,推进农业与旅游业、文化休闲产业等产业的融合发展,发展生态观光、休闲、旅游、养生等产业,实现农产品价值增值和农民增收。如我省大别山区应充分利用其优越的自然景观资源和原生态的特色农产品,重点发展生态乡村旅游,将农业与生态旅游相结合,将农业生产与特色小镇建设相结合,塑造乡村特色民宿,打造绿色旅游体验。同时,应注重传统民间工艺产品,保护传统手艺,利用新思维、新创意使传统工艺加工业与特色文化产业相结合,提高特色工艺品及旅游品的附加值。
(二)挖掘乡村多元价值,重建乡土文化
随着乡村发展的重要性和乡村价值的提升,乡村在发生重构。应对乡村产业、生态、文化等多元价值重新认识和挖掘,在保持乡村有别于城市主体的景观风貌和风土人情下,对乡村资源进行整合,挖掘乡村内生发展动力,实现城乡要素的双向流动与融合[3]。安徽省具有丰富的红色文化积淀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而乡村是文化的发源和传承的重要载体。注重城乡文化的融合,在乡村发展中,要发挥我省乡村地方特色,注重地方文化保护和传承,确保乡村不因城市文化的冲击而失去其特色和乡土本性。重建乡土风情、乡贤文化,让乡村成为宜居之地和人们向往的家园。
(三)进行城乡统一规划,提升农村生态环境
安徽省应构建城乡融合的规划体系,在产业发展、居住空间、交通设施和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城乡规划的一体化。合理调整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对城乡建设中的土地利用、绿化设施、生态环境进行统一规划和空间布局。统一规划城乡产业园区和重大项目建设,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商品流通体系。统筹城乡生态建设,加大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特别是治理农村的环境污染,改善农村人居、生态环境。
(四)破除农村人口流动的体制障碍,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安徽省是劳务输出大省,农民在非农产业和城镇就业已成为农民增收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应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破除对民工的种种歧视性政策和不合理的限制性规定,建立城鄉统一的户籍和就业管理制度,让农民与城镇职工享受同等待遇。推进我省在城乡基础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一体化进程,合理配置城乡公共资源,完善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和管理制度,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参考文献:
[1]魏后凯.新常态下中国城乡一体化格局及推进战略[J].中国农村经济,2016,(1):2-16.
[2]姜德波,彭程.城市化进程中的乡村衰落现象:成因及治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视角的分析[J].南京审计大学学报,2018,(1):16-24.
[3]丁寿颐.转型发展背景下的乡村重构与城乡关系的思考[J].城市发展研究,2013,20(1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