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多媒体教学在课堂中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展丰富的想象力,充实课堂的信息内容,从而达到满足各类学生的不同的需求,同时也将老师的不足之处也可以得到完善。在学习新课的过程中,对于课文内容使用多媒体总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语文课堂;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9)12-0142-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12.131
随着老师们运用多媒体教学水平的提高,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把文字、图画、动作、声音、场景片段等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多媒体教育在课堂的实施,也是教学形式发生多样性变化的体现。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教学手段,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课堂内容,改善了教学环境,同时也提高了教学质量。
随着多媒体教学在语文课堂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它的优势也越来越明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内容:
1.多媒体教学内容丰富且容量大,首先它为一节课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展现了更为丰富多彩的内容,特别是在语文教学的过程当中应用格外广泛。多媒体教学包含多种类型的信息,包括语言、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从多个方面展现出不同的信息,直接带给学生直观的冲击,充分调动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例如《美丽的西双版纳》通过图片和视频很好地展现了西双版纳的美丽,傣族的民俗风情和傣族老人那剪影般的雕塑,很好地让学生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语文的魅力。
2.多媒体教学不仅丰富课堂内容,而且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在语文课堂中的一些古诗晦涩难懂的古诗,是因为我们远离诗人的朝代,不理解诗人当时的心境,所以无法感受他著作的内容,但是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了解或者感受当时的历史朝代,同时也可以从侧面了解诗人当时的生活状态以及人生波折。从而更加全面地掌握诗人当时的心境,更加深层次地了解它所要表达的内容。就如《孔乙己》这样的白话文,学生根本提不起兴趣,语言显得有点苍白无力,但是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播放一段视频,让同学们欣赏。这时同学们能够很好地融入其中,感受到孔乙己如何的衣衫褴褛,还有小酒馆当时的氛围,以及周围众人对他的态度,让同学们顿时能够融入其中,感受到鲁迅先生带给我们的那种社会氛围,讽刺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其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起来。所以多媒体教学运用到语文课堂中,不仅使内容丰富,节省时间,而且能够极大地吸引学生参与融入其中,吸引学习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很好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从而能够大大地提升教学质量。
3.多媒体教学容量大且互动性强。内容丰富多彩的同时也使语文课堂由原本单一的语言文字叙说讲解为主,而多媒体教学可以从多个方面来展现了语文课堂的魅力。当然互动性是以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为前提而产生的。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吸引学生,引导学生从多个层面来思考和探索各类问题,学生融入其中之后,会针对一些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所以说在多媒体教学中老师与学生是一种合作关系,充分展现了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从而引导学生从多个方面来思考问题,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不仅仅有简单的对话和问答。还有探究讨论极大地丰富了课堂的内容提高了教学质量。媒体的教学互动也很好地展现,实现了师生的教学相长,促使学生潜力发挥的同时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多媒体教学虽然丰富了教学内容,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质量。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也有课堂使用效果不佳的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只是重视了多媒体教学的使用,而忽视了教学效果。
因为在使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有部分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而完全忽略了语言、文字、黑板、粉笔等原始教具的作用,只是简单地操作完成了多媒体课件的播放。使得整节课虽然内容花哨且容量大,但是,并未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和深刻的知识点。热热闹闹地完成了课件的学习,某个图像或某句文字也的确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未必是学习的重点。虽然多媒体也能够展示出板书的内容,但是由于多媒体容量大,大部分所显示的信息容易一闪而过,学生一般都来不及抄写。所以看似丰富多彩的一个多媒体教学,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课堂使用效果不佳。当然还有一些模范优秀的多媒体课件,个别老师直接拿来使用并未提前进行任何修改,使得无法融合于自己的教学方式,内容编排也不是适合自己的学生需求。虽然使用多媒体教学,但是使课堂效果却大打折扣。
因为一些农村教育利用多媒体教学,由于自身条件的局限性,使得学生对多媒体教学还有很大的新鲜感,他们只对华丽的图片、动感的视频感兴趣,而忽略了课堂的内容的学习,只是闹哄哄地观看完了多媒体的展示,很夸张地表现出他们的感受,这些不当的使用多媒体教学,使得学生的注意力不被集中,容易被其他的东西所吸引。
所以,多媒体教学丰富我们课堂生活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灵活正确地使用,发挥它的长处,使它为我们所用,它是我们为了教学质量而使用的一種教学手段,不能让我们为它所累,使得我们的课堂内容更加的绚烂多姿,共同为学生的成绩提升而努力,使课堂教学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参考文献:
[1]徐晓东.艺术素养教育的理论与方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李艺.艺术素养课程与教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 万淑蕊]
作者简介: 李青山(1982.1— ),男,汉族,河北邢台人,中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