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非洲OFDI的贸易效应实证研究

2019-04-10 13:54袁红展
时代金融 2019年6期

袁红展

摘要:随着中国对非洲OFDI稳步推进,投资的贸易影响日益显现。本文基于中国对非洲OFDI贸易效应的影响机制分析,构建扩展的贸易引力模型,并对中国在非洲OFDI的贸易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中国对非洲OFDI存在贸易创造效应,且短期效应微弱,长期效应明显。中国对非洲OFDI的贸易创造效应存在国别差异,在资源丰富、经济规模靠前、经济增速较快的国家表现更为显著。因此,有必要继续扩大OFDI规模,优化OFDI结构,积极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提高中国对非洲OFDI的贸易创造效应。

关键词:OFDI 中非贸易 贸易创造效应 贸易替代效应

一、引言

长期以来,中非投资和贸易联系密切。据《201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显示,2007-2016年,中国对非洲OFDI存量由44.6亿美元增至近379亿美元,年化复合增长率近27%;OFDI流量从15.7亿美元增至约32亿美元,年化复合增长率为8%。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对非洲年贸易额从2007年的736.6亿美元增长到2015年的1790.3亿美元,年化复合增长率为12%。那么,中国对非洲OFDI存在何种贸易效应?该贸易效应的机理是什么?该贸易效应是否存在国别差异?可以采取哪些措施以更好地发挥中国对非洲OFDI的贸易效应?本文将围绕以上问题对“中国对非洲OFDI的贸易效应”进行系统研究,为更好地利用投资的贸易效应建言献策。

二、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

国内学者关于中国OFDI贸易效应研究晚于国外学者,并在研究视角和方法上借鉴了国外学者既有的研究成果。虽然研究结论存在差异,但多数国内学者认为中国OFDI存在贸易创造效应,且国内学者更加关注中国OFDI对出口贸易的影响。王胜、田涛(2014)利用扩展的贸易引力模型进行实证研究,中国对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OFDI存在出口贸易创造效应;对资源型国家OFDI的进出口贸易创造效应明显。王杰、刘斌(2016)利用中国企业微观数据实证分析发现,中国企业OFDI同时存在出口贸易创造效应和替代效应,无法准确确定对企业总体出口数量的影响。

国内学者关于中国对非洲OFDI研究大多聚焦于中国对非洲OFDI现状特征、行业选择、面临风险和政策建议等投资层面,很少系统分析中国对非洲OFDI的贸易效应,而现有的有关中国对非洲OFDI贸易效应研究基本认为中国对非洲OFDI存在贸易创造效应。陈宗德(2004)建议中国对非洲OFDI应该优先选择加工制造业、基础设施制造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行业。董艳、张大永(2011)采用极限边界分析法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中国对非洲的OFDI不存在偏好,主要受东道国经济、市场和资源影响。杜群阳、邓丹青(2014)实证分析发现,非洲国家的城镇化和市场化程度显著影响中国对非洲OFDI,而资源和市场规模的相关影响则并不明显。黄梅波、任培强(2012)认为,中国对非洲OFDI应更加强调本土化经营,扩大对优先领域投资。莫莎(2008)实证分析发现,中国对非洲OFDI存在贸易创造效应。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围绕OFDI的贸易效应进行了大量研究,研究成果富有启发性。研究结论表现出明显的差异,OFDI存在贸易创造效应和替代效应。

但是,现有的研究依然存在以下缺陷:第一,国内学者的研究对象多数聚焦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很少把非洲单独作为研究对象,而关于中国对非洲OFDI的贸易效应研究则更少。第二,OFDI对短期贸易产生影响,OFDI则会对长期贸易产生影响。大多数国内学者只单独研究OFDI流量或OFDI存量对贸易可能产生的影响,降低了研究成果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鑒于此,本文就中国对非洲OFDI贸易效应赖以产生的机理进行分析;分别选取中国对非洲OFDI的流量和存量作为解释变量,中国对非洲各国进出口额为被解释变量,建立面板数据,利用拓展的贸易引力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在实证分析过程中,为避免出现伪回归,先单位根和协整检验,紧接着,根据实证结果就中国对非洲OFDI的贸易效应进行分析。最后,回顾全文,总结主要结论,提出相关政策和建议,疏通中国对非洲投资的贸易效应渠道,充分发挥投资的贸易效应,密切中非间的贸易和投资联系。

三、中国对非洲OFDI贸易效应机理分析:基于溢出效应视角

中国通过对非洲OFDI为其工业化提供资金、技术、产品和服务支持,强化非洲经济增长内在动能,推动非洲经济发展,具有良好的经济溢出效应,而非洲经济发展又会进一步助推非贸易发展。具体而言:第一,知识溢出效应。中国对非洲OFDI会促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在非洲的传播,加强当地员工技能培训,促进非洲经济发展,进而增加其对中国产品和服务需求。第二,经验溢出效应。得益于三十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中国积累了丰富的经济发展经验。中国对非洲OFDI的同时也把中国先进的发展理念和经验传播到非洲,有利于非洲国家降低经济发展风险,实现经济长期可持续增长。第三,产业溢出效应。中国对非洲OFDI是“双赢”之举,它既有利于中国实施供给侧改革,实现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又有利于非洲国家结合自身禀赋形成优势工业生产部门,促进产业结构升级,非洲产业结构升级又为中国企业开展对非洲投资和贸易提供了难得的机遇。第四,投资溢出效应。中国对非洲加工制造业、基础设施建设及采矿业等行业进行OFDI,可以完善基础设施,加强员工技能培训,提高当地医疗、教育、政府服务等公共服务水平,优化当地投资环境,促进非洲经济发展,进一步密切中非间贸易联系。

通过以上分析发现:第一,中国对非洲OFDI会对中非贸易产生影响,并且该影响会因投资行业和部门的不同而表现出差异;第二,初步判断中国对非洲OFDI总体上存在贸易创造效应。因此,提出以下假设:中国对非洲OFDI存在贸易创造效应。

四、中国对非洲OFDI的贸易效应分析

(一)模型设定与数据选取

1.模型设定。根据拓展的贸易引力模型,构建中国对非洲OFDI贸易效应的实证模型,用于研究OFDI具体的贸易效应。

模型(1)是出口模型,反映中国对非洲OFDI的出口贸易效应;模型(2)是进口模型,反映中国对非洲OFDI的进口贸易效应。i=1,2……28,t=2007,2008……2015。是i国t年投资流量,为i国t年投资存量增加,为中国t年对非洲i国出口额,为中国t年对非洲i国进口额。提高各变量数据的平稳性,使模型最后的残差尽可能接近正态分布,对各变量取对数。α和β分别为出口和进口模型的回归系数向量。如果α值为正,中国对非洲OFDI存在出口贸易创造效应;如果α值为负,中国对非洲OFDI存在出口贸易替代效应。如果β为正,中国对非洲OFDI存在进口贸易创造效应;如果β值为负,中国对非洲OFDI存在进口贸易替代效应。

2.样本选取与数据说明。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与样本国家代表的全面性,选择2007-2015年间同中国投资和贸易往来密切的28个典型非洲国家为研究样本,以中国对非洲28国的OFDI流量和存量作为解释变量,以中国对非洲28国进出口额作为被解释变量,建立面板数据模型。运用Eviews8.0实证分析中国对非洲OFDI的贸易效应。其中,OFDI流量和存量数据来自2014-201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中国对非洲国家进出口贸易额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网站数据库。

(二)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1.单位根检验。由于面板数据不平稳有可能导致伪回归,因此,需要先进行单位根检验以判断面板数据进行平稳性。若检验结果表明变量之间是同阶单整的,则进行协整检验;若检验结果表明非同阶单整,则需通过差分等方式进行修正。在进行一阶差分后,在1%显著性水平拒绝单位根假设,是平稳数据;在5%显著性水平上拒绝单位根假设,是平稳数据;和在1%显著性水平上拒绝单位根假设,是平稳数据。可以判定各变量为同阶单整,为1阶单整,可进行协整检验。

2.协整检验。为降低出现伪回归的概率,还需进行协整检验。以下运用基于残差的方法进行协整检验,滞后期数和Newey-Weat分别按照SCI准则和Bartlett kernel自动选择。从协整检验结果来看,如表1所示,出口模型变量和、在1%显著性水平拒绝“不存在协整”原假设;如表1所示,进口模型和、在1%显著性水平上拒绝“不存在协整”原假设。由此可知,出口和进口模型中各变量存在协整关系。

中国对非洲OFDI的贸易效应实证结果如表2所示,R2保持在0.95左右,模型的拟合优度较好,Prob值为0,模型通过显著性检验,回归系数显著,置信度较高。OFDI流量和投资存量系数为正值,表明中国对非洲投资存在贸易创造效应;投资存量系数显著高于投资流量系数,说明长期贸易创造效应远强于短期。在出口模型中,OFDI流量系数为0.01,中国对非洲OFDI增加1%,中国对非洲出口增加0.01%,短期出口贸易创造效应微弱;OFDI存量系数为0.42,OFDI增加1%,出口增加0.42%。长期出口贸易创造效应显著。进口模型中,中国对非洲OFDI流量系数为0.003,OFDI每增加1%,中国对非洲进口增加0.003%,短期进口贸易创造效应非常微弱;OFDI存量系数为0.46,中国对非洲OFDI增加1%,中国对非洲进口增加0.46%,长期进口贸易创造效应显著。

五、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以上实证分析发现,无论在短期,还是在长期,中国对非洲OFDI均存在贸易创造效应,并且长期贸易创造效应要强于短期。中国对非洲投资的长期贸易创造效应在资源丰富国家、经济规模排名靠前国家、经济增速较快国家表现得更为明显。为充分发挥中国对非洲OFDI的贸易创造效应,密切中非贸易联系,提出以下建议和措施。

第一,扩大中国对非洲OFDI规模,充分发挥其贸易创造效应。当下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比较优势发生变化,部分行业出现产能过剩,推进供给侧改革和优化产业结构将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优先选项。《2015年中国对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显示,2015年中国对非洲OFDI流量为29.8亿美元,仅占中国全球OFDI流量的2%;中国对非洲OFDI存量为346.9亿美元,仅占中国全球OFDI存量的3.2%。因此,充分利用中国对非洲OFDI的出口贸易创造效应,大力发展对非洲OFDI,分步骤、有梯度地转移国内落后产业,增加对非洲出口,服务我国经济结构转型。

第二,优化中国投资结构和布局,提升边际贸易创造效应。从投资领域来看,《201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显示,中国对非洲OFDI存量最大的五个行业投资占中国当年对非洲OFDI存量的82.3%。从投资地域来看,中国对非洲OFDI存量最大的10个国家的投資占中国当年对非洲OFDI存量的65%。中国对非洲OFDI过于集中导致我国企业在非洲少数国家和行业过度竞争,削弱了中国对非洲OFDI的长期边际贸易创造效应。因此,应优化中国对非洲OFDI结构和布局,一方面,拓宽中国对非洲投资领域,增加中国对非洲国家先进制造业、公共服务等行业的投资;另一方面,扩大中国对非洲投资地域,增加对经济增长迅速、经济国模较大非洲国家投资。

第三,发挥中国政府能动作用,疏通贸易创造效应渠道。加强中非间政府层次合作,为密切中非贸易和投资联系创造有利条件:建立中国对非洲OFDI和贸易商务信息发布机制,适时公布中国对非洲投资与贸易的发展状况,提示相关风险,为相关企业决策提供合理依据;定期举办中非领导人论坛和中非企业家会议,深入对接非洲国家的投资和贸易发展需求;给予非洲国家政策优惠,增加从非洲国家进口,改善中非贸易结构(江诗伦、袁诚,2012);设立并利用好中非发展基金,鼓励和支持中国企业到非洲投资;继续做好中国对非洲发展资金和技术援助,改善非洲国家的基础设施状况和公共服务水平;推动“一带一路”战略同非洲区域经济战略有效衔接,消除非洲国家对中国OFDI的疑虑。

第四,升级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方式,充分发挥各方比较优势。中国应该升级对非洲OFDI方式,由过去的单兵作战和过于重视利润,过渡到多兵种协同作战并重视企业社会责任,以更好地同来自其他国家的投资者展开竞争。具体而言:政府牵头引导,企业负责对接和具体实施,金融机构负责解决配套资金问题,相关企业提供业务支持,实现由单纯输出中国产品和服务向输出中国模式的转变,有效提升中国企业竞争力;改变过去只重视利润的过时而又短视的投资做法,放眼长远利益,重视企业产品和服务质量,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维护企业和国家形象;在同其他国家开展对非洲投资的竞争过程中,摒弃过去的零和思维,各自发挥比较优势进行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参考文献:

[1]王胜,田涛,谢润德.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14(10):80-86.

[2]王杰,刘斌,孙学敏.对外直接投资与企业出口行为——基于微观企业数据的经验研究[J].经济科学,2016(1):89-101.

[3]陈宗德.非洲投资市场及我国对非洲投资概析[J].西亚非洲,2004(1):46-52.

[4]董艳,张大永,蔡栋梁.走进非洲——中国对非洲投资决定因素的实证研究[J].经济学季刊,2011,10(2):675-690.

[5]杜群阳,邓丹青.中国对非洲直接投资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地理科学,2015,35(4):396-401.

[6]黄梅波,任培强.中国对非投资的现状和战略选择[J].国际经济合作,2012,(2):44-49.

[7]莫莎,刘芳.中国对非洲直接投资与贸易的关系研究——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国际经贸探索,2008(8):4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