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伟 王丽 张波
[摘要] 目的 了解2015~2017年我院门诊口服镇静催眠药的使用情况及变化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方法 根据从门诊西药房管理信息系统中搜索的数据材料,回顾性统计分析3年内口服镇静催眠药的销售金额、用药频度(DDDs)、日均费用(DDC)和排序比(B/A)等情况。 结果 3年内我院口服镇静催眠药的销售金额年增长率分别为60.33%和52.46%;奥沙西泮在引进之后迅速得到临床的青睐,DDDs值成倍增长,排名上升到第4位;这3年奥沙西泮的DDC值相对最高且几无变化,表示该药的每日消耗费用的一直处于高水平状态,提示临床医生不要将其做为失眠的首选药。唑吡坦作为一种新型镇静催眠药其排序比(B/A)在逐渐接近1,同步性越来越好,满足患者的需要。 结论 临床医师应当合理选择药物,使患者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满足。
[关键词] 镇静催眠药;用药频度;日均费用;奥沙西泮;唑吡坦
[中图分类号] R9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9)04-0100-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use and principle of changes of oral sedative and hypnotic drugs in the outpatient clinic in our hospital from 2015 to 2017,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clinical rational drug use. Methods According to the data and materials retrieved from the outpatient western pharmacy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the total amount of sales, defined daily doses (DDDs), defined daily cost (DDC), and sorting ratio (B/A) of oral sedative and hypnotic drugs within 3 years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Results The annual growth rates of the amount of sales of oral sedative and hypnotic drugs in our hospital in the past 3 years were 60.33% and 52.46%, respectively; oxazepam quickly gained clinical favor after its introduction. The value of DDDs was doubled, and its ranking was increased to the 4th place; the DDC value of oxazepam in the past 3 years was relatively highest and was not changed, indicating that the daily consumption cost of the drug had been at a high level. This suggested that clinicians not use it as the drug of choice for insomnia. As a new type of sedative and hypnotic drug, the B/A of zolpidem was gradually approaching 1, and the synchronism was getting better and better, which met the needs of patients. Conclusion Clinicians should rationally choose drugs to meet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benefits of patients.
[Key words] Sedative and hypnotic drugs; Defined daily doses (DDDs); Defined daily cost (DDC); Oxazepam; Zolpidem
失眠是指無法入睡或无法保持睡眠状态,以致睡眠不足而引发各种异常表现及相关疾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有资料证实,长期失眠患者意外事故的发生和外伤的引起明显高于普通人[1]。近年科研工作者一直在致力于助眠方式、方法和镇静催眠药的研究。常用的镇静催眠药包括苯二氮类、巴比妥类及新型非苯二氮类药物,主要用于镇静、催眠,减轻焦虑和紧张状态,稳定情绪等。临床应用十分普及,随之而来的是药物不良反应的加深加重,一些药品的滥用和药费无序增长现象不断恶化。为了更好地了解镇静催眠药的使用情况和应用特点,现对2015~2017年我院门诊口服镇静催眠药的临床应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从而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门诊西药房管理信息系统中搜索2015年1月~2017年12月口服镇静催眠药的相关数据材料,包括药品名称、规格、发药数量和发药金额等。
1.2 方法
应用Microsoft Excel办公软件,对镇静催眠药的品种、销售金额和用药剂量进行分类、统计、排序,并计算出用药频度(DDDs)、日均费用(DDC)和排序比(B/A)作对比分析。DDD是指为达到主要治疗目的而用于成人的平均日剂量,数值参考《新编药物学》第17版[2],同时结合药品说明书及本院临床用药习惯。DDDs=药品的年消耗量/该药的DDD值,是用药强度的评价指标,数值越大表明用药人次越多,使用频率较高,反映临床对该药的选择性较大。DDC=药品的年销售金额/该药的DDDs值,表示使用该药每日消耗费用的平均水平,其数值越大说明患者经济负担越重。排序比(B/A)=药品的销售金额排序(B)/DDDs排序(A),反映销售金额和DDDs是否同步,数值接近1表明同步性好,药价与患者接受程度相近,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同时兼顾,反之则差[3]。
2 结果
2.1各类镇静催眠药的介绍
2015~2017年我院门诊临床应用的口服镇静催眠药共3大类,8种药物制剂,其中苯二氮类6种(地西泮片、奥沙西泮片、氯硝西泮片、劳拉西泮片、艾司唑仑片和阿普唑仑片)、巴比妥类1种(苯巴比妥片)和其他1种(酒石酸唑吡坦片)。
2.2 各类镇静催眠药的销售总额及构成比
由表1可见,从2015~2017年口服镇静催眠药的销售总额逐年呈上升趋势,年增涨额分别为16 644.21元和23 206.4元,相对应的增长率为60.33%和52.46%,说明失眠的发生率在提高,安眠药的使用在普及。各类药的构成比中,苯二氮类占主导地位,3年间均超过了75%,且在稳步增加;巴比妥类则微乎其微,3年内均在1%以下;剩下的其他药物份额均在15%以上,保持一定地位。
2.3各种镇静催眠药的销售金额及排序
由表2可见,除地西泮外,其他所有药品的销售金额均在逐年增加。其中奥沙西泮在2015年近年底引入,当年的销售量明显偏低,后面增涨很快,至2017年已排名首位;艾司唑仑则后续乏力,增长幅度放缓,至2017年已处于第3位;而唑吡坦年增长较平均,维持在2000元左右,排名在逐步降低;剩下的氯硝西泮、劳拉西泮、阿普唑仑和苯巴比妥均保持在一定增涨范围内,上升势头良好。
2.4 各种镇静催眠药的DDDs及排序
由表3可见,地西泮的DDDs值下降很快,到2016年已跌至末位,连续两年排在最后,表明该药的使用人次越来越少,应用频率较低。奥沙西泮在引进之后迅速得到临床的青睐,DDDs值成倍增长,排名上升到第4位。唑吡坦受此影响,排名稍降。氯硝西泮则连续3年排名首位,说明在同类药中该药的使用人次最多,应用频率较高,临床选择性较大。其他药品的DDDs值上下浮动不大,排序几乎没有变化。所有药品的使用基本稳定,这表示我院对该类药的管理十分严格,临床应用相当规范。
2.5各種镇静催眠药的DDC和排序比(B/A)分析
由表4可见,这3年奥沙西泮的DDC值相对最高且几无变化,表示该药的每日消耗费用的一直处于高水平状态,患者使用时经济负担相对较重,提示临床医生不要将其做为失眠的首选药。劳拉西泮和唑吡坦的DDC值相对次之,变化也很小,说明这2种药的日均费用处于较高水平状态,患者使用有一定经济负担,只有在适应证明显的情况下才考虑用药。其他药品的DDC值均较小且有小幅增涨,说明这些药的日均费用均较低,在患者的承受范围之内,医生对症选择合适的药物。奥沙西泮的排序比(B/A)逐年变小,至2017年已降至最低,表示该药的使用率高而价格较低。而艾司唑仑和阿普唑仑的排序比(B/A)越来越大,表示这2种药的价格可能偏高或者使用率在降低。地西泮、劳拉西泮和苯巴比妥的排序比(B/A)至2017年均为1,表示销售金额和DDDs同步性好,药价与患者接受程度相近,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同时兼顾。值得注意的是氯硝西泮的排序比(B/A)波动较大,提醒医院应该加强管制,使该药应用日趋合理。与之相对的是,唑吡坦作为一种新型镇静催眠药其排序比(B/A)在逐渐接近1,同步性越来越好,满足患者的需要。
3 讨论
3.1 巴比妥类药物的临床应用
第一代镇静催眠药巴比妥类在20世纪30至50年代作为安眠药曾经风靡一时,也确实发挥了相当不错的疗效,被大众所认可[4]。其作用机制为激动GABAA受体,与苯二氮类不同的是,通过延长Cl-通道开放时间而增加Cl-内流的时间,通常在无GABA时也能直接增加Cl-内流。麻醉剂量时可抑制电压依赖性Na+和K+通道,从而抑制神经元高频放电。另外,还可以减弱由谷氨酸作用引起的兴奋性反应。随着剂量由小到大,中枢抑制作用相继表现为镇静、催眠、抗惊厥,甚至是麻醉作用[5]。此外,还具有抗癫痫作用以及治疗高胆红素血症和肝内胆汁淤积性黄疸。代表药物是苯巴比妥,常规剂量的长期应用或者大剂量的短期应用,均会产生依赖性,影响正常睡眠,此时如果停止用药则可能出现明显戒断症状,因此,宜逐步减量,缓缓停药。加大剂量会抑制呼吸中枢,导致死亡[6]。此外,在消化、神经、血液循环系统方面也存在较多不良反应,并具致畸性[7]。基于以上这些药物本身所具有的多种不良反应,20世纪后期逐渐被其他药物所取代,于2000年被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淘汰,迄今只用于抗惊厥、抗癫痫及麻醉前给药。
3.2 苯二氮类药物的临床应用
苯二氮类药物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用于治疗失眠症[8],具有治疗指数高,对呼吸影响小,安全范围大;对快动眼(REM)睡眠影响小,停药后反跳性REM延长较巴比妥类轻;对肝药酶几无诱导作用,不影响其他药物的代谢;依赖性小、戒断症状轻等优点,广泛应用于临床[9]。其作用机制为增强GABA能神经的传递功能和突触抑制效应,同时,还能增强GABA与GABAA受体的结合。结合并易化GABAA受体,促进GABA与GABAA受体结合,使Cl-通道开放的频率增加,细胞膜超级化,从而使GABA能神经的抑制功能增强[10]。BZ类在中枢各个水平均能增强上述作用,镇静催眠作用与脑干核团内受体作用的结果有关。另外还抑制腺苷的摄取、GABA非依赖性Ca2+内流、钙依赖性神经递质释放和河豚毒素敏感性Na+通道等。临床用于抗焦虑、镇静和催眠、抗惊厥和抗癫痫、治疗癔病以及中枢性肌肉松弛等作用[11]。常见不良反应为头昏、乏力、眩晕、共济失调、言语不清、意识模糊、记忆下降、兴奋过高、神经质行为等;长期使用可引起耐受性和依赖性,突然停药易致撤药反应;罕见不良反应为幻觉、狂躁、低血压;严重的不良反应有呼吸抑制和肝肾功能异常[12]。根据药物作用所维持的时间可将BZ分为长效类,代表药物为地西泮;中效类,代表药物为艾司唑仑;短效类,代表药物为奥沙西泮[13]。地西泮作为苯二氮类的代表药,其抗焦虑作用选择性很强,是氯氮的5倍。较大剂量时可诱导入睡,较巴比妥类安全性更好。此外,静脉注射对癫痫持续状态非常有效,中枢性肌肉松弛作用是氯氮的10倍。临床上在急性心肌梗死和分娩过程中,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复合氯胺酮用于小儿眼科手术及灌肠治疗小儿高热惊厥均有一定的应用价值[14]。其经肝脏代谢转为奥沙西泮,仍有生物活性,故连续使用有蓄积性。氯硝西泮的作用与地西泮相似,但抗惊厥作用更强、更快,还具有广谱抗癫痫作用;同时,能稳定患者的情绪,缓解焦虑和紧张状态,多用于治疗顽固性失眠。口服后吸收较快,作用持续 6~8 h,近年来使用频率在逐渐增加。其主要不良反应为“宿睡感”——翌晨精神运动能力降低而没有任何主观感觉[15]。短效类中的劳拉西泮抗焦虑作用是BZ中最强的,做为最终产物不需在肝脏代谢而直接与葡萄糖醛酸结合经肾排出,用药后也不会产生蓄积,比较适合老年人和肝脏功能不全者。艾司唑仑和阿普唑仑是较新的BZ类药物,作用强于地西泮。前者对焦虑症和抑郁症的疗效显著,是现在最常用的镇静催眠药。后者口服吸收迅速且完全,体内积蓄很少,停药后清除快,国内主要用于焦虑性入睡困难者,国外用于治疗焦虑性疾病和抑郁症[16]。由于安全、高效、廉价等方面的优势,苯二氮类已完全取代了巴比妥类药物,是目前临床首选的镇静催眠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