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长城探访日记

2019-04-10 11:59许玉庆
南方文学 2019年2期
关键词:黄石长城

许玉庆

涌泉齐长城归来,结束了我们长达两年多的齐长城之旅。两年间,我们顶烈日、冒风雪,翻越一座座山岭,走过一个个关口,探访一段段长城,竟然行程二百多公里,走完了齐长城的三分之一。齐长城像一幅巨大的画卷,徐徐展开,让我们领略了其浩瀚雄伟,其秀丽逶迤,其苍凉沉寂,其朴质粗粝。一段段往事,一幕幕场景,一场场欢聚,至今历历在目。

齐长城被誉为“长城之父”。但齐长城到底是有着怎样的风貌?或许很多人都不清楚,或者干脆就没有关心过。这座古老的长城有着2500多年的历史,全长1200多里,至今依然隐藏在鲁中山区的群山之中。走进齐长城,看满山银装素裹,赏东岳日出,戏水山泉沟渠,观飞瀑流云。大自然之美,齐文化之神秘,是任何语言都无法说尽的。唯有走进她,一点点去体验其内在的奥秘。

初识齐长城

时间:2010年4月18日

地点:从长城村到钉头崖

从泰山往北,沿着104国道不远有一个叫长城村的小村。看到此名,很多人感到很奇怪,这里没有长城,为何叫长城村呢?其实,村后山岭上就是绵延千里的齐长城遗址,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齐鲁交界地。从古至今,这里历来为交通要道,为兵家必争之地。京沪线、京沪高铁、京福高速、104国道在此地横穿而过。据村里老人讲,这里是孟姜女出生地,村头的红石河就是孟姜女投江处,以前村里还有姜女庙。清初学者顾炎武在《山东考古录》中写道:“余过长清县之长城铺,见有杞梁妻祠。”此外,还有城楼、皇姑院等建筑都已经荡然无存。

四月份中旬对于济南而言,已经是仲春时节。18日,因为第一次参加探访活动,所以一大早就早早到达集合地点。太阳已经出来了,但天灰蒙蒙的。等大家都到齐之后,我们一行二十多人在路边租了一辆小客车奔赴长城村,计划用一天的时间来探访泰山后的这段隐藏在群山中的古建筑。此前只在网上看到大家发的帖子,与同行的朋友也是初次谋面,这次探访就更增添了几分神秘吧。我们下得车来,在前辈老瓦、老马等长兄的带领下,顺着村外的机耕路一路东行,穿过铁路涵洞,直奔村东的小山。

齐长城在哪里?我问同行的石门教授,他告诉我马上就能看到。沿着长满枯草的小路上得山来,周围被柏树林遮挡着,只能透过树林间的缝隙看到东西两山之间高速路上川流不息的汽车流,偶尔一闪而过的和谐号列车。不能不令人感叹,千年之间人类在这片土地上造就了怎样的奇迹?!

穿过密林,北行不远,豁然开朗。眼前的山原上出现了一道蜿蜒起伏的古城遗迹。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我走近了它,去打量这座穿越千年而来的古建筑。它已经破碎不堪,满目疮痍,从墙体上滚落的碎石堆砌在左右,有的甚至顺着山坡滚落一地。每一块石头都饱经沧桑,像一位灰头土脸的老者,聚集在一起慢慢老去,漫谈着两千年前的故事,历数着千年的沧桑。但它又风骨犹存,在苍穹下如一条苍龙蜿蜒起伏在群山之间,丝毫不减当年叱咤风云的气势。

齐长城的与众不同更在于它那一块块碎石构筑的庞大身躯。在宽两三米、高一米的墙体上,粗粝的石块上记载着春秋战国时代凿石筑墙的技艺。它们形状各异,大小不同,有棱有角,参差排列。如果不留神,或许会将城墙当作山野中的石堰。但是它气势恢宏,在山梁上起起伏伏,将两侧的景致一分为二,是大山中最为醒目的人类遗迹。

到达一处山间草甸子,齐长城突然变作了水坝一样的土城,墙体两侧荒草连天,不见了巨石松林,自是别有一番情趣。这就是齐长城另一大特色,就地取材,以土筑城。

春天的到来,给古老的齐长城增添了勃勃生机。暖风不时吹过,山野从睡梦中醒来。金黄色的连翘在悬崖上绽放,不知名的小花在石缝中迎风摇曳,树木露出了嫩嫩的芽苞。長城上居然出现了一棵绽放着花朵的野山杏,让漫长疲惫的征途增添了诗意。大家到树下稍做休憩,有的喝水,有的吃水果,有的拿出定位仪查看线路,有的拍照。有人开玩笑说,这是一株生在齐国的春花。由此俯瞰南侧的山谷,远山如黛,巍峨的泰山挡住了我们的视野。相信再过几天,大山将迎来又一个山花烂漫的时节。

午饭过后,继续前行。周围的环境发生了变化,山岩从干燥的石灰岩变成了秀美坚硬的花岗岩,波涛般的松林也取代了柏树林,草木更加茂密多样。我们沿着长城上的小路爬上一个制高点,这一段长城在对面的山脊上分外雄伟,墙体非常完整,高大宽阔,在起伏的山间如蛟龙一般腾挪跌宕,蜿蜒起伏。磅礴的气势,沧桑的历史,精致的工艺,让人叹眼,令人震撼。或许是远离人烟,除去自然因素造成的坍塌,整段长城几乎没有遭到大的破坏。墙体宽三四米,高六七米,只是在环山公路处出现了一段缺口,其他保存得完美如初。这段长城以其无与伦比的历史感赢得了世人的赞赏,与雄伟壮丽的泰山共同被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目录。可惜的是,游览者只知道“泰山岩岩,鲁邦可瞻”的五岳独尊的泰山,却忽略了有着2500年历史的齐长城。不能不令人遗憾!

长城越过山间公路,直冲向对面巍峨苍茫的摩天岭,然后在悬崖底部戛然而止。那就是著名的钉头崖,让人望而生畏的一处悬崖峭壁。同行的老马兄为我们讲了一段关于钉头崖来历的传说:当年齐国工匠将长城修到钉头崖下,遇到了这处悬崖峭壁,无法再向上修建。齐王得知大怒,就将两位监工的头颅砍下,钉在悬崖上恐吓工匠们继续修建长城。但是面对如此陡峭的悬崖,几经努力最终也没有成功。自此,当地就有了“长城修到钉头崖,一降四十里”的传说。站在钉头崖下,仰望万丈绝壁,阴森冷峻;回望夕阳下万山丛中逶迤起伏的齐长城,沧桑之感油然而生。

从钉头崖下到山谷中的路边,我们坐在石板上修整。经过一天的穿越,大家都已经精疲力竭。有的去路边的农户家找水,洗去一路的征尘。在夕阳下,大山开始变得更加宁静,半空中不时有鸟儿掠过。光线越来越黯淡,齐长城最终消失在夜幕下。

长城脚下的村庄

时间:2011年1月1日

地点:从芭麻峪到天门关

元旦一大早,天气出奇的好,天湛蓝湛蓝的,空气清新。新的一年开始了,趁着放假有时间,我们相约拼车去莱芜长城岭做环形线徒步,开启新一年的齐长城探访之旅。这次要探访的是芭麻峪村一长城岭一南麦腰村一天门关。出得城来,迎着早晨的阳光,汽车在宁静的山间公路上飞驰。经过一个多小时的颠簸,到达了莱芜市一个叫河马村的地方。大家将车停在村头的小广场上,简单修整后,沿着乡间水泥路开始进山。

冬日的山中万籁俱寂,大清早路上见不到乡人,更不要说车马。路边的白杨林只剩下了光秃秃的枝干,笔直挺拔,直刺苍穹。几块麦地泛着难得的绿意,给冬日的大地带来些许生机。路边的小河有清水流过,在乱石中静静地穿行,几只鸭子和大白鹅在水洼处啄食嬉戏。大山里的农家,沉浸在温暖慵懒的冬日中迟迟醒来。茅草土坯小屋已经残破不堪,但小院落干净整洁,大门上贴着往年的对联:家景年年好,财运步步高。老人们围坐在村头小广场上,吸着烟拉着家常,享受着冬日特有的安逸。西侧路边红羽毛的大公鸡迈着健硕的步子,走走停停,晃动着鸡冠,和几只胖墩墩的褐色羽毛的母鸡在杂草中觅食。村后的山上,黑黝黝的松林将荒凉的山坡遮住了大半,几只山雀在空中掠过。山川与村庄合成了一幅绝妙的水墨画,岁月在此停顿。人生难得几日闲。

不觉间,山谷已经到了尽头,芭麻峪到了。小村不大,背靠大山,面临小河。很有些“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韵味。走了许久,依然见不到人影,鸡鸣的声音在山谷中回荡。“来爬长城的啊?到家里喝碗水再走吧!”原来是一位中年汉子站在家门口,正忙着劈柴,旁边是一堆码得整整齐齐的干柴。老乡见我们沿路而来,就停下手中的活计,热情地打招呼。这就是大山里的村人,朴实,热情,勤快。我们赶紧致以谢意,彼此稍做寒暄后离开。几句话,让我们这些久居都市的人心中顿时暖暖的。

穿过村子,沿着河道再次进入山谷。这里地势高,有大山遮挡,温度骤然降低,小河中已经不见了淙淙流水,化作了厚厚的冰盖,还有一些扩散的断裂痕迹。前面不远处出现了一面水库小坝,垂直的墙面上有一片冰瀑,像一株长在悬崖上的珊瑚树。山泉水顺着坝体上的缝隙流下,化作了冰晶,层层覆盖,长成了这一人间奇观。树根晶莹剔透,娇美纤细;树枝粗大厚重,繁茂无比;树冠如海水中颗颗水母,在水中遨游。大家停下纷纷留影,品味大自然的馈赠。继续上行,在第二座水库大坝上又出现一处冰瀑。其面积要大得多,铺满了整个坝体,仿佛镶嵌在荒凉山间的一块美玉!山泉水从光滑的冰面上下滑,在冰瀑下端形成了一段水帘,滴滴答答的声音在谷中回响,让粗犷的山野增添了秀美与灵动。

多年与自然相处,你会发现大自然的造化之奥妙。树下满地的落叶,树上绽放的春花,山峦河流的相间,所幻化出的大美是任何艺术家都难以企及的。在大自然面前,人类任何的自满与自足都显得多么拙劣。正应了陶渊明的那句话: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告别秀美的小水库,山梁上出现了齐长城的身影。它横卧在山梁上,就着山势伸向远方的山顶。虽然上面长满了杂草和树木,虽然墙体上的碎石已经滚满山坡,但依然可见其不朽的筋骨。由此向西北方向,就是风景优美的云顶草原;向南前行,沿着三平山方向就到了天门关。

稍做休息,我们沿着水泥路下行,进入了南麦腰村。大家计划着找一处农家餐馆,好好美餐一顿欢度新年。世事难料,不想山村中根本没有餐馆,唯一的商业场所是一家小百货店。大家商议,决定还是进去碰碰运气。小店格局是前店后院,一处殷实人家。老板娘听说了我们的来意,很慷慨地招呼我们到家里就餐。她将我们让进客厅,想亲手给我们做饭吃。显然把我们当成了家里的客人。我们同她商议,自己动手,不便再麻烦她耽误店里的生意。她告诉了面条、鸡蛋、大白菜等材料存放的地方,就去前面小店里忙碌去了。我们洗菜的洗菜,煮面的煮面,炒菜的炒菜,洗碗的洗碗,像回到家里一样,美美吃了一顿午饭。临走时,老板娘说不用给钱了,也没用家里多少东西。大家最后还是多拿了些钱给了她。

出得了村子,沿着柏油路到了山顶,见到路边一块石碑上写着“齐长城天门关”几个字。关隘早已不见,两边的齐长城遗迹明显可见。站在关口上北望,一座座大山重重叠叠,山下的小村几乎看不到了。

探访姜女庙

时间:2011年2月4日

地点:从高本垭口到梯子山

春季,山花烂漫,暖阳高照,鸟语花香;夏季,山高林密,草木葱荣,泉水淙淙;秋季,天高云淡,百果飘香;冬季,大雪封山,寒风呼号,山泉凝噎。从高本垭口到梯子山沿线齐长城的风光,至今保持着原生态的味道。去年盛夏季节,由于山高林密,灌木丛生,最终探访齐长城的活动被迫中止。春节前几天,终于等来了暖阳高照的好日子,我们决定再次去探访这段古长城。

一大早,天清气爽,我们坐公交到达西营小镇。小镇正逢年集,本以为已经是人头涌动,摩肩接踵。但小镇有小镇的习惯,七八点钟了街上依然行人稀少。早起的人们不紧不慢地在生火做饭,摆摊设点。租车后,不到十分钟到达本次起点高本垭口,也就是两山之间的鞍部。垭口是济南和泰安两地在此的交界处,有一条横跨两地的公路穿过。从北侧上山,齐长城往东北沿着山脊延伸到四界首;从南侧上山,顺着起起伏伏的山脊往南,直奔梯子山。虽然太阳已经高照,虽然瓦蓝的天空中不见一丝云朵,但齐长城两侧的松树上依然挂着白茫茫的霜雪,干草和灌木像涂过一层雪粉。山林中寂静无声,连鸟雀也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

走不多久就到了南天门。其实南天门早已不在,只剩下了四四方方的墙基和中间一块平坦的基座。据推测,这里应该是一处兵营,或暸望哨。踩着厚厚的枯叶,大家到四处走了走。站在平台北望,山下是著名的千条沟、藕池水库和小村庄,郁郁葱葱的山林覆盖在山谷中。因而,谷中泉水一年四季不断,滋润着山中的万物。若是夏秋季节,一个人是不敢贸然走进这片林子的,茂密的灌木让人寸步难行,无边的林子成了一座迷宫。有一年,我在山上看到了不远处的一片美丽的马兰花,在深秋的田野中格外惹人眼,就费了很大劲攀爬过去,到近处才看到原来是一株巨大的马兰花,足有一米多高,枝条四散分开如伞盖一般。唯有这片土地上,才能长出如此美丽、如此高大的马兰。

半个小时后,长城开始顺着山势下行。山下一条乡间柏油路在垭口处穿过。在垭口北山坡上,就是一座孟姜女祠!在乡间,所谓祠堂寺庙,其实根本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宏伟高大。在大多中国老百姓心中,有个祭拜神灵的地方就很满足,至于地方大小、是否豪华已经不那么重要。孟姜女祠就是乡民们盖的一座小屋,加以铁将军把门。通过门缝往里看,正中间供奉着孟姜女神像,神像两側一边一个小童,都色彩艳丽,带有民间特有的审美追求。其实老百姓信什么,无非是人间正义,过上好日子,少一些痛苦。孟姜女千里寻夫、哭长城等故事早已成为中国人世代所熟稔的故事。其中有关孟姜女的出生地、孟姜女哭长城处、孟姜女投河处等经上千年流传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文化宝库。像长城村的姜女庙、黄石关的孟姜女坟、涌泉的孟姜女哭长城处等,无不是对这一文化血脉的传承。

下到公路,大家稍事休息,围坐枯草地上匆匆吃过午餐,开始了又一轮攀登。是的,云梯山!梯子山到了。山林苍茫,沟壑纵横。云梯山是济南境内最高的山,也是最陡峭的山。山高路窄,唯有手脚并用,在七八十度的土路上前行。到达山顶后,眼前豁然一亮,高山草甸平铺开来。天地之间,群山涌动,松涛阵阵。山脚下的梯子山村,房屋院落近在咫尺,一条弯曲的乡村公路通向山外。这村、这房舍、这山谷,存在了千年之久而依然如故。那条弯弯曲曲的山间小路,应该就是一首从古唱到今的民间小调吧。

齐鲁锦阳关

时间:2011年3月5日

地点:从锦阳关到垛庄水库

在千里齐长城上,至今还可以看到很多关隘要塞的遗址。它们曾经像一个个承担着友好交往的口岸,维系着齐鲁两国的贸易交往。直至今天,这些关隘所在地依然是交通要道,像长城村、锦阳关、北门关、天门关、穆陵关、青石关……锦阳关位于章莱公路上的章丘与莱芜交界地,在古代被称为“通齐关”,是齐长城上三大关隘之一。一大早,我们三十多人乘坐大巴从市区赶到了这里。锦阳关城楼就在路边,是一座现代仿古建筑,高大巍峨,雄踞齐鲁两地;其东西两侧各有一段长城,顺山脊横贯东西,分割南北。城楼旁立有一块巨石,上写“锦阳关”三个大字。

城楼为现代重建,高大的基座上建有两层阁楼,为飞檐屋顶。站在城楼上西望,但见城墙高耸,顺着山势一直延伸到山顶处,然后拐向西南,城垛、暸望口排列整齐,保存相对完好;向东侧山脊暸望,只见墙体痕迹,大多破碎低矮,最高不足半米,蜿蜒东行。据考证,历史上这里曾是古战场,战略地位相当重要,曾发生过很多次著名战役,像长勺之战、艾陵之战等;清末,地方政府为阻击捻军北上,重修齐长城;1938年,日本侵略者曾对其进行炸毁;在著名的莱芜战役中,华东野战军曾在此对国民党一部展开阻击战。今天,当历史的硝烟散去,古战场已被千亩良田所替代,成为千万人美丽的家园。

山下章莱高速穿山而过,是济青高速南线的组成部分。锦阳关的辉煌在于其独特的位置。至今,长城北侧山下的文祖镇三德范村中还保留着。

走在齐长城的马道上,一股春天的气息在山野中荡漾。我们沿着城墙一直向山顶前进,长城除了几处坍塌的地方,几乎没有遭到太多破坏。更为重要的是,这一段长城建筑结构完整,设计精美,石料整齐匀称,堪为一件艺术品。应该说,这段齐长城与长清段修于不同时期,或者为后人在重修过程中按照明长城的样式进行了改造。这种现象在齐长城沿线屡见不鲜。很多地方打着旅游的旗号开发齐长城,结果是不伦不类。有的拆掉老城墙,用钢筋水泥打造了一座明长城样式的现代长城;有的干脆制造一座明长城,吸引游客观赏。本已破碎不堪的齐长城,遭到了更加野蛮的摧残。

继续前行,沿路可见几座陡峭的山峰。薄薄的积雪依然没有完全融掉,山谷、小村、树林等被其覆盖着。沿途的齐长城与锦阳关处十分相似,但多处已被破坏。只要捡起梯田里那些散落的石块,就会发现它们曾经是齐长城上的,但被当地村人取来建成了塘坝堤堰、石屋牛圈。面对此情此景,我们更多的是惋惜和感叹。齐长城考察队队长路宗元曾经这样评价:“这是中国最简单、最原始、最古老、最独特、保存最完整的一段长城。”如不加以严格管理,或许过不多久齐长城就被彻底淹没在历史长河中。

傍晚时分,我们第二梯队赶到垛庄水库。从山顶北侧沿着水泥路下行,峰回路转,走不多远,便看到了那片巨大的水域。大坝横卧两山之间,拦腰将从附近山川流来的山泉水汇集于此,坝身巍峨笔直,远处的群山在隐隐雾气之中若隐若现。

雪后黄石关

时间:2011年12月3日

地点:黄石关

入冬之后下了一场大雪,让早已计划好的锦阳关一黄石关之行不得不推迟。一周后,看到冰消雪化,天晴朗起来,出行的时机到了。此前经验告诉我们,寻访齐长城最理想的季节在春秋冬。这是因为夏季烈日当头,翻山越岭消耗体力相当严重。我们要去的黄石关位于章丘、莱芜交界地,往东不远就是淄博,是古代齐鲁两国的交通要道。据资料讲,黄石关同样已经不复存在,尚存有黄石崖、沙河与孟姜女坟等自然人文景观。

到达锦阳关后,我们分成两队,第一队从锦阳关东坡向东沿着齐长城东行,另外一队前往黄石关,从那里西行。我随第二队继续前行,下章莱公路,沿着山腰的乡间公路行驶。冬日的山野中隐藏着一个个古朴的小山村。远远望去,炊烟笼罩在瓦屋纸上,杨树上的黄叶在晨曦中孤零零地晃动,不时传来公鸡的鸣叫或狗的吠声。处处一派“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山村风光。更为有趣的是,这些村庄的名字同样朴实至极。像以茶叶取名的“茶叶村”“上茶叶村”“中茶叶村”“下茶叶村”,以姓氏与植物取名的“李白杨村”“秦白杨村”“王白杨村”,单纯以姓氏取名的“北王庄”“上王庄”“下王庄”等,体现了鲁中村落的特色。

到达黄石关南的上王庄,下车后才发现这里的积雪尚未融化,公路上、村巷子里到处都是厚厚的足有没过脚踝的积雪。这里海拔地势高,处于山区,温度低也是自然。既来之,则安之吧。我们沿着公路到了黄石关原址。关塞遗迹已经难觅,唯有公路东侧山坡上依稀可见齐长城的身影。路西侧是高耸险峻的黄石崖,壁立千仞,透着阴冷之气;黄褐色的悬崖下是奔腾不息的沙河,由北方的齐地漫游而来,在这崖下陡然左转,向着东方奔腾而去,汇入鲁地的千山万水之中。而今长城不再,唯有这流水依然,两千年而不停息。河畔有一株古柳,柳条稀疏,树下立一石碑,上书“黄石关”。看到此你会发现,这里竟然拥有这样一处好的景致。这里远离现代文明的喧嚣,有青山相伴,有古溪水枕流,宛如一幅宋代文人手中的山水画卷。路东的那片野地里有一巨大的土丘,據村人讲是哭倒长城的孟姜女之墓。看来这里同样流传着有关孟姜女的传说,很可惜我们没时间继续深入了解。在民间,老百姓往往以他们最为朴质的方式来表达对历史的理解。至于史书中那些名垂青史的帝王将相,在这远离都市的乡野之地,自然很少有人能说起他们。但是他们珍视那些能够传达他们心意、他们情感的人,将他们视为英雄,将他们供奉在村庙里。

登上黄石崖远眺,群山与小村被白茫茫的雪覆盖着,大地依然沉浸在雪后的静寂之中。正如大文学家蒲松龄在过青石关时所题写诗中所言:“南山北山云,千株万株树。但见山中人,不见山中路。”我同老瓦、渐远、陈老师一起,沿着小路向山顶进军。因为太阳的照射,一些冰雪开始融化,路变得更加难行。快到山腰时,残雪覆盖了山路,已经无路可走。于是大家散开在山坡上,专找平稳、积雪少的地方拽着树枝向上攀行。此时再看黄石关东山上的齐长城,白雪覆盖下的古长城蜿蜒在山脊之上,如一条玉龙屈曲盘旋。到山顶了,周围都是厚厚的积雪,一座座破败的城堡遗迹仍然可见。

这时,忽然发现茫茫山脊上有人影从远处走来。或许他也没有料到在这冰天雪地中竟然还有他的同路人吧。走近了,他先向我们打起招呼。原来他是山北面村里的,趁着满山积雪到山上套野兔。然后,大家又各走自己的路。越往西走,山顶的积雪越厚,前面的雪地上看不到任何痕迹;一根根衰草露出头来,摇晃着枯叶在雪上拂来拂去。沿着山脊前行,本以为没有了攀登要好走一些,却不料积雪掩盖了山路的高低起伏,而且山脊兩侧就是悬崖峭壁。为了安全起见,我们商议我陪陈老师原路返回,到山下与大家会合。

应该说,这是一次中途夭折的探访之旅。

起伏的群山

时间:2012年2月4日

地点:从黄石关到和尚坊村

去年12月的黄石关之行,因为大雪挡路,行程困难而中途中止。立春过后,我们第二次来到黄石关,计划从黄石关出发,沿着齐长城遗迹东行至博山境内,也是我们第一次开启跨地区寻访齐长城之旅。

从黄石关东侧上山,层层梯田中长满了花椒树。齐长城遗迹十分明显,墙体大多高两米左右,宽半米,但已破败不堪。可以说,这段长城惨遭破坏更多是人为因素所致。梯田中很多石堰所用石材就是来自齐长城。更严重的问题是,据村人讲近年来有周边村民将齐长城上的石块当作发财的门路,将石块卖钱盖房。可见这座千年古城墙的保护,仅仅是靠着人们的自觉,靠着颁布条令,对某些人而言是不现实的。

爬上第一座山峰,山顶是一座石头山寨遗迹,围着山顶筑起了一圈石头围墙,山门尚存,当地人称为瓦岗寨。然后开始顺着山势下行,到达鞍部后,又开始继续攀登。起起伏伏的群山,造就了起起伏伏的齐长城。熬人的行程,让你最终没了火气,剩下的就是顺着路闷着头前进。幸好,我们有这么多的同行者。很难想象,如果一个人走在这条路上,是否能够坚持走完全程。在今天这样一个讲究速度和效率的时代,我们已经没有了古人的耐心与坚持。他们可以一块石头一块石头用上几百年的时间筑起一座六七百公里的长城,可以几代人不懈努力去建造一个洞窟、一座神像。而我们呢?

山路弯弯,在一眼望不到边的荒草甸子上无限延伸,到前面的山顶处消失了;在山顶处,山路又顺着山梁下延,到鞍部画了一道抛物线又开始新的爬升。四面的山峦起起伏伏,如大海中的波涛一般。一个人,就像在海面上驾着一叶孤舟开启远航的征程。唐代大诗人陈子昂在幽州登台时内心升腾的那种人生之叹,之所以思接千古,是因为有了这孤独面对天宇与群山的触动,是人内心升腾的一种苍凉。前路一次次摆在你的面前,“一山放出一山拦”,但唯有前行才能到达下一个起点,看到另一处未见到的风景。这片土地依然保持着千年前的质朴和原初,以辽远旷达的诗意滋养着每一位寻访者的心灵。每一棵草,每一棵树,都在天地之间自由自在地生长,经历着风雨雷电的洗礼。不信请看那棵荆棘,在草甸子上舒展自如,头顶蓝天,脚踏着大地,不知在此站立了多少岁月。当然你如果愿意,完全可以抛弃羊肠小路在荒草中砥砺前行,可以站在路边的巨石上驰目四望,可以让心灵回到洪荒的年代,可以自由呼吸那混着干草和泥土气息的芬芳,可以迎着峡谷纵隋放歌一首……

在一处山口,忽然发现了这一带山岩的奇景。无论是路边那些簇拥的碎石,大小不一,形态各异,还是山崖下那些如蘑菇、如树林的巨大石柱,仿佛进入了一个童话的世界。它们有的像一群正在路边张望的海豹,有的像一只匍匐在岸边的鳄鱼,有的像一群下山的猴子,有的像过路的狗熊,有的像雨后松林中的蘑菇……花岗岩的坚硬与棱角,石灰岩的藏青色,沉积岩的破碎,与这些河泥一般的岩石完全不同。同行老马大哥攀爬到“蘑菇伞”上拍照留念,我们只有在近处与那些泥塑动物们合影了!据后来一位地理学专家说,这种岩石是在五亿年前浅海环境沉积而成,也就是说五亿年前此处是一片海底,而今沧海变桑田,化作了高低起伏的群山。走过这片独特的山体,前面又出现了一座高大的山梁,也就是此次行程的最高峰——霹雳山。

登临峰顶的只有一条一尺多宽的小路,位于山峰北侧,覆盖着薄薄的积雪,远看就像一条从山顶飘下的丝带。峰南是直上直下的万丈深渊。攀行中,大家相互搀扶,在断崖处更是上下齐用力,上拽下推,万分谨慎。山顶狭窄,只有几平方米大小,中间矗立着一块三棱石碑,分别写着章丘、博山、莱芜等三处地名。站立碑旁,三面悬崖,冷风阵阵,令人胆战心惊。西侧是几块高耸的风蚀严重的石柱,在风中傲然矗立;南侧是万丈悬崖,撼人心魄;北侧是上行的小路,山地陡峭;唯有东侧是绵延的山脊,伸向无边的远方。应该说,霹雳山是齐长城沿线我们走过的最为险峻的山。一山当道,万夫莫开。齐长城在山东构筑城堡城墙,至今遗迹可见。跨过身边的石碑,我们沿着齐长城来到了淄博境内。

傍晚时分,我和几位同行朋友沿着山间小路开始下山。转来转去,最后我们下到一处小山村。小村三面环山,只有一条小路通往外部。山村古朴,街道宁静,石板路光滑可鉴。房屋院墙涂成黄色,有独门小院,有二层小楼。询问村中老人,得知该村叫和尚坊村,至今流传着康熙年间大学士孙廷铨为躲鳌拜回村隐居的故事。其《南征记略》中写到该村:“入山西折北行,溪穷崖合,中更开布,有柿林千树,高下扶疏。”古村旧风依然,是一处典型的世外桃源。

走进劈山古长城

时间:2012年4月6日

地点:涌泉劈山齐长城

赴博山探访齐长城是我们整个探访计划的最后一程。在走过了二百多公里之后,继续东行对我们而言面临着很大的难度,当天往返就是一个难题。时间已经是清明,麦苗返青,河水潺潺,柳丝依依,大地一派生机。我们此次目的地是博山太河镇涌泉村的齐长城遗址。据说这一段已经进行了修复,被打造成了景区。所以说,这是探访齐长城以来最悠闲、最轻松的一次。探访鹅庄小村,游览浩渺的太河水库,午饭后我们才到达涌泉村。

小村位于山谷的终点,东、西、南都是高山环绕,只有北侧有通往外界的小路。想必在夏秋时节,小村一定是“叠翠湿人衣”“清泉石上流”的绝佳之地。此前,我从未见过还有隐藏如此之深的山村。村西入口处设有新修的青石门楼,为售票处,有一老人看管。进得村来,石板路、青石房随处可见。在村中间新修的小广场上,几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收拾着自己的小摊位,在荆条篮子里放着小村特产:干花椒、干核桃和青皮萝卜。与一位老人交谈中得知,她已经八十多岁了,自己挑着两个篮子来广场卖东西,等会儿自己再挑回家,不用年轻人帮忙;她从嫁到这个村里来后,最远也就去镇上赶过集,再远的地方从没去过。望着满脸沧桑但精神矍铄的老人,不禁令人叹息。他们或许从来没有见过大山外的喧嚷与富华,或许见过之后也从没有产生过任何羡慕,但一代代人在这世外桃源般的山村中就这么安安静静度过一生。

齐长城就在小村东面的山顶上,沿着东西走向将山东山西分为两地。其地处高山悬崖之巅,藏在深山之中,很久以来不为人所知。后因攀登者偶然发现,终于重新现身于世界。我们顺着崎岖的山路一路而上,远远就看到了起伏的城墙和整齐的城垛。城墙看来是经过了精心修复,不过并没有改变齐长城本来的面目。整座山一字排开,四周皆为悬崖峭壁,山中间有一道天然裂缝,如今被景区命名为“一线天”,仅容一两人同时通过,真可谓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在东侧悬崖上有一人造旋梯,很容易就上得山顶。山顶上的城墙环绕山顶一圈,中间建有甬道,约长300米,四面是刀削一般的悬崖,还可见到烽火台以及石屋兵营的残迹;顺着山脉延伸往南望去,是一处巨大如场地的岩石平台,上面刻有几个大字;往北呢,山势陡然下降,可以看到莲花峰、鹿角山等几个山头,上面建有一座座小庙。

站在垛口处,但见远山如黛,河谷清幽,梯田层层;山脚下,古木蓊郁,山村安然,偶有鸡鸣犬吠之声;立于群山之巅,山风阵阵,心清气爽;蟠龙山之美,紫气东来;淄河水清清,如玉带北行。大自然锻造了这如诗如画的美景。

转过几座石屋古堡,顺着石板路北行,在山门处立有一扇巨大的石门,长约两米,宽约一米,有门轴。这应该就是那扇千年石门吧!旁边石碑上有文字介绍说:传说当年孟姜女千里寻夫至此,被士兵挡在石门外,未能见到日思夜想的丈夫。杞梁死后已经被埋在长城下,孟姜女在此大哭十天十夜,终于感动天地,齐长城瞬间坍塌800米。传说在此有着更为确鑿的实物依据——千年石门,但也不过是民间对美好信念的坚守。

山崖上,金灿灿的连翘迎风舞动,山下梯田中偶有几棵正在绽放的野桃花,齐长城的又一个春天到来了。

猜你喜欢
黄石长城
奋力创造建设现代化新黄石的崭新业绩
箭扣长城,惊险绝美
不下跪的人
登长城
不下跪的人
不下跪的人
我爱多姿多彩的长城
长城,长城
黄公略改名:因看《黄石公三略》
本月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