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璐瑶
摘要:黄河作为意象常常出现在历代文学作品中,到唐朝更是成为诗人抒发万丈豪情,表达仕途难进、边人之思、征人之恨的重要载体。而在唐诗这种文学作品背后叉展现出了黄河激流滚滚,一望无际,河清难求等特点,尤其在李白的诗歌中更为突出。
关键词:李白 诗歌意象 黄河
唐朝政治开明,经济繁荣,军事强盛,疆域辽阔,民族士气蓬勃高昂,诗歌创作也进入了成熟阶段,黄河也在这个时期正式被当作精神化身和审美客体出现在文学作品中。李白、杜甫、白居易、王之涣等诗人创作了许多关于黄河的不朽诗篇,黄河也成为承载着豪情相思惆怅等情怀的载体,而在承载着多种情感的诗歌背后也展现出了黄河被文人所关注的特点。本文就李白诗歌中的黄河意象进行探究,体会李白心中的黄河情怀。
一、万丈豪情依托的滚滚激流
(一)引发豪情的天来之水黄河诗歌中常常寄托着诗人的万丈豪情,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黄河一泻千里的壮阔和落天走海的豪放给诗人带来的震撼。古人认为黄河之水与天上银河相接,比如李白在诗《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中写道:
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荣光休气纷五彩,千年一清圣人在。/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箭射东海。/三峰却立如欲摧,翠崖丹谷高掌开。/白帝金精运元气,石作莲花云作台。/云台阁道连窈冥,中有不死丹丘生。/明星玉女备洒扫,麻姑搔背指爪轻。/我皇手把天地户,丹丘谈天与天语。/九重出入生光辉,东来蓬莱复西归。/玉浆倘惠故人饮,骑二茅龙上天飞。
这首诗运用了想象和夸张等修辞手法,将黄河之水与天界诸神联系在一起,为黄河的来源增添了神秘莫测之感,又直言“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写出黄河之水的来源——天际。这种观念在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和李滨的“白日地中出,黄河天上来”等诗词中都体现出古人对于黄河之水于天上银河相接的观念。而这种观念形成的背后,也描画出黄河倾天而下之状,气势雄壮,一泻千里,而这恢弘的气势,正是李白诗歌中寄托诗人豪情的重要载体。
(二)寄托不羁的奔腾之水劈山开道,奔腾入海的雄壮气势是黄河诗歌中饱含不羁豪情的另一重要原因。在唐朝诗歌中,黄河往往是以激流勇进奔腾人海的意象立足,比如在李白的《公无渡河》中写道: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波滔天,尧咨嗟。/大禹理百川,儿啼不窥家。/杀湍湮洪水,九州始蚕麻。/其害乃去,茫然风沙。/被发之叟狂而痴,清晨临流欲奚为。/旁人不惜妻止之,公无渡河苦渡之。/虎可搏,河难凭,公果溺死流海湄。/有长鲸白齿若雪山,公乎公乎挂胃于其间。/箜篌所悲竞不还。
诗人从古今、正反描写黄河奔腾的气势,通过尧帝和大禹治水之艰难写黄河水之浩浩汤汤,又从“被发之叟”欲渡黄河,旁人的态度,妻子的劝阻和公的结局,侧面描写出黄河之水的磅礴浩荡,又直言“虎可缚,河难凭”,写出了黄河的不羁气势;而这种奔腾气势在诗人李白其他的诗歌中也有体现,比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旌旆夹两山,黄河当中流”等诗句中都直言黄河激流的磅礴气势,可见奔腾的黄河激流是李白寄托不羁精神的重要载体。
二、承载仕途抱负的万里黄流
(一)黄河难渡承载欲上无门的无奈在唐诗中表达对仕途的渴望往往借助于其他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借助渡河表达欲上无门情感诗歌有许多。唐朝孟浩然也曾因一句“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博得当朝宰相张九龄的青睐,从而将自己引进仕途。而在李白的诗歌中,渡黄河常常作为这种独特的情感载体,其中最广为人知也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行路难其一》。这是李白在仕途上遭到第一次失败后写下的诗篇。天宝二年(743)刚刚在宫中供职了两年翰林的李白,因不愿“摧眉折腰事权贵”,而被统治阶层视为“非廊庙器”发落出朝廷。这对夙有“济苍生”“安社稷”的远大抱负,此时正准备大展身手的李白来说,无疑在政治上是一次毁灭性的打击。面对突如其来的挫折和失败,诗人心感茫然,此时脑海中的人生旅途,已幻化为险山恶水,“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黃河被坚冰拥塞,欲渡不能;太行欲大雪封山,将登不得。诗人美好的前程被黄河、太行之险所阻隔。在“虎可搏,河难凭,公果溺死流海湄。有长鲸白齿若雪山,公乎公乎挂罥于其间”(《公无渡河》),“黄河二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赠崔侍郎》等诗句中也均有体现,可见在李白诗歌中,黄河除了承载个性隋感之外,也是隐含仕途情怀的重要载体。
(二)河清难求隐喻奸佞作祟的朝堂
由于封建社会这一特殊时代的生存压力,当时的文人在表达对朝堂奸佞当道、君主无为的愤怒时往往采取含蓄批判的方法。在历代仕途官运中,并非是进入官场便可一劳永逸,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人生理想,官场中也有奸佞小人作乱,君主无为的时期,而在这种时候,文人常用含蓄的诗歌表达对时势的不满和批判。这种方法来源已久,早在《离骚》中,屈原就以“众女”暗喻当朝小人;而在李白看来,朝堂难明正如黄河难清,因而“河县清一”成为他表达投身仕途,为民安命抱负的意象,他在诗文《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中写道:
乃相与卷其丹书,匣其瑶琴,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事君之道成,荣亲之义毕,然後与陶朱、留侯,浮五湖,戏沧洲,不足为难矣。即仆林下之所隐容,岂不大哉?
黄河流经黄土高原,由于河水侵蚀和河岸的水土流失,黄河之水的含沙量往往多于其他河流,因而黄河也常常呈现出浑浊的状态。可以说,自古以来,浑浊难清也是黄河常态,正如奸佞作祟是朝堂官场的常态,在李白的诗歌中常借“海县清一”来表现政治清明,国家安定的局面,表达出对朝堂官场黑暗的不满和批判。
三、柔情国忧中的黄河边要
(一)从离愁别绪中看黄河之长唐朝时期国家的政治经济中心尚且还在北方黄河流域,因为仕途中意者常常离别故乡到达此地,失意者贬谪他方远离长安。正是由于路程之远,在文人的诗歌中,又常常包括这着思念之情。李白诗中也显示出了黄河遥远无际的形象。在《赠裴十四》“黄河落尽走东海,万里写入襟怀间”中,李白将对友人的寄托在万里黄河间,又如李白写给妻子的一首相思诗《寄远其六》中所写“阳台隔楚水,春草生黄河。相思无日夜,浩荡若流波。流波向海去,欲见终无因。遥将一点泪,远寄如花人”,两人南北相隔,相见不得,只能将相思之情寄托在黄河之中,随着黄河流向大海。李白的诗中黄河常常是以奔腾雄壮的气势出现,而在一些诗歌中,也体现出黄河的辽远无际。
(二)从家国之思看黄河之要在古代,国家疆域划分往往以山河为界,而黄河中上游地区,常常作为边塞的军事要地,也是战争的频發地。而在盛唐这个特殊的时期,人们对功名充满渴望,文人骨子里也透露着对边功的追求,李白也不是例外。李白人生后期经历了著名的战乱“安史之乱”,这是一场破坏祖国统一的叛乱,它给黄河沿岸,特别是黄河中下游的人民带来了一场空前的浩劫。诗人以极大的愤概,勾画了叛军的凶残嘴脸,深刻地揭露了以安禄山为代表的分裂割据势力破坏祖国统一,践踏祖国大好河山的恶行。如“奔鲸夹黄河,凿齿屯洛阳”(《北土行》),说安史叛军像凶猛的大鲸鱼对黄河两岸百姓的暴行,也像吃人的凿齿占领了洛阳。他们沿途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迫使人民流离失所。他又用惊心动魄的诗句倾写出满腔悲愤:“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北风行》)即便黄河捧土可塞,而人民对安史叛军的罪行之恨也难裁,表示了不能容忍的愤怒。他希望唐朝大军迅速平定叛乱,“将军发白马,应节渡黄河”(《发自马》),实现“春草生黄河”的安定局面,并决心随唐朝大军“鸣鞭走马凌黄河”,打击安史叛军,收复被叛军占据的黄河中下游一带,决心为平定分裂叛乱战争,恢复祖国统一贡献自己的力量。可见黄河这一重要的军事地位也是李白诗歌表达家仇国恨,忧国忧民情感的捕捉方向。
三、小结
李白并没有特意为黄河而创作一组诗歌,但是黄河在无意中成为他在诗歌创作中的重要意象。古往今来,如此集中、如此深情、如此丰富,而又如此豪迈地抒写黄河的,李白之外,恐怕很难找到第二个人。在李白的诗歌中,我们听到了黄河那咆哮的声音,看到了黄河那从天而来、奔流不息的身影,能够深深地体会到诗人那排山倒海的气势,以及喷薄而出、一泻千里的感情。
(指导老师:苏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