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魔小说的兴起及其评点的产生

2019-04-10 23:59魏佳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9年1期
关键词:评点西游记小说

魏佳

摘要:继讲史小说之后,神魔小说取得了极大成就,“真”与“幻”的观念在这类小说的创作与评点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为古代通俗小说的创作及评点树立了范式,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关键词:神魔小说小说 评点“真” 与“幻”

继讲史类小说之后,神魔类小说也逐渐发展成为通俗小说的主要类型之一。学术界对该类型小说定名还未能取得统一的意见,出现了“志怪”“灵怪”“神魔”“神话”“神怪”等称谓,因本文的讨论在“通俗小说”范畴展开,且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一书中已设专章论述,并在《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中将“神魔”与“世情”并列为“明小说之两大主潮”,故本文的讨论取“神魔小说”之名。

一、《西游记》对神魔小说创作范式的规定

以明万历年间刊行的金陵世德堂本二十卷题为《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为标志,神魔小说迎来了自己的黄金时代。它以区别于讲史类小说的独特风貌,将虚构想象、世俗情调和文人趣味更好地融合起来,奠定了神魔小说的基本艺术特征,具体表现如下。

(一)精当巧妙的选材,大胆卓越的加工玄奘克服千难万险到陌生的国度求取经文,在茫茫大漠,在深山老林他遇到过多少次命悬一线的危险?这些历史的细节在小说的刻画中得到了极具想象力的回答:千里眼顺风耳突破了人体感官的局限;数百年、数千载才开花结果的人生果和蟠桃带给人无限的渴望。虽然取材于历史事件和人物,神魔小说并未像讲史类作品那样因为选材和自身特点受到过多的限制,反而利用素材本身的空白进行艺术加工,使故事情节、人物跃然纸上,散发出神秘而粗朴的吸引力。

(二)处处留心对世俗人情的点染尽管具有神秘而奇幻的特点,神魔小说仍要立足于大众读者的审美情趣,始终贯穿普通人的生命隋感体验,才能激起读者的共鸣,赢得良好的发展空间。如来以保证日后儿孙过活为理由,回答孙悟空关于西天为何索要贿赂的质问,俨然一副当家人的口吻。这样的情节既是对社会现实的揭露讽刺,也使佛教领袖呈现出世俗情调,越过了人与神的界限,同百姓的情感无限接近。

(三)文人情调的体现作者在收集、整理、加工过程中也将自己的理念和追求融人了小说,例如《西游记》第六十四回“荆棘岭悟能努力木仙庵三藏谈诗”的有关描写,使幻荡无拘的作品中也流露着文人的情趣:

那长老见此仙境,以为得意,情乐怀开,十分欢喜。忍不住念了一句道:“禅心似月迥无尘。”劲节老笑而即联道:“诗兴如天青更新。”孤直公道:“好句漫裁抟景绣。”凌空子道:“佳文不点唾奇珍。”拂云叟道:“六朝一洗繁华尽,四始重删雅颂分……”

是僧,还是藤精树怪?不,他们此刻分明就是雅兴正浓斗才逞能的文人骚客。文士参与小说创作,脱去了神魔小说粗朴的外套,换上了精致而典雅的着装,小说作者不但关心写什么,还在营造小说审美冲击力时也将自身的情怀融入其中,希望借助文字营造美感,流露出对文人情调的热衷。

二、神魔小说作品的大量涌现

继《西游记》之后,出现了《三遂平妖传》《钱塘湖隐济颠禅师语录》《封神演义》等作品,作家对表现方法进行多种尝试,拓展了作品题材,万历二十一年(1593)到康熙六十一年(1722),神魔题材盛极一时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创作热潮。

从题材加工方式看主要采用了名著续仿、时事神化等方式。名著续仿类小说以借《西游记》原著情节和形象进行创作为主,如《续西游记》详细讲述了取经东归的经过,董说的《西游补》借写孙悟空受迷入“青青世界”的经历讽刺抨击时事,《后西游记》又翻写了取经故事。时事神化类的情况则不同,当大多数作品都以极尽神仙异说为能事的时候,罗懋登根据郑和下西洋的事迹及传说编创的《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将当代的故事也写进了小说中,这个情况与讲史类小说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了描写社会现实事件的作品相似。清雍正以后,神魔小说作品数量和题材都出现了收缩,此期《何典》与《常言道》两部作品较为突出。

从表现方法看,作品多以全景展现对象的生命历程,以讲述神仙佛道出身修行为主,将神秘奇幻的因素融人人物的生命历程中(这类作品较多,据胡胜《神怪小说简史》统计大约有13部)。講述对象多为观音、吕祖、天妃、华光、济公等在民间知名度较高,信仰人数较多的神仙,作品有《天妃娘妈传》《北方真武祖师玄天上帝出身志传》《吕祖全传》《华光天王传》《济颠大师醉菩提全传》,此外,还有借草木之名讲述征战兴废之事的《草木春秋演义》。不难看出,这类作品的命名常以某“传”冠之,体现了对讲史小说创作方式的借鉴模仿。

三、神魔小说评点的特征

黄太鸿在《西游证道书跋》中说:“古本较之俗本,有三善焉。俗本遗却唐僧出世四难,一也;有意续凫就鹤,半用俚语填凑,二也;篇中多金陵方言,三也。而古本应有者有,应无者无。令人一览了然,岂非文坛快事乎?”评点者在神魔小说自发展规律及创作实际的启示下,明确了故事的完整性、行文的连贯性、语言的普及性、搭配的合理性等这些创作标准小说评点表现了如下的特征。

(一)现实社会的批判神魔小说并未停留在审美娱乐的层面,进而追求“教人诚心为学,不要退悔”,对社会丑恶的现象进行揭露《李卓吾批评西游记》卷首序言说“无佛则无经,可知记中原立南赡部洲,乃是口舌凶场,是非恶海”。当我们明确了神魔小说的批判精神大多是透过曲折的方式体现,读到上面的评点时才不至于误认为是多此一举的累赘。

为什么神魔小说的评点者会体现出如此强烈的责任感呢?其一,讲史小说一出现就表明了“庶几乎史”的高贵血统,数千年往事中,成败得失的经验教训客观上成为读者学习的范本。神魔小说要得到认可接受,也需要表明态度,否则只能落得“无关风化,奚取连篇”的讥笑。其二,客观上神魔小说内容本身具有深刻的含义《西游记》感动读者的除了师徒四人取经路上不尽的乐趣之外,还有他们百折不回的执着精神,《封神演义》中殷纣王的残暴不仁不能不令人切齿。批判,成为表达美好社会理想的选择,神魔小说在通俗小说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和它的品格都决定了作品贯穿了批判的精神。

(二)评点艺术性的追求第一,追求完整连贯的逻辑联系和形象生动的艺术手法。以《西游记》为例:“噫!黄河之水九曲,泰山之岭十八盘,文心之迂回曲折,何以异此……俱写得活泼生动,咄咄逼人,令数千年后读者,如睹其貌,如闻其声,岂非天地间绝奇文字!第二,主张作品应有趣味性。如《三教开迷归正演义》的夹批中较多出现以“真”“趣”“画”等词评价小说中的描写,请看“不经思酒逢三白吴母驱妖礼七星”一回狐妖与女子的几句对话中把偷隋者的心态生动地展现出来,女子以为在同情郎说话,殊不知此时狐妖在用他者的眼光对她的心理进行审视,同时,小说的读者也在对整个事件进行评价,各个层面、各个角度的视角交叠在一起,妙趣横生,形象生动。在这段描写上有“真”“趣”“画”的眉批,正说明了评点者已经注意到表现视角错位和人物内心坦率直露的表达带来的艺术效果。摆脱了史实拘束的优势使神魔小说作者有更多的精力对小说本体问题进行深入思考,着眼于艺术品质的打磨,在“奇”“幻”“真”“趣”间营造出瑰丽绚烂的艺术世界。

(三)揶揄调侃的娱乐心态世俗百姓对文士总有某种复杂的情感,既敬慕他们能识文断字,又对他们夸夸其谈徒惩口舌之快、缺乏生活经验与能力、善感犹豫颇多不屑,为了迎合这样的趣味,小说评点往往将讽刺指向迂腐文士。如《西游记》第四十回总评以红孩儿之名说:“修行了三百年,还是一个孩儿。此子最藏年纪,极好去考童生,省得削须晒额。”第九十三回总评说:“今日这班做举子业的斯文,不识一瞎字,真正可怜!不知是何缘故,却被猪八戒、沙和尚看出破绽来也。大羞!大羞!”

(四)证道说教的色彩

由于神魔小说多与宗教结缘,故而也具有浓厚的证道说教色彩。悟一子在《西游真诠》第一回总评中说:“予特悯夫有志斯道而未得真诠,既昧性命之源流,罔达修持之归要。揭数百年亵视之《西游》,示千万世知音之向往。但惜前人索解纰谬,聋聩已久,不得不逐节剖正以指迷津。”以《西游原旨》为例,评点者放弃了金圣叹等人对人物、情节、结构、叙事法的探讨,热衷于对“历圣口口相传、心心相印之大道”进行的更加细致入微的阐释。当艺术品成为说教的教科书,神魔小说评点就不可避免地开始衰蜕了。正如谭帆在其《中国小说评点研究》中指出的:“至于评点文字,全书所谓‘证道者多,而艺术分析者少。作者所谓证道其实在《西游记》批判史上亦无太多新意,只不过发挥和阐释得更为细致而已。”当娱乐与艺术性被枯燥的說教取代的时候,小说评点与创作新的探索与突破也开始了。

猜你喜欢
评点西游记小说
How to read a novel 如何阅读小说
倾斜(小说)
西游记
西游记
西游记
文学小说
不在小说中陷落
翻译擂台(116)评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