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电视剧发展概述

2019-04-10 23:59黄钟军
艺苑 2019年1期
关键词:电视剧类型

黄钟军

【摘要】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电视剧无论是数量生产,还是质量提升,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为当前最有影响力的大众艺术之一,也日益成为中国文化自信的体现。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电视剧在文化输出、类型生产、播出渠道、观影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文拟在这四个面向概述中国电视剧40年来的发展与变化,从而也能窥视出中国社会文化的变迁。

【关键词】 电视剧;类型;多屏化

[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码]A

作为当前中国最具有影响力的大众艺术之一,电视剧记录、表达、观照甚至直接参与了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发展与成就。可以这么说,中国电视剧40年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变迁史。40年来,中国电视剧在数量上从年产量(部)为个位数到几百部的突破,制作上也日益精致。作为一门讲故事的艺术,更重要的是,中国电视剧生动地讲述了历史与当下、都市与农村、虚构与现实的故事,丰富了老百姓的文化娱乐生活,甚至影响了国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也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生态体系。这种变化与成就,离不开政策的引导、电视人的努力与创新,也与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社会、文化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一、文化输出:从“引进来”到“走出去”

1958年,在北京电视台播出的《一口菜饼子》开启了中国电视剧的序幕。从《一口菜饼子》开始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之前,中国大陆播出电视剧约180多部。[1]113这一时期的电视剧,由于受到设备与技术条件的限制,大多以舞台剧特征鲜明的单本短剧为主,在现场搭置的实景中拍摄进行同步直播,主要承担着宣讲与教化功能。1967年后,电视剧进入录播时期,但十年动荡严重阻碍了中国电视媒介生态的发展进程。直至1978年党的三中全会召开,中国电视剧才逐渐走向复苏与发展。

20世纪80年代,电视机在家庭中的迅速普及使得看电视成为了城镇居民业余最热衷的娱乐活动,人们对于电视剧的需求量也急速增长。除了备受关注的“改革电视剧”“伤痕电视剧”与改编自文学名著电视剧之外,以美国、日本、香港地区为主的引进剧也引发了霸屏热潮。它们适应了时代背景的需求,展现了不同以往的生活方式,满足了国人对于开拓眼界、追赶时髦的强烈渴望,为中国本土的通俗剧创作提供了宝贵经验。如美国科幻电视连续剧《大西洋底来的人》中男主角英俊潇洒的都市形象成为了不少年轻人的效仿对象;较之更为走红的《加里森敢死队》则带动了“译制腔”的流行;日剧《阿信》成功刻画了命运多舛但坚毅勇敢的女性创业者形象;《排球女将》与中国女排的三连冠战绩交相辉映;《血疑》讲述了亲情、爱情与血缘之间的温情与纠葛;港剧《霍元甲》《陈真》以“万里长城永不倒”的热血豪迈为“东亚病夫”洗刷耻辱;《上海滩》快意情仇的江湖故事成为了一代人心目中的黑帮片教科书……

进入90年代,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在“弘扬主旋律、坚持多样化”的政策指导下,引进片的热潮逐渐散去,国产电视剧在商业化进程中迅速崛起,各式类型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首屈一指的便是中国第一部长篇室内电视连续剧《渴望》,它标志着通俗电视剧进入了中国电视剧市场,传达了亲情为本、家族至上的价值观与忍辱负重、克己勤俭的人生哲学。[2]该剧扎根现实、贴近生活、雅俗共赏,具有较高的社会审美的价值,堪称家庭伦理剧与苦情戏的典范之作。与此同时,主旋律电视剧、古装电视剧、现代反讽喜剧、现实主义电视剧与新农村喜剧等类型片的创作也在多个维度全面开花,一同奠定了国产电视剧多样化发展的格局。

除此之外,国产电视剧也在“走出去”的道路上扬帆起航。早在80年代初,中国已与许多国家地区广泛交流,以合拍片的方式进行海外传播。随着业务能力的增强,中国自90年代起逐渐进入商业销售阶段,以港台地区为主要销售地域。如《三国演义》以8000美元一集的价格将播映权卖给了香港亚视, 台湾中视则以1.2万美元一集的价格购得播映权。[3]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广电总局正式提出了广播影視“走出去”工程,中国电视剧的海外销售价格一路高升,但在2005年前后遭遇“韩流”阻挡,整体销售额度突减。2007年,随着文化软实力战略的提出,在一系列文化产业扶持政策的扶持下,中国电视剧的海外销售量开始稳步回升,出口规模逐渐增长,数量和金额不断创历史新高。

其中,古装宫廷剧一直是对外输出的“硬通货”。不论是早前出口日韩、东南亚引发万人空巷的《还珠格格》,还是在美国电视台播出的首部国产电视剧《甄嬛传》,又或是近来在越南激起热议、输出70多个国家、成为分销最广的国产古装剧之一的《延禧攻略》,它们都证明了国产剧在产业、技术与内容上的不断升级与革新。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更是凭借其婆媳关系、家庭伦理这一在全球范围内引发共鸣的现实题材成功远销非洲。现如今,国产电视剧的出口已遍布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髓,展现了人民群众的精神风貌,对于国际间跨文化交流与融合具有战略性意义。

二、作品生产:从内容单一到类型多元

1978年,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因“文革”而中断的电视剧开始呈现复苏之势,重新走进大众视野,成为当下大众文化生活的基本载体。随着电视市场的不断繁荣发展,文艺工作者对电视剧的内容创作也开始摒除原来的“极左”创作倾向,注重电视本身的文艺属性,力求呈现内容多样、类型各异的电视节目。

“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中国人刚刚经历了历史动荡与个人苦难,正面对中国社会从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极左政治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时期过渡的转折阶段。”[4]由于伤痕文学的影响,展现青年人在特定年代里精神和肉体的苦难的《今夜有暴风雪》《蹉跎岁月》《有一个青年》《新岸》等“反思剧”大量出现。

这一时期电视剧题材丰富、类型多样,出现了表现改革者改革艰辛的《新星》《女记者的画外音》《乔厂长上任记》,表现家庭伦理题材的《凡人小事》《继母》《家风》《大年初一》;还出现了少量表现战争、军旅、刑侦内容的《有这样一个民警》《敌营十八年》《凯旋在子夜》《便衣警察》;另外,还有几部根据中国经典文学名著改编的电视剧如《四世同堂》《红楼梦》《围城》《努尔哈赤》《西游记》,重新为观众拾回了对历史中国和文化中国的记忆、传承与重写,为中国电视剧开辟了新的题材领域,探索出了一个新的空间。

20世纪80年代末期,这一时期的电视工作者抱着向传统文化寻根的心态,以及对于民族、国家命运的思考,充分利用了中国历史文学资源,创作出了大量表现历史人物的电视剧如《诸葛亮》《袁崇焕》《王昭君》《末代皇帝》《孔子》《武则天》等。这一时期对电视剧创作的摸索不仅为电视剧的发展打开了新的思路,同时也直接推动了中国电视剧的艺术发展。

20世纪90年代是电视剧类型化发展的多元年代,这个时期不仅有众多历史剧的产生,同时大量现实题材电视剧也纷纷出现,并在军事、家庭伦理、反讽剧等多个题材维度全面开花,实现了电视剧创作的全面发展,构成了中国电视剧独特的艺术表现与审美风格。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军旅题材剧有《和平年代》《突出重围》等,引起社会广泛讨论的家庭伦理剧有《渴望》《牵手》《来来往往》《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反讽喜剧有《编辑部的故事》等。

在现实题材类型的竞争下,历史题材剧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寻求一席之地,开始主动去迎合社会大众的审美心态与审美需求,追求一种商业化、娱乐性的创作倾向。1992年香港出品的《戏说乾隆》一剧成为国内历史题材戏说剧的滥觞之作。之后,又陆续出现各种历史题材、古装戏剧、城市爱情等“商业喜剧”,如《宰相刘罗锅》《康熙微服私访记》《还珠格格》等戏说剧,这些电视剧在虚构性情节中试图解决现实社会中的焦虑和失序,表达大众的世俗梦想、人生选择和精神寄托,成为观众所接受和喜爱的通俗文化。

进入21世纪后,电视剧作为商品的观念开始逐渐成为共识,电视剧市场化、产业化的条件就越趋于成熟。这一时期电视剧类型不断丰富,青春剧开始进入大众视野,出现了大量表现青年爱情的电视剧如《老房有喜》《将爱情进行到底》《人间四月天》等。同时友情也成为这一时期电视剧情感描写的另一大要素,《士兵突击》《三国》《粉红女郎》《香樟树》等表现品质优秀的作品开始霸占荧幕。另外,这一时期还出现了《闯关东》《乔家大院》等年代剧,《潜伏》《悬崖》等情节引人入胜的谍战剧作品。这些电视剧试图通过影像的某种契合,为人们寻找属于自己的情感家园。

尽管历史剧一直是中国电视剧中最重要的类型,但2010年以后,以《宫锁心玉》《宫锁珠帘》《步步惊心》为代表的“宫廷剧”渐渐出现,使得历史剧成为“宫廷隐私”“权力角逐”的窥视孔。讲述一代中国商人的奋斗史的《温州一家人》《鸡毛飞上天》以扎实的情节、饱满的人物、精心的叙事、考究的细节,实现了口碑和收视的双丰收。

进入21世纪人们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多样化,人们的价值观念越来越趋向差异,如何从传统文化中与现代文化的关系,从传统文化中提炼观众喜欢的内容,成为这一时期电视剧工作者思考的一个问题。电视剧《琅琊榜》《白鹿原》凭借制作精良、人物形象饱满、镜头独具匠心、叙事手法运用到位,成为了口碑与收视双佳热播剧。把握时代脉搏、以小人物的心灵史书写大时代篇章、将社会画卷与人物命运的互文书写成为近些年来电视剧创作的重要方向。电视剧《大江大河》以小人物的心灵史书写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我们的四十年》以我国电视产业的发展为背景,展现了40年间电视产业的变化和成长;《创业时代》在互联网行业的背景下,讲述了创业者在互联网热潮下的创业艰辛;《外滩钟声》试图通过镜头与普通民众的生活展现“文化大革命”到改革开放后的地域风貌变迁。在众多庆祝改革开放 40周年的献礼剧中,这些电视剧以史诗般的品格和感人至深的情感脱颖而出。此外,诸如《李向阳下乡记》《你迟到的许多年》《岁岁年年柿柿红》等充溢着清新怀旧风格的作品,则在人性与情感描摹上着墨较多,不仅增强了对观众的吸附力,也为现代社会中的我们带来了许多有益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一代又一代电视人对电视创作不懈的坚持与创新,既丰富了电视剧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又为新时期中国电视剧的发展做出了宝贵贡献,大大提升了我国电视剧创作的美学品格。40年以来,电视剧创作无论是内容还是类型上的每一次革新,都在真实记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视发展的历史足迹,展现在社会变革中的国人情感和命运,赢得了属于自身和电视剧史的辉煌与荣光,同时也是电视的现实主义精神及其美学追求最重要的载体与显现。

三、播放平台:从小屏到大屏、再到多屏

1883年德国电气工程师尼普科夫发明了“尼普科夫”圆盘,而人类历史上真正的第一台电视机在1925年由英国发明家约翰·贝尔德在“尼普科夫”圆盘的基础上制造出来。至此之后,电视机慢慢开始走进人们的视野,影响人们的生活。1958年,天津无线电子厂制造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台黑白电视机,取名“北京”,被人们誉为“华夏第一屏”。同年,中国第一家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这也是今天的中央电视台的前身。五个月后,中国第二家电视台上海电视台成立,同年年底,第三家哈尔滨电视台成立。此后,全国各地的省市相继开办电视台。由于经济发展问题以及国家政策的影响,电视台的发展和电视机的普及几经起落,直到1978年底,电视开始超过广播,成为中国影响力最大的大众传媒。渐渐地电视机也不再仅仅是富人们才能拥有的“四大件”,开始走入寻常百姓家。这时候,电视剧才真正走进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科技的不断进步,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与精神文化的需求,传统的电视机也从黑白变为彩色,屏幕的尺寸也慢慢扩大。90年代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推进,大众文化开始在中国兴起,为中国电视以及电视剧的发展创造了大好条件,电视机屏幕的变大、性能的加强,电视剧的产业化,使得电视剧成为大众最重要的娱乐生活,相继涌现出了一大批至今还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电视剧,如《渴望》《京都纪事》《过把瘾》《还珠格格》《宰相刘罗锅》等。

1999年,消费级等离子电视在国内出现,进入21世纪之后,平板电視成为人们购买的首选,越做越大的屏幕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观影体验。但由于这段时期,“制播分离成为了电视台的发展线,这种缓慢的发展线正好遇上互联网视频平台的崛起,时间线的交集,使电视制作团队有了更多的选择”[5]。新世纪初出现的计算机普及高潮的出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在新形势下生活方式的改变,让互联网开始慢慢走近人们的生活,人们工作和生活中无不与互联网息息相关,互联网视频网站在这个时候就应运而生了。2005年土豆网上线,此后优酷、搜狐、爱奇艺、乐视、腾讯视频等等互联网视频网站都竞相出现。网络剧成为人们茶余饭后讨论的焦点,从一开始的小视频发展到简单的网络剧再升级到精品网络自制剧,由于互联网强大的传播性和无限性,很多在电视台收视率平平的电视剧,到了互联网都有很好的点击率,如《余罪》《白夜追凶》《太子妃升职记》《无心法师》《最好的我们》等作品在网络上都掀起了收看热潮。2013年12月,工信部向三大运营商发布4G业务营业许可,互联网视频成为最大的受益者,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让人们更愿意选择在电子数码产品上观看电视剧,运用平板电脑、手机等终端随时随地都可以观看。截止2017年12月,“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5.79亿,较2016年底增加3437万,手机视频用户规模达到5.49亿,较2016年底增加4870万”[6]。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互联网视频平台成为了除电视台之外人们收看率最高的电视剧播放平台,随着5G时代的到来,未来可能还会超越电视台。

“制播分离、一剧两星、民营资本的大量涌入也势必带来电视台过于依靠制作公司为其提供内容,资本的兴旺也造成了传统电视媒体的影响力消退、主流文化价值话语权不断丧失的后果,在互联网时代的今天,传统电视媒体竞争力不断下降,所带来的冲击是不可逆转的。”[7]但电视行业也在积极做着努力,网络电视的出现正是传统电视行业应对冲击创造出来的一个新型的模式。相比电子数码产品的小屏以及分辨率等硬核问题,网络电视顺应时代潮流,搭载4k或8k视频,轻松联网,卫视直播与网络相连接,让人们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触电视。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人民收看电视剧的方式与媒介发生着越来越多的变化,多屏时代的中国电视剧面临机遇和挑战。

四、观影方式:从集体观影到个人化

麦克卢汉曾提出,任何媒介不外乎是人的感觉和感官的扩展和延伸:文字和印刷媒介是人的视觉能力的延伸,广播是人的听觉能力的延伸,电视则是人的视觉、听觉和触觉能力的综合延伸。[8]39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信息传递方式的不断改变,新的传播模式也在不断涌现。人们越来越追求迷你、私人化以及定制化的服务模式,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可随身携带的移动设备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品,由此人们也开始由传统媒体时代进入到移动媒体时代。

移动媒体时代,人们的生命效率极大提高、生活节奏极速提升;同时,人们越来越习惯由固定的生活模式转化成一种灵活多变的生活模式,越来越适应从连贯性生活模式转变为碎片化生活片段的拼接。观影模式也由传统的集体观影逐渐向个人化、移动式的观影模式迈进。为了缓解快节奏、焦虑的社会生活带来的压力,电视剧在当今社会生活中已然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一种重要的休闲模式。随着技术的进步,这种普及的娱乐形式在其观影方式上有了更大的空间和多样的选择。由于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碎片化时间大多数是伴随性的,即在进行其他活动的同时收听或观看节目,如在上下班的地铁上观看网络视频、在排队时快速刷一集电视剧、饭点也成为了追剧的高峰。如何在碎片化的时间中生存、壮大也成为了电视剧不得不面临的考验。同时由于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人们越来越不满足于以正常观影速度观看电视剧,倍速播放以及拖拽成为了观影必不可少的因素。在庞大的电视剧受众中,00后首当其冲,他们相较于其他群体更缺乏耐心,因此也是选择倍速播放和拖拽的最大群体。

移动媒体最重要的优点就在于其私人化、迷你化以及可定制化的服务。移动媒体终端如手机、平板电脑等能随时随地随身携带,能够根据受众自身的特点进行定制,创造出完全属于个人的“私人化”观影模式。人们在观看电视剧的过程中能不断进行实时的弹幕讨论。同时不愿被打扰的受众也能在移动媒体中获得一个较为“私密化”的空间,全身心投入自己喜欢的电视剧中。

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开放性,媒体与受众之间的关系更加趋于平等,之前基于技术垄断的话语权正在不断丧失。从受众的接受心理来讲,单向度的传统传播方式无法满足观众的社交需求。即使如“微博”等这样传播者和受众参与度都较高的传播方式也无法真正使受众在传播过程中实现与传播者“同等地位”的潜在愿望。对于观众来说,长期以来都只能被动地接受银幕上的声、光、影。同样,在这样单向传播的环境下,电视剧其本身也无法实现受众所期望的互动性。弹幕的出现为电影、电视剧在艺术与通俗交流中建起了桥梁。当观众看到自己的评论甚至是与电视剧不相关的言语可以实时、随意地出现在屏幕上时,对观众而言,这种方式成功将艺术从神圣不可轻犯的殿堂拉到了形而下的日常生活中,从而使其获得一种巨大的心理满足。同时在娱乐至上和烂片遍地的时代,弹幕的出现也是在迎合观众的吐槽狂欢需求。

在现实生活中,个人的存在感是碎片式和受压抑的。巴赫金的“狂欢理论”认为,那种狂欢广场式的生活是在官方世界的彼岸建立起完全“颠倒的世界”,这是平民大众的世界,打破了阶级、财产、等级、身份的区分和界限,……人们平等而亲昵地交往、对话与游戏,尽情狂欢,对于平民来说,这是“暂时通向乌托邦世界之路”。[9]317-321在这个暂时的乌托邦世界中,参加者获得平等、自由的愿望得到了满足。弹幕带给受众的正是这样一种狂欢的体验。受众有权以自己的方式自由建构并拓展传播空间,并且依据受众的“自述性”特点,决定了电视剧在传播过程中,观众面对各种信息都有可能做出属于他自己的理解与阐述。弹幕模式恰巧能符合这一特征。观众在观看电视剧时,有机会直接面对信息(电视剧)本身,并且能及时了解其他观众的观感并进行交流。弹幕不仅为社会弱势话语权群体提供了机会,也帮助社会话语体系中的每一人实现了话语路径的突破。在2018腾讯视频指数报告中显示,2018九大弹幕热词为“心疼”“都是VIP,说话硬气点”“我劝你善良”“求海兰黑化”“此段内容过于舒服请反复观看”等,这些弹幕的出现也意味着,许多弹幕狂欢的受众其实是一种体验式消费的消费者,其背后是一种破坏性创新的需求,实际上迎合的是受众的吐槽心理。所以在如今的观影方式中,打开弹幕模式已然在满足“吐槽”和“话语”的诉求中,成为了一种较为普遍的接受方式。

结 语

恰如尹鸿教授所言:40年的电视剧史就是中国的改革开放史,也是中华民族的心灵变迁史。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人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而电视剧这门新兴的艺术形式,也日益发展成一种成熟的大众文化样式,在新时期发挥着重建普罗大众精神家园的使命。同时,它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质,传播到海外,展示着中国的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郭镇之.中国电视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

[2]尹鸿.中国电视剧文化50年[J].电视研究,2008(10).

[3]何晓燕,杨军.中国电视剧海外传播的历程及发展启示[J].当代电视,2012(8).

[4]尹鸿,杨慧.时代碑铭与民族史诗——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中国电视剧[J].中国电视,2018(12).

[5]窦浩.60年国剧播放平台变迁史[J].新周刊,2019(1).

[6]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8年第41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

[7]王赟姝.峥嵘40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视艺术的发展与审美变迁[J].民族艺术研究,2019(1).

[8]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9]巴赫金.巴赫金全集(第六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猜你喜欢
电视剧类型
大众狂欢到政治泛化
以《红高梁》为例浅析从小说到电视剧的改编
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与脑卒中类型及预后关系探讨
我国高职院校实训基地主要类型及其存在价值初论
C语言教学探讨
人名中不应该使用生僻字
传统电视媒体的节目编排与发展出路
农村题材电视剧改编设想
IP热潮下网络文学影视化的理性发展
影像圆融:小议多元叙事视角的选择性后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