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晶晶,徐 斌
(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浙江 杭州 311300)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其总体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同时明确指出,乡村建设是今后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可见美丽乡村规划仍然是当前建设农村、改善居民生活环境的主题[1]。
近年来,美丽乡村建设随着精品村等规划取得一定成果,但也暴露出问题。如村庄量大面广,导致精品不精、特色不特,形成 “星星多,月亮少”的局面。另外,点与点之间缺乏线性的联系,使得各个美丽乡村是孤零零的“盆景”而未形成规模化的“风景”。乡村是一个整体、有机的系统,包括自然生态、经济生产和居住生活等各个部分,且彼此依赖、互相融合[2]。点状的美丽乡村精品点建设相对孤立,不能将乡村的活力充分激发。美丽乡村精品线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通过“串点成线、以点带面”的布局结构整合乡村资源(图1),推出最美乡村之路。
图1 精品线布局结构图
目前的精品线建设伴随着建设模式相似、没有地方渊源和识别性等问题。这是由于公共财政普惠性的限制,同时内部资源分散、缺乏统一协调机制与机构。基于对乡村主体的认识,并结合具体的精品线实践,本文提出UAR策略。UAR策略指的是从“利用”场地现有资源禀赋,“活化”地域特色文化以及乡土元素的“重生”3个角度出发建设美丽乡村精品线,通过乡土创意使得财政资源节约化、地域特色显著化,是一种基于理论分析与实践总结的规划策略,为乡村建设提供新的思路。
利用即充分利用和叠加场地现有景观要素,将其资源禀赋充分挖掘。在精品线规划中,要注重乡村原有特质的承接和保留,实现自然境域下人们生活与生产的原真性,方能形成一种真正“美丽”的乡村风貌[3]。
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作为人类文明的成果,必然需要反映文化。众多乡村规划设计,能够“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而“记得住乡愁”还需要发挥文化的核心作用。乡村地域文化景观是依据农村的地域环境和社会文化,形成的凝结在村落景观中的特色[4]。文化活化发展不仅指的是某个特殊的物质实体,更重要的是真实生动的人文历史和乡土情怀的“延续式”传承。
现如今,现代新型材料的广泛推广让人们忽视了传统景观材料的独特表现力。乡土的景观材料来源于乡村生活、自然。不仅能够体现地方精神和文化寓意,且经济节能、适应性强。在设计中采用乡土材料是在资源集约化前提下充分彰显地域特色的重要手段。
3.1.1 延续场地的特有景观 在精品线的规划设计中延续场地的特色景观,能为游客提供本色的生活体验,唤起人们内心的乡村记忆,呈现出最佳的景观效果。这是一种尊重场地历史且回归质朴的景观规划理念。
3.1.2 塑造农业生产性景观 种植业、畜牧业等所形成的景观可作为风景存在,形成生产性景观[5]。生产性景观是一种融入到生产劳动当中,有生命力的景观。林田则是精品线中生产性景观当然主要承载体。无论是农业耕作景象,还是竹木果林的四季变化都独具风情。精品线中通过具体场景空间的设计,能够将景观设计拉回到村民日常生产的综合体系之中,营造多彩的乡村景观[6]。
在乡村精品线中,文化作为串联全线的核心灵魂存在。那些根植并存活于乡土社会的价值体系,乃乡土之灵魂[7]。
3.2.1 特色文化空间 在规划设计中,要注重保护和塑造公共文化空间。一个建筑或一个农业基地等本身可能并没有多特别,但对于乡民的引领作用是巨大的:从重大事务到日常生活的寄托[8]。这样的交往场所,意义在于引领大家建立文化自信力,同时也是文化集中保护、展示的空间。
3.2.2 文化活态传承 “活化”文化不仅与简单的继承物质文化载体有关,需要对内在文化的复杂意境进行情感性、持续性的传承。精品线规划设计中,与文化密切相关的活动不仅向游客更为生动直接地展示出人文底蕴,也让乡民将其延绵传承下去。
3.2.3 农文旅融合的乡村规划 在以精品线推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要发展乡村旅游,强化乡村文化建设与产业发展的结合。乡村规划应利用文化特色和产业基础引导发展,合理选择因地制宜的产业,以彰显乡村的地域文化与山水禀赋[9]。
3.3.1 以乡土材料承载地域文化 精品线的规划可着重从乡土景观材料入手。当地盛产的矿石、瓦片乃至茅草、红砖等元素作为景观的部分渗入,并以一个全新的形式展现。通过挖掘利用乡土材料,能赋予场地历史文脉和场地精神,增强景观的可识别性,让前来体验乡情的游客更好地感受到乡村风情。
3.3.2 以乡土植物体现乡村风情 许多规划设计为了呈现效果,会选用珍稀的各类异地树种。实则乡土植物不仅适合当地生长环境,也承载着当地居民的情感记忆[10]。在精品线中挖掘和选取乡土植物进行应用设计,采用乡村花境等自然式的植物种植形式,更能呈现出一种物化的文化。
渌渚是杭州市富阳区的小城镇,素有“富春之眼,东安之窗”的美誉。镇域内山环田、田环村、村依路、路傍水,可谓是八山一水一分田(图2)。渌渚文化底蕴深厚,其中周雄孝子祭已被列入浙江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心小学被命名为省级文化遗产传承基地。
“梧桐孝道”精品线路途经8个行政村,全长12.4 km。以“一轴、两入口形象,一心、九节点”为结构,以块石、青瓦红砖等为材质载体,以孝文化为底蕴,打造一条以孝文化展示、德育体验基地为特色的梧桐绿廊。按照“串点成线、连线成片、整体推进”要求,渌渚镇连线成片创建富春山居新画卷(图3)。沿线的各个村庄分别以“孝善百前、孝品杨袁、孝源六渚、孝廉莲桥、孝德董湾、孝行岘口、孝忠三亚、孝义新港”进行特色定位。例如六渚是周雄的故里名之为“孝源六渚”,而百前村为精品线的第一个村,取“百善孝为先”之义。通过精品线将孝子湾文化公园传承的南宋大孝子周雄孝文化、董湾村省级粮食功能区为基础的农耕文化和新港千年渔村为依托打造的渔文化等串联起来,形成孝心之旅。
图2 渌渚山水结构图图3 渌渚精品线结构图
该精品线路可归纳为3大特色:“精”于自然,“品”在文化,走群众路线,按群众的需求进行乡村治理。渌渚基于“UAR”策略,在“以民为本、绿色先行”的基础上,保存、继承、再现历史文化,打造了一条具有乡土气息、田园风光、地域特色、渌渚品牌的精品线路(图4),打造出“点上出彩、沿线美丽、面上洁净”的美丽乡村发展新格局[11]。
图4 渌渚精品线创建途径
4.3.1 各村节点——以点串线
1)以乡土材料为文化载体。要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乡风文明”,必须要走乡村文化的兴盛道路。乡村文化的根脉当属孝文化,对当今乡村建设有重要的借鉴价值,也是重振乡风文明的纽带[12]。
渌渚精品线的梧桐孝道轴串联了百前村、杨袁村、渌渚小学、下坞里、莲桥村、董湾村、新浦大桥、点将台9个节点。本精品线的设计探寻一种不仅降低建设成本,又能以充满乡村性的设计语言传递文化的设计手法。当乡土材料与时尚的景观形式碰撞在一起,便兼顾了现代城乡发展属性以及乡村原味野趣(图5)。
董湾村口的节点设计中,栏杆用砖砌矮墙的形式解决,村口标识以茅草屋顶形式呈现,其指示牌也用锈钢板、老石条、卵石来消化。杨袁村口设计中运用耐候钢为观景平台的主要材质,辅之以亚克力的诗句及“孝”文化刻字。
图5 渌渚精品线乡土材料的应用
渌渚镇新港村作为千年渔村,属三国时的吴国境内。其新港大桥入口节点设计充分利用了盛产的青石矿石以及毛石等乡土材料,并融合船运的元素,镶嵌以建筑拆除遗留的红砖,用地域特色材质形成指示标识(图6)。六渚的公厕设计当中运用了白色亚克力材料作为字体材料,用青砖和红砖镶嵌墙体,兼具乡土风情与现代感(图7)。
2)乡土创意挖掘利用场地废弃材料。渌渚精品线规划中,充分发现和挖掘场地内废弃材料,如工地拆迁遗留材料、手工艺品等。通过乡土创意进行改造利用,并依托合适的设计语言转换为精品线的一部分。一方面能废物利用,另一方面更能让游人感受到当地人们的生活与生产。政府组织搜集谷风车、板车等充满生活气息的废弃农具等;民众也用闲置的小物件装饰庭院以及节点。
图6 新港村节点实景图图7 六渚公厕实景图
3) 以乡土植物体现乡村风情。渌渚镇精品线植物设计采用自然式的设计形式,以梧桐树特色植物,背景搭配高大乔木如枫香、栾树等,地被点缀乡村花境,形成四季有景的景观效果。翠竹、石竹、杜鹃、芦苇等具有乡村风情的元素,与乡土材料的配景效果较优,建设维护成本也相对较低。
4)展现各村特色生产性景观。精品线的规划设计将生产性景观纳入考虑,更好得展现乡村特色。莲桥村的风雨亭廊结合莲花池进行规划设计,也与村名相互呼应。莲的含苞待放、盛开、残叶、莲子,都自成风景。杨袁村的长廊设计,借助大面积种植田的景色,春观油菜秋赏稻田,四时景色也各不相同(图8)。
图8 种植田景观实景图
4.3.2梧桐孝道——线性联系 在中国有大量极具规模的建设选择在重新塑造的山水空间中点缀小建筑、有象征意义的植物等,来凸显所谓地域特色,唯独不顾场地上的景观遗存[13]。在渌渚精品线规划之初,设计中便针对怎样以最生态环保的方式展现地域特色进行了许多探索。
1)延续场地特有景观。场地现有的景观资源,是场地存留着记忆的载体。305省道渌渚段道路两侧原有约1600余棵高大的梧桐,但由于缺乏养护,长势不佳,显得荒乱无序。在精品线规划中,选择保留原有梧桐树,进行大量的补种和点位移动,并进行集中修剪与养护。
2)以乡土植物延伸特色景观。针对原有的黄土裸露问题,规划设计了卵石排水沟和路肩绿化。沿路播撒草籽,并间植了金丝桃、石竹、凤仙花、金鸡菊等易成活的下层植物。最终梧桐生长得郁郁葱葱,林下绿草如茵,成为了延绵近千米的梧桐绿廊(图9)。
4.3.3乡村治理——整体推进 渌渚精品线的规划按照“拆违建、清溪流,扫干净、堆整齐,种满园、点漂亮,增收入、人和谐”24个字推进乡村治理。富阳在全省范围内首创乡镇环境质量报告制度,渌渚镇则率先作为试点推行。通过组织堆物清理、杆线归并下移、道路修补提升、建筑改造、围墙围栏立面改造等措施,让乡村整洁一新。莲桥村上榜了全国第一批绿色村庄名单,国家环保部调研组给予肯定。
1)文化与产业相结合。产业是实现美丽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为达成“增收入”目标,精品线产业规划中深入实践经营乡村理念。在敬老、尊老氛围的基础上,通过招商引资,发展养老、保健产业,将渌渚镇打造成省级乃至国家级孝文化名镇。同时渌渚将各个村的特产和观光相结合,推动休闲农业与休闲渔业发展,将农产品收获期融入一年四季的观光计划中,发展智慧农业。例如新港村以渔文化为魂,通过高端生态农业和水产养殖业,推出“文化+旅游”的发展,建设鱼市与旅游码头,开辟出渔文化旅游综合发展的路子。最终把优秀的文化弘扬出去,把外面的群众吸引进来,让本地的百姓富裕起来。
图9 梧桐绿廊春秋景色图
2)以乡土植物进行边角梳理整治。在精品线中充分利用乡土植物元素进行边角提升,例如在山边增加与道路的软性过渡景观,梳理原有植物;在田边绿化单薄处混搭乔、灌木种植,并保持实现通透;在水边的边角处混搭播种凤仙花、蜀葵等充满野趣的绿植;在道路的零星绿地中增加乡村花镜及石元素景观;在桥头通过植物组合软化桥体。这保证了植物成活率,也增强了村落景观的可识别性(表1)。
表1 渌渚精品线边角植物配置
4.3.4 孝子湾公园、董湾粮食基地——公共空间
1)重塑孝文化空间。2014年,国务院公布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渌渚的孝子祭项目作为民间信俗项目入选其中。对于这样一个特殊的村落,将特有的文化弘扬壮大是建设的重中之重。精品线中孝子湾文化公园以孝善文化为主题进行修缮建设,共投资2300万元。规划修缮了周雄纪念堂,建设了孝子竹、孝子牌坊群等文化设施(图10)。有精神文化信仰的居所对于原住民来说是美好的事,对于游客来说也是值得向往的。
在周雄纪念堂中采取数字化手段将孝文化的渊源进行集中保存,将礼俗刻录成视频文件等进行记录、保存、展览。不仅可以安全、长期地保存,还可以让群众不受时空限制,最大程度共享乡村文化遗产资源。这也给居民一个交往集会的场所,增强居民的文化归属感。
2)德育体验类活动活态传承文化。渌渚不断挖掘以周雄为基础的孝道文化底蕴,在孝子湾公园举办评选“周雄孝心奖”、浙江省孝文化论坛等活动,并推进“孝善”志愿服务常态化、建设孝道德育教育基地等一系列工作。不仅营造了和美乡风,也深入打造渌渚特色孝文化品牌。孝子祭每年春秋举行,四乡八里的村民前往渌渚灵王殿祭拜,最后汇集到孝子湾文化公园进行祭祀仪式(图11)。2017年渌渚镇成功举办杭州周雄孝文化节。
在党的十九大会议中提出的七条乡村道路之中有一条便是必须传承发展农耕文化,走乡村文化的兴盛之路。经与政府商讨,精品线规划提出“孝善渌渚——知晓一粒谷、感恩父母情”、“着汉服、诵古籍”等德育体验类活动推广。渌渚镇中心小学的老师就带着孩子们和家长一行走进了董湾省级粮食功能区,体验农耕文化,真正做到寓教其中(图12)。
图10 孝子湾文化公园图11 周雄孝子祭
图12 “知晓一粒谷”农事体验活动
本文针对美丽乡村精品线规划设计出现的问题,提出了UAR策略,主要包括利用和延续场地现有景观、活化地域文化、让乡土元素重生这3项策略,并结合305省道富阳渌渚段美丽乡村精品线的规划设计项目进行策略的实践探索。基于乡村精品线的发展特征以及乡村振兴对于乡村发展的要求,在美丽乡村精品线实践中利用UAR策略,可以针对性解决乡村建设出现的“景观趋同”等问题,提高美丽乡村精品线的延续性和生长性,为乡村建设提供新的思路。
*:文中图片均由浙江农林大学园林设计院园林二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