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周菁葆
(接上期)
巴基斯坦位于南亚次大陆的印度河流域,就其音乐而论,与印度音乐同属一种范畴。但是,巴基斯坦与阿富汗、伊朗、中国维吾尔等的音乐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巴基斯坦由四个省组成,因此形成了四种各具特点的音乐文化。这四个省中只有信德省完全处在巴基斯坦境内,卑路支地区延伸到伊朗,旁遮普地区延伸到印度,西北边境则与阿富汗相接。巴基斯坦的国家语言是乌尔都语,但主要的地方语言却是上述四个省各不相同的语言。由于伊斯兰教的影响,巴基斯坦音乐也属于伊斯兰文化范畴。
巴基斯坦的古典音乐与印度一样,是以拉格为代表的。其丰富多彩的旋律展示着许多不同的音阶,有三个音构成的音阶,也有超过一个八度的音阶,其音乐基本上属于七声音阶。音阶类型中的拜拉维(Bhairavi)、卡兹(Kafi)、克默杰(Kh.amaj)、比拉费尔(Bilaval)等都是相当流行的“拉格”音阶。巴基斯坦音乐中广泛使用即兴的华彩演奏,从而丰富了音乐的发展。
巴基斯坦拉格音乐中虽然有很多相似的部分,但是仔细辨听,则又不一样。其原因在于这种微小的音分变化,产生了四分之三音的中间音程,形成了伊斯兰音乐的显著特点。巴基斯坦的古典音乐是以声乐为主体的。歌词的上下文结构直接决定着音乐的曲式,大多数歌曲是由两行或四行音韵不同的诗歌组成,因此使得其音乐也由此而分节进行。有韵和无韵的诗行,在音乐上的处理上经常是有区别的,或者是用改变同一旋律的方法,或者是在转换部中选择不同的旋律加以变化。
巴基斯坦音乐的即兴演奏,也是一个显著的特点。器乐曲的结构类似回旋曲式,短小动机的反复虽然很简单,但是却很有风味。音乐节奏也很丰富,在俾路支与西北的边境省有一种最流行的节奏是6/8拍,此外5/8、7/8拍也常使用,这是受到阿富汗塔吉克音乐影响的结果。
巴基斯坦和印度有许多共同的乐器,但有些又与阿富汗、伊朗的乐器类似。其中的喇巴卜(Rabab)是一种弹拨乐器(图2,见上期《乐器》第28页)。这种Rabab有4根主奏弦,12根共鸣弦,与阿富汗的形制一样。主要在与阿富汗交接的边境省流传,用于伴奏,也用于独奏。[7]
坐落在帕米尔高原西部的塔吉克斯坦是中国的邻邦。塔吉克斯坦的传统音乐文化具有浓郁的高原特色,堪称“帕米尔”之声。“塔吉克”一词不是自称,而是他称。公元11世纪时,突厥人将中亚地区操伊朗语、信奉伊斯兰教的人统称为“塔吉克”,以后,“塔吉克”逐渐成为族称。塔吉克人的族源可追溯到古代在帕米尔高原东部操东部伊朗语的诸部落。
塔吉克斯坦的传统音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风格独特,其中热布普(Rebupu)又称作库木日伊。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封建迷信为库木日依罩上了一层宗教色彩,不论是喜庆、婚礼的歌舞,还是在日常的娱乐中,人们都不能弹奏库木日依,而只能在为死者送葬、演奏《卡素依》哀乐时才能弹奏。
图12 中亚塔吉克斯坦的热布普(库木日伊)
传统的库木日依,由共鸣箱、琴头、琴杆、弦轴、琴马和琴弦组成(图12)。通体用杏木制成,琴身较大,全长84~93厘米。共鸣箱呈扁瓢形,正面蒙以大马皮或牦牛皮,面径27厘米,有的还在琴箱内张以两条钢丝作为琴胆。琴头从弦槽处向后呈直角弯曲。琴杆较短而中空,上窄下宽,正面平直为按弦指板,背面呈圓弧形,不设品位,琴杆左侧面另设一个高音弦轴。琴杆下端与琴箱相接处的两侧,设有呈长方形木翅状的护身装饰。皮面中央置木制实心琴马,横截面呈锐三角形。张七条或十一条羊肠弦。
图13 中亚塔吉克斯坦的热布普(巴朗孜库木)
塔吉克斯坦热布普(Rebupu)中还有一种叫巴朗孜库木。它的外形和热布普十分相像,但形体较大。巴朗孜库木由共鸣箱、琴头、琴杆、弦轴、琴马和琴弦等部分组合而成(图13),琴身用一整块杏木制成,全长92厘米。共鸣箱呈扁葫芦形,上半部与较宽的琴杆相连,其上开有6~9个圆形小音孔,也有将音孔拼成各式图案的,两侧设有与鹰翅形相似的装饰物。共鸣箱的下半部呈扁瓢形,上面蒙以牦牛皮、羊皮、马皮或驴皮,面径24厘米。琴头部分呈半圆形向后弯曲,中间开有弦槽、不通透。六个弦轴分列两侧(左右各三)。琴杆较长,约占琴长的3/4,上窄下宽,正面子直为按弦指板,不设品位,杆的背面呈圓弧形,在琴杆的左侧面设有一个高音弦轴。木制桥形琴马,置于琴面正中。琴的底部设有缚弦。张有七条琴弦,过去多用羊肠弦,后来才改为用丝弦。演奏时,左手持琴按弦,右手用木制拨片弹奏。经常将两条相邻弦定为同音,以外弦作为主奏弦,其余各弦为共鸣弦。
其中的库木日依与清代《皇朝礼器图式》中的喇巴卜几乎一样(图1,见上期《乐器》第28页)。而巴朗孜库木则与古代中亚伊斯兰文献中的描绘非常相近(图8,见上期《乐器》第30页)。所以我们说,中亚塔吉克斯坦的这两种乐器历史非常悠久,对中国维吾族的热瓦普(Rewap)的形成有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中亚乌孜别克这个名词来自14世纪金帐汗国可汗的名字,但是在历史上,史籍中对乌孜别克人的称呼大都用的是地名,如元代称月即别、月祖别;明代称撒马尔罕人;清代称安集延人等。
中亚乌孜别克族语言属於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奴语支,和中国维吾尔族语言十分接近,甚至基本上可以互相通用。这是因为,在伊斯兰教文化的影响下,乌孜别克族也采用了阿拉伯字母拼写的文字。中亚乌孜别克斯坦的热瓦普(Rewap)并没用采用中亚塔吉克斯坦的模式,而是受到印度音乐的影响。
印度北方于公元十一世纪初就开始受到伊斯兰教的影响,所以,在印度音乐文化中,北方较南方受伊斯兰文化的影响要深。而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民族文化的相互融合又形成了印度文化的独特风格。
图14 印度细密画中的维那(Vina)
1526年在印度的莫兀儿王朝时期,在波斯细密画的影响下,也开始在印度流传细密画。特别是在阿克巴时代,是印度细密画的发展时期。在印度细密画中我们看到一位女子在演奏维那(Vina),这是非常有代表性的印度乐器(图14)。[6]
图15 印度的维那(Vina)
16世纪印度细密画的一直流传到当代。印度的维那(Vina)发展到许多种。其中有一种维那(Vina)它只有七根主奏弦,没有共鸣弦,有24个品位,同样带有一个圆形共鸣箱(图15)。
19世纪中亚乌孜别克人对印度的这种维那(Vina)进行了改良,将七根主奏弦减少到五根,去掉了前端下方的共鸣体,将整个体积缩小,同时又采用了中亚塔吉克斯坦热布普(Rebupu)共鸣箱上的两个羊角装饰,形成了中亚乌孜别克人独特的乐器。中亚乌孜别克人将这种改良的乐器赋予了新的名称——热瓦普(Rewap)(图16)。
图16 中亚乌孜别克斯坦的热瓦普
乌孜别克斯坦的热瓦普琴颈较宽,有5条琴弦,全部采用钢丝弦,两条主奏弦同定为d音,3条共鸣弦定音为d、a、a音,是里外八度、中间加纯五度。演奏时以主弦为主,时而会弹扫共鸣弦。这种热瓦普音量较大,弹奏出的音乐音色明亮、浑厚,有一种不同的美。
乌孜别克斯坦的热瓦普(Rewap)不但是少数民族喜欢的弹拨乐器,更是一件精制的纯手工艺品。聪慧的乌孜别克族民间艺人在制作工艺不变的情况下,只稍把热瓦甫的体积缩小,精工制做出的热瓦甫色泽考究、精巧,而且钢丝弦还可正常发音(但不适合演奏),是居家观赏、朋友馈赠及收藏的佳品。全长92厘米。共鸣箱呈中空的半球形,系用多块木料拼合而成,琴箱长20.5厘米,正面蒙以蟒皮,面径15.4厘米,正面粘有塑料指板,背面为圆弧形,指板上面嵌以24个或25个铜制音品,按十二平均律排列。在琴杆下端与共鸣箱相接处的两侧,置有两个对称的鹰翅形木制弯角,左右各一。琴头与琴杆的角度比喀什热瓦普大,使之不易断弦。琴头有后下弯(设弦槽)和平板式(无弦槽)两种,上设T形或提琴式弦轴四个(左右各二)或五个(左三右二)。皮面置木制长桥形琴马,琴底设有木制缚弦。张有四条或五条琴弦,采用钢丝弦(图17)。
图17 中亚乌孜别克斯坦热瓦普的演奏
此外,还有一种中音改革热瓦普。琴身全长100厘米,共鸣箱面径22厘米。可用于独奏、合奏或伴奏。中音改革热瓦普用桑木制,全长90.5厘米,用八块木板拼合而成的共鸣箱呈半球形,正面蒙以蟒皮,面宽18厘米。琴头在弦槽部位向后下弯,与绵羊角形相似,上置红木制提琴式弦轴五个(左二右三),琴杆前平后弧,上粘红木指板,嵌有24个骨制音品。在琴杆下端与琴箱相接处两侧各设一个对称的鹰翅形木制弯角。竹制长桥马。通体镶嵌黑白相间骨饰图案条纹。这件乐器选料上乘,做工细致,可谓琴中精品。
演奏时,不论坐立,身体都要端正,肩部保持平正。将琴横置胸前,共鸣箱放在右肘弯中间,指板朝上。左手虎口托持琴杆、手指按弦取音,右手腕与琴马平齐,拇指与食指执拨片弹弦发音。拨片可用骨片、牛角片、赛璐珞板或木片制成三角形,其中以用0.4厘米左右厚的赛璐珞板制的拨片为佳。五弦乌孜别克热瓦普的定弦分为三组,即内弦为一弦一音,中、外弦为两弦同音。常用的定弦法有三种:
第一种定弦为:d、a、a、d1、d1,内、中两弦为五度关系,中、外两弦为四度关系,内、外弦为八度关系。
第二种定弦为:d、g、g、d1、d1,内、中弦为四度关系,中、外弦为五度关系,内、外弦为八度关系。
第三种定弦为:c、g、g、c1、c1,内、中、外弦之间的关系与第一种定弦法相同。音域d~d3或c~c3,达三个八度。
乌孜别克热瓦普的每条琴弦发音都具有不同的特色,外弦清脆、响亮,中弦明亮、圆润,内弦丰满、厚实。常用弹、挑、滚、扫等技巧。不仅能在外弦上弹奏主旋律,在中、内弦的较高把位也能演奏旋律,弹出八度以内的双音和三音和弦。转调极为方便,常用C、F、G、♭B、D等几个调。这种热瓦普,音域宽广、音色清脆、明亮,最适于独奏,也可参加乐队用于器乐合奏或歌舞伴奏。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