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七十年(三)

2019-04-10 06:26
共产党员(辽宁) 2019年5期
关键词:尼克松

中苏两党论战

1956年2月,赫鲁晓夫在事先没有通报出席苏共二十大的各兄弟党代表团的情况下,在大会闭幕后的当日夜晚向全体代表作了长达四个半小时《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全盘否定斯大林。对此,中国共产党持有异议,但为了顾全大局,没有公开批评苏共。

1957年11月,毛泽东亲自率团出席在莫斯科召开的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大会。会议期间,毛泽东与苏共领导人发生了原则性的争论。

为压服中国共产党,苏联采取了更为极端的措施。1960年7月,苏联政府突然照会我国政府,单方面撕毁了帮助中国的合同,还决定撤走全部在华专家。1961年,苏共领导人乘中国经济困难之机,蛮横地要求中国连本带息偿还贷款。1962年4月16日,苏共策划新疆塔城、裕民、霍城三县居民6万余人逃往苏联境内,5月25日又制造了伊犁叛乱事件。从1962年11月起,苏共领导人更加猛烈地攻击中国共产党,掀起了又一场分裂社会主义阵营的逆流。

从1963年9月到1964年7月,中国共产党先后发表九篇答辩文章,驳斥苏共领导人。1966年3月,苏共召开二十三大,中共没有派代表出席会议,两党关系遂告中断。此后,苏联不断向中国施加武力威胁。1969年3月,中苏在中国乌苏里江珍宝岛地区发生武装冲突,两党两国关系进一步恶化。

中苏论战,对中苏两党、两国关系及国际共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中法建交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采取了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包围、外交上孤立的敌视政策。但是,早在1950年,法国就想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由于法国希图重返自己原来的殖民地——越南、老挝、柬埔寨,而中国支持越南人民的抗法战争,中法两国建交的条件还不成熟。1954年5月,越南取得了抗法战争的决定性胜利,为法国同中国建交清除了障碍。同时,为了实现法国的全球战略计划,重新执政的戴高乐积极谋求改善同中国的关系。

1963年10月,戴高乐授权法国前总理富尔携带他的一封亲笔信前来中国商谈两国关系问题。1963年年底至1964年1月,两国政府在瑞士进行了三轮谈判,就一些重大原则问题达成一致。1964年1月27日,中法两国在北京和巴黎同时发表两国建交联合公报。尽管美国从中再三阻拦,并企图制造“两个中国”,但最终以破产告吹。有外媒指出,“法国……承认人民中国,给了美国一记响亮的耳光”。中法建交是上世纪60年代我国外交工作的一个巨大胜利。

成功引爆第一颗原子弹

朝鲜战争时期,面对美国“要在中国东北扔几颗原子弹”的露骨的核威胁,为了捍卫国家安全、民族独立与尊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代领导人在加速发展常规武器的同时,把目光转向了尖端核武器。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1955年1月15日,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作出发展原子能事业、研制原子弹的决定。从1959年起,中国开始筹建原子能科研基地。在当时极为困难的情况下,广大科技人员积极响应号召,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隐姓埋名,把健康、青春甚至生命都献给了祖国。

1964年10月16日15时(北京时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标志着中国国防技术迈出了关键一步,中国成为继美国、苏联、英国、法国之后第五个拥有核武装的国家。

知识分子到农村去

1955年9月4日,毛泽东提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到“文化大革命”前夕,全国先后动员了100多万人到农村插队。“文化大革命”期间,上山下乡知青总人数达1600多万人。

进入上世纪70年代后,随着部分高校招收工农兵学员,部分企业、一些机关以及人民解放军开始招工、招干、招兵,知青开始逐步返城。至20世纪70年代末,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落下了帷幕。在上山下乡运动中,多数知青经受住了考验,为国家和民族作出了可歌可泣的奉献。

重返联合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刚成立,苏联代表就建议邀请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代表出席联合国大会。印度、蒙古、阿尔及利亚、丹麦、芬兰、冰岛、挪威、瑞典等许多国家,多年来一直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以及亚非拉一系列新独立国家不断加入到联合国中来,1961年,第十六届联大总务委员会通过了讨论中国在联合国席位问题的议题,第一次突破了美国阻挠中国恢复席位所设置的重重障碍。

1971年7月,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博士秘密访华,中美关系解冻,为中国重返联合国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同年10月25日,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多数通过决议,决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并立即把蒋介石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及其所属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这是中国和许多第三世界国家以及在这个问题上主持正义的其他国家长期斗争而取得的重大胜利,同时也宣告了美国等国家敌视、孤立和封锁中国的政策彻底破产。

尼克松访华

1969年1月,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后,立即寻求改善中美关系之路,改变以往孤立中国的做法。中国方面也作出相应反应,邀请美国记者斯诺夫妇参加国庆观礼,又以“乒乓外交”打开了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大门,轰动了整个世界。

1971年10月20日,基辛格再次来华访问。周恩来总理先后同基辛格进行了10轮会谈,谈判取得巨大进展。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乘专机飞抵上海并转飞北京。当日下午,毛泽东在中南海的书房会见了尼克松。2月28日,周恩来和尼克松在上海向世界宣布了《上海公报》。尼克松访华及上海公报的发表,是中美关系史上重要的里程碑,标志着中美两国长达20多年隔绝时代的结束和一个崭新时代的开始。

1975年全面整顿

1975年全面整顿,被认为是邓小平领导的改革的一次试演。

面对社会出现动乱和国民经济严重下滑的局面,邓小平选择交通运输、煤炭和钢铁等工业领域作为突破口。经过一段时间的集中整顿,1975年4月,全国20个铁路局除南昌外都完成了运输计划,而连续17个月没有完成计划的南昌铁路局在5月和6月也超额完成计划。

从1975年7月起,中央日常工作由邓小平主持。随着工交整顿深入开展,教育、文艺、党自身等方面的整顿也逐步展开,全国形势明显好转。当年,工农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11.9%,与1974年仅增长1.4%的状况形成鲜明对照。与此同时,科学、教育、文艺等领域开始打破严重沉寂混乱的局面,出现了新气象,各级党的领导尤其是党对军队的领导得到加强,许多地区的严重派性和武斗受到抑制,落实干部政策及其他方面政策的工作取得较大进展,全国的社会秩序逐渐趋向安定团结。

猜你喜欢
尼克松
尼克松为结束越战“装疯”
尼克松妥协
25美分欠款
尼克松妥协
蒋介石气得骂了娘
那些年,尼克松这样追妻
尼克松精神治疗持续10年
尼克松的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