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关琮严
内容提要 舆论反转是近年来出现的舆论现象,表面上看与新闻失实密切相关,实质上反映了媒体“新闻真实观”与受众“经验真实观”的内在矛盾,二者之间的矛盾运动及其调适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新闻真实观新的意涵。
随着社会化媒体的不断发展,网络舆论生态发生了重大转变,新闻话语与民众话语的复杂博弈让舆论反转频繁上演并成为当前舆论生态治理的重点。舆论反转是新闻媒体与民众共同参与真相还原的话语实践,其背后映射的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是真实观的问题,具体来说,就是在当前媒介环境下新闻媒体与民众如何认识新闻真实以及如何实现新闻真实。因此,对舆论反转的研究首先要清楚认识基于媒体立场与民众立场的两种新闻真实观。“完整的新闻真实实现是由新闻传播活动中的双重主体(传播主体与收受主体)共同完成的,是由真实报道和理解真实、相信真实共同构筑的。”[1]这对反转舆论的正确引导至关重要。
就如何认识新闻真实和如何实现新闻真实,马克思从发展观的角度进行了回应,认为新闻真实必须以事实为基础,要根据事实来描述新闻真实,并且强调新闻对事实陈述和真相还原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在意见争论中实现历史的真实,要经过“报刊的有机运动”来完成新闻真实的自我修正,这是一个动态发展、逐步展现的过程。他认为“虽然事实的整体最初只是以有时有意、有时无意地同时分别强调各种单个观点的形式显现出来的,但是归根到底,报刊的这种工作本身还是为它的工作人员准备了材料,让他把材料组成一个整体。这样,报刊就通过分工一步一步地掌握全部的事实,这里所采用的方式不是让某一个人去做全部的工作,而是由许多人分头去做一小部分工作。”[2]这说明事实整体的呈现往往基于单个观点或意见的表达,报刊对单个观点或意见的报道是事实整体报道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单个观点或意见间的有机联系需要通过报刊的统筹设计加以明确,从而实现对事实的整体反映。并且,马克思认为事实陈述和真相还原的过程是复杂的曲折的,会受新闻报道失实的影响,但从长远来看,新闻报道失实会在“报刊的有机运动”中得到纠正。“今天它所报道的事实或所发表的见解中的错误之处,明天它自己就会推翻。”[3]这是新闻媒体内部应对新闻失实的自我修正与自我完善的有效机制。
在传统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真实观是基于媒体立场提出的,是报道的新闻真实和传播主体的新闻真实,它主要回答了什么是新闻真实,如何认识单个真实与整体真实之间的关系,新闻报道如何反映整体真实以及新闻报道反映整体真实的复杂性和曲折性等问题。从对上述问题的回答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新闻真实观认为对事实陈述和真相还原是媒体内部的事情,尽管反映整体真实的过程复杂而又曲折,但都可以通过“报纸有机运动”这一内部机制得到保证。新媒体时代,随着参与式媒介的普及,受众开始广泛参与新闻生产,人人都能当记者,人人都有麦克风,对事实的陈述和真相还原不再是新闻媒体的专利,开放的社会化的真实建构机制正在形成,受众主体的新闻真实观开始凸显,受此影响,传统的新闻真实观也在悄然改变。
传统媒体时代,人们在事实陈述和真相还原中所秉持的是媒体的“新闻真实”观,从局部真实到整体真实的认知路径由新闻报道的总体框架设定,新闻报道是人们认识事实和判定真相的主要和权威依据。社交媒体时代,人们认识和判断事实的依据不只是新闻报道,爆料、个人经验和社群意见等都成为重要参考,而且各种参照时常会发生分歧。人们不再单纯抱有对新闻真实或真相的绝对追求,而是在真相之外,夹杂着更复杂和强烈的情感、情绪、利益等多重价值追求,有时甚至冲淡了人们对真相的追求。因此,在对事实陈述和真相还原的过程中,各种话语交相呼应,各种价值诉求相互交织,以新闻事实为标靶,以还原真相为旗号,频繁发起对新闻报道的质疑,事实陈述和真相还原不再是新闻媒体的专业行为,而成为一种开放的社会动员机制。人们通过在舆论场中的不同关注点和多元话语竞争建构符合各自利益的所谓“真相”。从这个意义上讲,“后真相”的实质就变成了“去真相”。这种“去真相”的话语实践让真相要件碎片化,人们只能凭借个人有限的经验加以甄别,在经验框架内进行认知、拼接和解释,经验成为判定事实的基本依据。在一个断裂的、追求碎片化真实的舆论生产机制下,整体舆论指向变得摇摆不定,给舆论生态造成了严重危害,最典型的表现就是近年来频繁上演的舆论反转。
可以看出,回归真实观的基本问题,“经验真实观”强调所谓真实是符合经验和利益的真实,是碎片化的局部真实,是被受众接受的真实。真实的实现需要受众参与。需要说明的是,随着受众参与新闻生产的程度日益加深,“经验真实观”正逐步渗透到新闻的社会化生产中,与“新闻真实观”在一定范围内形成冲突,让新闻生产和舆论生产变得愈发复杂。
舆论反转是在社会热点事件的报道中,随着事件真相的动态展现,舆论在新闻报道初期和末期呈现相反的状态。从真实观的角度对舆论反转的形成机理进行分析,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由于新闻媒体的不规范操作造成以媒体意愿描述事实,这是显性成因。此类新闻报道由于短时间内缺乏全面可靠的事实基础,往往容易形成主观真实,这是舆论反转中受众集中攻击的焦点。马克思曾将根据事实来描述事实和根据希望描述事实视为新闻报道动机的对立面,认为根据希望描述事实违背了新闻的内在规律,必须予以坚决反对;另一类是由于两种真实观在新媒介环境下的新闻生产中形成的内在矛盾,这是隐性成因。深入追究会发现,舆论反转其实是媒体的“新闻真实观”与受众的“经验真实观”之间的矛盾表象。社交媒体时代,受众的“经验真实观”开始凸显并广泛介入新闻验证和生产中,事实陈述和真相还原难以在新闻媒体的框架内完成专业化流程,转而进入经验模式,发起对媒体“新闻真实观”的挑战,人们不再笃信“新闻真实”,转而追求“经验真实”。在“经验真实观”的指引下,人们依据各自利益和经验形成的“真实标准”呈现出多元化和差异化特征,这也让整个事实陈述和真相还原的过程变得异常复杂与曲折。具体从两种真实观对事实陈述和真相还原的要求来看,如何呈现事实以及如何认识事实和真相之间的关系是两种真实观矛盾的关键所在。
一方面,对媒体而言,“新闻真实观”强调新闻报道对整体真实和本质真实的把握,在复杂事件的报道中,单个新闻报道不足以实现整体真实和本质真实,必需通过大量新闻报道以及新闻报道间的相互补充、相互修正来实现,这是马克思“报纸的有机运动”的基本内涵。也就是说媒体恪守的“新闻真实观”是一种动态真实观,强调新闻报道对事实的陈述和真相还原并非一蹴而就,要在连续的动态报道中实现。另一方面,社交媒体时代受众形成的“经验真实观”缺乏整体思维,强调对整体真实的一次性呈现,从而对单个新闻报道反映整体真实抱有过高期望,因此对新闻报道局部和细节的质疑成为对新闻失实的主要攻击点。
在参与式媒介普及的大背景下,对新闻真实的检查和验证已经成为受众参与新闻生产的重要方式。新闻媒体试图通过“报纸有机运动”来实现整体真实的新闻运作机制频频被受众干扰和打断。受众“经验真实观”逐渐内嵌到事实陈述和真相还原的社会机制中,与新闻真实观形成冲突与碰撞。
当前,受众广泛参与新闻生产,媒体话语在真相还原中的权威性正受到挑战,人们对新闻真实的认知观念和标准出现分化。新闻媒体试图通过“报纸有机运动”来实现新闻真实变得越来越难,马克思主义新闻真实观需要在新的实践中不断发展。杨保军教授针对新媒介环境下的新闻生产方式变革,从新闻真实过程观的角度认为“马克思主义新闻真实过程观获得了进一步的提升或扩展,内涵也有了进一步的充实和丰富,当年的报刊有机运动思想完全可以扩展为不同传播主体间、不同媒介形态间的有机运动思想,这也可以看作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时代性发展。”[4]随着新闻真实过程观的发展,可以看出新媒介环境下马克思主义新闻真实观应该既包括媒体“新闻真实观”,也包括受众“经验真实观”,事实陈述和真相还原成为两种真实观相互作用的结果。两种真实观将在新媒介环境下的新闻实践和舆论实践中相互影响、相互建构,在一定范围一定时期内趋于统一。但在两种真实观相互碰撞的话语实践中,事实陈述与真相还原过程变得更加复杂曲折,新闻媒体权威性与公信力被损害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在无秩序的话语攻击中受众积极理性参与的热情被挫伤的可能性也会大大增加。因此,需要在尊重媒体新闻真实观的基础上,对受众经验真实观中的非理性部分进行科学、合理、适当的引导。这也应当是当下马克思主义新闻真实观的重要内涵。
首先需要肯定的是受众“经验真实观”的形成表明受众在新闻生产中已经成为一个重要主体,受众对真实的追求已经深刻影响新闻生产,并使之发生了积极变化,比如按照受众提供的新闻线索或对新闻报道的质疑将后续报道引向深入;进一步明确受众对新闻真实的需求方向等。与此同时,如上文所言,受众“经验真实观”与媒体“新闻真实观”的矛盾也会给新闻生产和舆论形成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比如舆论反转。为此,在解决二者矛盾中需要本着“趋利避害、正确看待、合理引导”的原则,将对真实的探究视为新闻媒体与受众共同的追求与努力,受众“经验真实观”在一定范围内有其合理性,新闻媒体的新闻报道应有意识地站在受众立场上,在不违背真实性原则的前提下适当兼顾经验真实,即使受众的经验判断有误也要提出令人信服的事实依据,这是确保受众接受新闻真实的重要一步。此外,对受众经验真实观合理正确的引导应该被视为新闻媒体的一种社会责任,通过新闻报道既要揭示事实真相,又要塑造受众科学理性的真实观。
可以说,“经验真实观”与“新闻真实观”的相互碰撞和相互影响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新闻真实观的内涵,赋予马克思主义新闻真实观以新的时代意义。马克思主义新闻真实观逐渐超越新闻媒体的狭隘范畴,随着开放式新闻生产格局的形成与时俱进,拓展内涵成为指引新闻社会化生产的重要观念价值体系。
【注释】
[1] 杨保军:《新闻真实实现的含义与内在要求》,《当代传播》2005年第5期。
[2][3] 转引自陈力丹:《继承和发展马克思的新闻传播思想》,《新闻与传播研究》2018年第6期。
[4] 杨保军:《统一性: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新闻真实观的典型特征》,《新闻大学》2018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