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高明
资溪县溪南村村民打糍粑过年
春节年假之余,笔者对家乡武宁县进行了走访,并结合自身在资溪县横跨三个年度的扶贫第一书记工作经历,认为当前部分农村发展模式已不再适应时代发展需要。振兴乡村,必须转变思想观念,构架新制度,除旧迎新,积极开创企业家经营农村发展的新局面。
在当前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浪潮下,传统意义上的维系农村生存发展的就业资源(留得住年轻人——当代)、教育资源(留得住孩子——未来)、医疗资源(留得住老人——过去)、娱乐资源(留得住天地——“土壤”)等明显缺失,按照当前发展模式,可以预见的是农村没落不可逆。以资溪县某村为例,户籍人口1000余人,但常年在村人口不足百人,其中部分自然村已接近或成为无人村,农村空心化不可谓不严重;某乡(撤乡并点之前的称谓)曾经有户籍人口5000余人,现如今在乡人口仅为千余人左右(围绕原乡政府附近居住),部分行政村及自然村落已基本名存实亡。且上述村落常住人口50岁以下的占不到20%,学龄儿童基本流失,如资溪县溪南村西源组(70余户,260余人),三年来仅有1名3岁女童留守。
劳动力资源是维系农村发展的最基本、最重要资源。对于江西省农村劳动力而言,就业范围十分狭窄。一是从事农业生产,这是最为广泛的,也是最无奈、最现实的选择。但是,农业生产利润率远远低于行业平均利润率,一旦有更佳选择,优质劳动力则会主动逃离农村。据统计,资溪全县有近总人口三分之一的“面包大军”在外奋斗;在溪南村,常年外出务工人员占全村人口三分之一。这些优质劳动力一旦选择离村创业,基本就难以回归农村。可以说农村劳动力资源已被城市抽干,留守的基本属于走不出去或者不可能走出去的。二是选择县域范围内的园区或服务业就业。但不可否认的是江西省部分县园区发展形势并不喜人。部分县工业园虽有一定“气候”,但是受近年来经济发展大氛围影响,仍面临较大困局。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劳动力被动逃离即为升学或投亲自然流失的人口。其中,因升学成功的人不仅是农村中的青壮年,更是未来农村发展的精英。这些人离开农村后,注定是难以回归农村的。
镇卫生院为资溪县溪南村进行健康体检
农村教育资源匮乏或分布不均是导致农村没落的第二个因素。在资溪县某镇,有9个行政村,但不是每个行政村都建有小学。2018年9月,溪南村在读小学生人数从7月前的近30人下滑至当前的不足10人;莒州村已无小学;在某县工业园区,虽然形势稍好,但也同样不容乐观。桐林村、源口村、花棚村、南市村、烟溪村等也无小学。教育资源的缺失,致使很多家庭被迫选择逃离农村,去中心镇、县等就读。在资溪县莒州村,很多居民谈及为什么要在县城购房,最重要的因素即为孩子读书。撤点并校可以说加剧了农村没落。
驻村工作队在资溪县溪南村西源村小组看望留守老人与小孩
农村医疗资源匮乏是导致农村没落的第三个重要因素。在江西省大部分县,县域医疗资源可以说捉襟见肘。笔者在与某县人民医院工作的同学谈及此事时,他曾感叹道:“县外科手术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一片空白,稍微复杂点的手术即无法开展,何谈严重危害老人的心脑血管疾病紧急救治。”在乡镇医院,医疗诊治服务范围十分狭隘。调研中,部分乡镇卫生院院长说,连最简单的急救技能与设备都缺失,更不要谈及医技。对于村而言,最为悲哀的莫过于“赤脚医生”都已远去。在资溪县溪南村,约6年前有“赤脚医生”1名,后亡;村卫生所后继无人,现与邻村合用村医生1名。医疗资源的缺失,导致很多老人被迫逃离农村,特别是对于条件许可的家庭,诸多老人在子女“胁迫”或主动意愿上,成为“半城镇”居民。老人的离去,加剧了乡村没落。
娱乐资源是留住乡愁的最直观体现。一个不争的事实即为大量农村艺人后继无人,众多农村艺术已流逝不在。农村婚丧嫁娶已与城市无异,走的路即为“多快好省”。如窗花剪纸、吹拉弹唱等技能仅在小部分群体中存在,而且还是在当前政府保护背景下未被完全摧毁。此外,农村公共娱乐场所缺失也是导致农村没落的重要因素。如宗祠文化(修谱文化)在很多自然村已衰败不堪。即使部分有条件的村,新建的宗祠也难以回归曾经的味道。在资溪县溪南村,部分自然村虽新建了村民公共文化活动中心,但仍难以满足居民娱乐需要。另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就是村民娱乐已从曾经的艺术创造与宣传走向了麻将牌九。赌博吞噬了农民一年甚至多年辛劳收入,毒害的是农村的未来。
振兴乡村发展,应树立新的经营理念,改变当前发展模式。为此,要做好相关保障工作,让进城农民有保障,让留守农民有希望,让进村企业家有未来。
1、鼓励农村富余人口主动拥抱城市,腾出更多空间让企业家去经营农村。这就必须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等,让进城农民能够在城市有安全感。
2、加快农村金融市场改革,加快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等工作的推进力度,让农民逐步主动放弃农村生活意愿,降低农村土地资源整合难度。
3、加快农村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农村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村水利建设、农村道路建设等,降低企业家进入农村的门槛,提升未来发展竞争力。
4、丰富农村必备资源,如医疗、娱乐、教育等,加快农村实用生产技能培养,让留守的安心,降低社会不稳定因素。鼓励农村能人向企业家角色转变,给予必要支持,帮助他们发展村合作社,或与社会资本联办乡村企业等;出台政策,鼓励企业家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推进农业、林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