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志超 曹 锐
安徽省泗洪县西南岗片区位于新濉河以南,淮河以北,溧西引河以西,总面积810.11km2,占泗洪全县总面积29.66%,耕地面积42.75万亩,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28.30%。
西南岗地区北有新老濉河、新汴河,南有淮河、怀洪新河,西有天岗湖,东有洪泽湖,四周有河湖围绕,因此灌溉引水上岗水源比较可靠,但是由于因地势高亢,起伏较大,地形破碎,中心地区远离河湖,引水上岗线路长,有效灌溉水头损失较大,灌溉水源无法有效蓄存。
此次小型灌区位于泗洪县上塘镇,新汴河南岸,与安徽省交界位置,原设计灌溉面积为0.5万亩,主要作物为水稻与小麦。该灌区灌溉水源为新汴河南岸的垫湖站,原设计流量为1m3/s,为5台12寸离心泵机组。灌区主干渠道沿交界位置向南延伸至南段,总长4.70km,干渠东侧布置11条东西向灌溉农渠,辐射至整个灌区。
随着历年工程项目的实施,灌区内土地得到平整,灌溉条件得到了改善,地方群众种植积极性提高,导致灌溉面积大增,现状灌溉面积达到1万亩。
该灌区的干渠及以下渠系及配套建筑物在历年工程中已实施改造完成,干支渠均已护砌改造,干渠设计流量为1m3/s。由于整个灌区呈西高东低的走势,沿线农渠受地形高低起伏条件影响,沿线设置多座跌水用于控制灌溉水位,能够满足灌溉需求。
随着灌溉面积的增大,干渠以下渠系及配套设施的完善,灌溉水源泵站的提水流量不能满足实际需求,供需问题凸显,灌溉期群众用水矛盾较大,经常出现下游无水的情况,末端约有3000亩稻田无法灌溉,从而产生了人工运水、抽提地下水用于农田灌溉的现象,导致种植成本增大,影响了水稻产量,削弱了农民的种田积极性,一定程度影响了地方稳定及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危及地下水资源安全。故急需解决水源泵站、干渠规模小的问题。
灌区的水源泵站建于1980年,在后期的改造工程中对机组及管路进行了更新改造,目前机组运行正常。针对该区域泵站及干渠规模小的问题,此次对灌区的水源泵站进行扩建增容。
现状水源泵站通过灌溉干渠沿西侧省界由北向南灌溉,此次灌溉较困难区域为灌区南部的3000亩稻田。整个项目区的地形为西高东低的岗地,西部斗渠沿线地面高程为34.50~36.50m。项目区南北向为中间高、两侧低的地形,中间岭地地面高程为31.00m,而南部地面高程在28.0~26.50m,北部地面高程为27.50~23.50m。针对此地形特点,选择两种方案进行改造,具体方案如下:
方案一:新建一座提水泵站,设计流量为1.0m3/s,在灌区中部铺设南北输水管线向南供水
该方案为现有泵站的引河东侧新建一座2台套离心泵泵站,水泵型号为20SA-22A,装机容量为110kW×2,设计流量为1.0m3/s,泵站出水池修筑在堤顶临河侧。由于项目区地势北低而中间为高岭地带,此次拟新建一输水管线,取路径最短线路布置即沿项目区中间位置的混凝土路旁侧铺设,管线根据设计流量及经济合理性选择DN1200混凝土管,在通过高岭地带后输水灌溉改为明渠,实现南部地区的输水灌溉。由于东西向的灌溉农渠已实施完成,本次输水管线段与现状农渠交叉处采用渠底穿越方式,明渠段结合。
图1 方案一布置图
图2 方案二布置图
表1 改造方案对比表
现状农渠布置进行改造实施,增设相关渡槽、农门等渠系建筑物。该方案新建输水管线2.80km,新建配套渡槽6座、农门5座、灌溉农渠1.40km。工程投资约350万元。
方案二:改造垫湖站现有工作机组,调整为4台套20寸离心泵,扩建灌溉干渠
针对该项目区农渠及以下灌溉体系完善,灌溉条件仅设计流量偏小的特点,该方案拟对现状的5台套12寸离心泵进行改造,对垫湖斗渠进行加高,扩大垫湖斗渠断面,提高其设计过流流量,并更新改造相关配套建筑物。
现有5台套12寸离心泵的总设计流量为1.0m3/s,装机容量为375kW。此次将其全部拆除扩大改造,拟采用4台20寸离心泵,单泵设计流量为0.50m3/s,装机容量为200kW,改造后总流量为2.00m3/s,总装机容量为800kW。
对垫湖斗渠进行加高,抬高斗渠设计水位扩建现有斗渠垫湖斗渠。垫湖斗渠原设计流量为1.10m3/s,护砌型式为现浇混凝土护底,护坡底部为混凝土预制板,上部为现浇护坡及格埂。由于现状渠道较为完好,此次渠道改造采用渠顶加高形式,将原顶部格埂拆除,重新浇筑素混凝土挡墙,挡墙为倒“T”结构,底板厚200mm,宽700mm,墙身厚300mm,高600mm,挡墙底板顶与原渠道护砌顶部高程一致,并采用回填土方型式将原渠顶加高。工程估算投资为290万元。
根据以上布置方案,现从工程实施、运行管理及投资效益方面进行对比,具体如表1所示。
由于该项目区农渠及以下工程较为完善,此次拟在现有水源泵站作根本性改善,灌溉保证性较高,单站供水便于运行维护,故推荐方案二。
此次小型灌区水源泵站的改造,充分利用了现有的干渠以下渠系及配套设施,以及灌溉干渠有利的地理位置。对水源泵站扩建增容、灌溉干渠的改造,在整体上改善了灌溉输水条件,避免了“头疼医头、脚痛医脚”的现象,使灌溉矛盾问题得到综合解决,症结得到了根治,使得工程效益得到了长远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