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爬峭壁、穿河流、过泥石流乱石滩,战胜饥饿和死亡的风险挑战,徒步实地考察,用双脚在“高原孤岛”上踏勘,优选出最佳线路……2018年以来,宁夏公路勘察设计院(简称“宁夏勘设院”)在西藏日喀则、林芝、那曲、阿里等地开展工作,挺进青藏高原。2018年8月底,宁夏勘设院20多名工作人员顺利完成西藏阿里地区公路项目勘察任务。
田平华,30岁,宁夏勘设院在西藏阿里地区公路勘察项目负责人。在阿里地区开展工作的50多天里,这位有丰富公路勘察经验的年轻人,与死神擦肩而过。
“没信号、没汽油、没地方住宿,是我们在阿里地区遇到的最大困难。”田平华从西藏返回银川时,已经感冒半月有余,跟作者讲述时仍时不时咳嗽。从阿里日土县到国道219线有一段约150公里的砂石路,开车需要3个小时,“驻地和项目区距离太远,为了节省时间,团队要带上汽油、帐篷、发电机等,从项目起点开始勘测。”傍晚,大家在距离水源较近的地方扎帐篷,把白天采集的数据,用电脑绘制成地形图,对不满足规范的路线进行调整,缺乏的数据次日再去补采。“8月份正是雨季,阿里的土质是黄色的细泥砂,一旦下雨路会非常滑。我们露宿在荒滩上,一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二则为免去夜晚行车的安全隐患。”
“有些驻地离加油站近,来回穿梭没有太大问题;有些驻地离加油站很远,必须‘精打细算’使用车辆。比如有些路段路况很差,开四驱完全可以安全通过,但为了节省油,只能驾驶着车辆慢慢走,有些路段紧挨着悬崖,真是把心提到了嗓子眼。”说到这儿,田平华还有些后怕,“不知道危险和意外哪个会先到,给父母编发的告别信息写了删、删了写,最终没敢发出去。”
在西藏的这些日子里,田平华沮丧过、抱怨过,但一想到如果能够把路线勘测好,后面来工作的同志就会方便很多,他就继续坚持。正是这种为后来者铺路的信念,让他和同事克服了工作中的重重困难。
说起在西藏的难忘经历,路线设计员周兴财打开了话匣子。“2018年7月29日,勘设队伍从阿里地区去往札达县的途中,在海拔5196米、距离扎达县103公里的札山线五彩山口休息了片刻,等再出发时遇到车辆故障。当时完全没有通信信号,又恰逢大雨、冰雹,食物和水也所剩无几,而在高海拔地区长时间步行会造成呼吸困难,只能在车上等待札达县的同伴前来救援……”
一边是惊慌失措被困的几人,一边是札达县项目部同伴焦急的等待。“按计划应该下午3点到达项目部,可到晚上7点还不见踪影,也一直联系不上他们。”宁夏勘设院西藏分院的杨柏楠回忆,分院领导得知情况后,立即指派他和同事沿途搜寻。
幸运的是,在周兴财几人被困5个小时后,等来一辆当地客车。“车上满员,但司机熟悉路线,告诉我们可以打通电话的山头位置。”随后,几人联系多家札达县修理厂,均未果。收到求救信息的札达县项目部的同伴,于次日凌晨2时赶来时,几人已被困11个小时。见到同伴的那一刻,几人拥抱痛哭。
在西藏的公路勘察工作虽然常伴有危险,但大家也经常被藏族同胞的热心和临危相助感动。桥涵设计员王科科向笔者讲述,2018年8月12日,札达县波林村突降暴雨,持续时间达半个小时,强降雨使波林项目区附近山体出现滑坡、泥石流。由于事发突然,周兴财项目组4名工作人员未能及时撤离,只能冒雨驾车前行,但遇到泥石流堵塞路面。同行人员协商后,便开始清理堵塞路面的泥石。在不停歇忙碌两个多小时后,终于清理出一条通道。几辆性能较好的车成功穿越,项目组的车紧随其后,但刚冲到一半就陷入泥石中。此时已是黄昏,还下着小雨,项目组人员又开始新一轮的挖铲,但折腾了一个多小时也无济于事。“就在我们打算放弃时,5位开大车的藏族老乡经过,帮忙清理了两个多小时,终于在次日凌晨2时左右将车从泥石堆中推出。借助车灯,我们看到几位藏族老乡的衣裤已湿透,雨水、汗水从他们脸上往下流。但看着我们的车被推出来,他们比我们还高兴。”
将车停放到安全位置后,项目组本想给几位藏族老乡一些酬谢,但被他们婉拒。他们用不太熟练的汉语说:“出门在外,都会遇到点困难,应该互相帮助。”这次经历让王科科感动不已。
有的地方车辆过不去,只能扛着设备,步行几公里前去勘察点。
有些同事不太适应高海拔,隔一段时间就要吸氧。
在阿里地区工作风餐露宿,有好几名同事无法适应高海拔,在外面工作一段时间就要到车内吸氧,吃的食物也很简单,经常是糌粑和八宝粥。但为了工作,他们克服恶劣环境,顺利完成了阿里地区公路项目的勘察设计任务。
野外风餐露宿虽然辛苦,但想到能为这里的人修通路,大家内心的喜悦溢于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