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婷
(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 武汉:430064)
新建构主义理论是2011年由中山大学学者王竹立最先提出来的,其核心观点是“学习就是建构,建构蕴含创新”[1]。 新建构主义把网络视为虚拟的知识银行,主张通过与网络建立联系,来进行知识的建构与创造;认为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五大技能,即:教会学生如何搜索、如何选择、如何思考、如何交流、如何写作。根据上述指导思想,新建构主义教学法主张鼓励学生在课外通过网络开展丰富多彩的个性化自主学习;通过课堂上的分享与交流,选择大家共同感兴趣的内容开展协作与探究,进一步深化学习;在老师的示范与指导下,逐渐实现知识碎片的加工与整合,最终实现知识创新[2]。
所谓的信息化教学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各类信息化技术、设备和手段,开展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教学活动。信息化教学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持,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以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为目的,应用现代化教学方法的教学。信息化教学与传统教学一样,仍然是以学生为中心,以信息化教学技术为手段,注重信息化学习环境的设计以及信息资源的利用[3]。
运用新建构主义理论对高职数学的一个专业模块概率论课程进行的教学设计,提高了概率论课程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可参与性、效率性以及延展性。
高职院校的概率论课程课堂教学中,概率论知识与高职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的联系不紧密,导致知识链条的断裂,致使部分学生认为“概率论无用”,大大降低了学习兴趣。在涉及概率相关知识的一些专业问题时,专业老师仍需进行概率知识的回顾。概率论是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其源动力在于与其他应用性学科联系的密切性,隔断这种关联概率论便成了无源之水。
高职院校的学生存在不明确学习目的情况,且大部分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方法以及学习习惯,且自主学习能力稍差,因此,高职院校的概率论课程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度不高。现代高职学生更热衷于网络聊天、多媒体视频欣赏、电子书阅读,智能手机随身携带。
根据概率论课程在高职院校开展教学情况以及学情分析,在新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采用“教师的主导性,学生的自主性” 的教学模式,合理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以提高课堂教学中概率知识与专业知识的密切性、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学习自主性、师生以及生生的互动性、课堂知识的应用性以及知识学习的延展性。
首先,教师课前通过教学APP建立班课,实现任务资源的建立。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教学APP发布任务完成课前预习。这一阶段中运用的信息化手段是教学APP以及网络聊天平台,旨在教会学生如何运用网络结合教师发布的任务,进行选择性搜索,教会学生合理运用聊天平台与教师及时沟通,在准备讲稿(纸质或者PPT形式)过程中,教会学生能进行写作和相应地逻辑思考。教师也可以在课前导学测试环节以及和学生沟通交流过程中,能更准确、及时地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合理组织教学准备——选取(制作)对应课程的微课程视频、课堂教学PPT。
然后,课堂教学环节,新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提倡通过交流分享、创设情景、示范指导、交流探索、整合重构等环节活跃课堂。这一阶段教师更多是处于主导地位,运用信息化手段:PPT、教学APP、微课程视频等加强了课堂互动性,特别是创设情景、示范指导环节应结合不同专业举例,通过信息化手段更形象生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能更好体验到数学严谨的思维,为今后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奠定基础,以便更轻松、快捷地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对知识掌握以及应用能力,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性,学生的自主性”。
最后,课程结束后,教师在教学APP上发布本次课程微课程视频、本次课程的课件、下次课程课前预习素材(课前导学PPT、导学测试),方便学生能结合自身特点个性化地按需学习,教师也可以从教学APP上记录的数据了解学生参与情况,为下次课程衔接奠定基础,更好的延展了教学时空。
课程教学中始终贯穿“教师的主导性,学生的自主性”的教学模式。本课程基于新建构主义理论在不同环节适当地使用了信息化教学技术,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生个性化学习,拓展学习的时空有显著效果。
(1)PPT教案。贯穿课堂教学“交流分享、创设情景、示范指导、交流探索、整合重构”的每个环节,更好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探索、互动交流,引导学生讨论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2)微课程视频以及节选视频。课前、课上以及课后播放,在交流分享、创设情景、整合重构环节引导学生参与以及再发现,帮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发散思维,体会到了数学的实用性,为学生个性化按需学习拓展了时空。
(3)教学APP。课前、课中、课后教学APP平台,示范指导、交流探索、整合重构环节为师生互动提供了无障碍交流,能更好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科学、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学习方法,是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基础。
(4)网上指导以及答疑。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师生良好沟通,交流分享、交流探索环节增进师生情感交流、相互了解,教师能及时答疑解惑,学生能提升学习热度,无疑也是对课堂教学很好的延展,为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奠定了情感与理论基础。
本课程通过合理运用信息化技术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如下几点:
(1)阅读指导法。课前发布预热素材以及课后巩固提高素材。在交流分享、整合重构环节很好地发挥了信息化的作用,为课堂教学有效进行了时间的分配。
(2)授导式教学法。在解决教学重点、难点的方面,将每课次的概率论相关内容结合专业背景PPT、视频节选(实时更新)、课前导学测试、测试题库(结合专业实例、分阶)、课程教学PPT(例题选择方面结合专业实例)、微课程视频(课程重难点或者有趣的、有可观赏性的相关知识解读)等教学资源上传到教学平台,方便学生个性化进行课前预习,按需巩固、预热知识,从而实现“教师的主导性,学生的自主性”教学模型,培养学生良好、科学的学习观以及学习方法。此方法运用于创设情景、示范指导、交流探索、整合重构环节。
(3)互动讨论法。通过师生、生生互动,教师通过精心创设情景或者问题对学生进行引导,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强化最后实现知识内化。此方法运用于交流探索、整合重构环节。
(4)演示、练习法。教师通过教学APP以及教学PPT的案例演示(以专业实例举例),结合课堂线上测试及课堂分析讲解,能更好帮助学生理解、分析问题,从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达到将知识巩固的目的。此方法运用于示范指导、交流探索、整合重构环节。
基于新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一次概率论课程教学活动通过以下6个环节进行。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课前)——学生交流分享(课上5-10min)——创设情景(教师引导)、小组讨论(师生互动)(15min)——概念或者方法强化(微课程视频)、示范指导(结合专业实例)(15min)——交流探索(在线测试、习题讲解)(20min)——整合重构(课堂小结、课堂巩固(课堂作业)、学习小结(师生互动)、自主复习、预习(课后))(30min以上)。
一次概率论课程教学活动分为3个阶段,从“课前”开始,一直到“课后”结束,运用了思维导图的理念,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部分特别用红色椭圆标注说明,虚线框部分说明使用信息化教学后对应的效果或者内容。整个课程教学活动环节按照数字顺序展示如图1所示。
图1 课程教学活动环节展示图
本课程教学设计是在新建构主义理论视角下,将信息化技术融入到概率论课程的新尝试。在教学设计部分紧扣“教师的主导性,学生的自主性”这一教学模型,结合现代高职学生的学习习惯和特点,适当运用信息化教学技术,不仅在课堂教学环节有效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而且在课前环节能与学生也有互动、有交流、有引导,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教学无时空限制。课后的信息化平台的运用也能更好地诠释了教师主导之下的学生自主化学习以及个性化学习模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各取所需。同时通过信息化教学手段实现了课堂教学的延展,对教师教学准备而言,为教师更充分了解学生所需、掌握学生学习动态,跟踪指导提供了便捷、有效保障,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时效,更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当然,有了较先进的理论指导,引入了信息化教学技术,高职数学课程的评价体系也应当配合改革。
首先也可以将概率课作为试点,引进过程化评价体系,不再强调期末卷面考试形式,比如可以采取分阶段、分层次对不同基础的同学采取多样化的考核办法,在教学过程中对积极参与的学生予以加分,达到一定标准予以“免考记优秀”等鼓励措施,也可以通过阶段性考评或者竞赛方式确定。通过这部分学生的良好示范作用,带动绝大多数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相互合作、资源共享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