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前图书管理史研究

2019-04-09 07:40武凤梅
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图书分类管理

武凤梅

(云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 云南 昆明:650500)

0 引言

中国古代典籍浩如烟海,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精神遗产。但在战火纷飞、电脑科技为零的封建时代里,焚烧、散佚了很多的典籍,令后人十分痛心。因此古代典籍在古代的保存工作十分的艰辛。但是面对卷帙浩繁的典籍,智慧的管理者把《周易·系辞传》:“方以类聚,物以群分”这种分类思想应用到图书编排上,为图书的管理作出极大的贡献。我国最早的图书源于夏朝。图书收藏的时代不会晚于周代。《史记·老子韩非子列传》中记载:“老子者,楚古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藏室”相当于今天的图书馆,藏室史又叫柱下史,相当于今天的图书馆馆长,老子是我国古代可考的最早的馆长之一。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刘歆继承父业,著《七略》,采用的“六分法”是我国最早的图书分类法,魏晋南北朝时期,王俭《七志》、阮孝绪《七录》继承《七略》采用“七分法”;四部分类法起源于魏晋之际,成熟于东晋时的李充,唐初编修的《隋书·经籍志》继承发展了荀勖、李充以甲、乙、丙、丁为序的四部分类,正式确立了以经、史、子、集四部类目名称,姚名达在《中国目录学史》也说:“四部之称,创自《隋志》。”清朝乾隆皇帝主持编撰的《四库全书》按照经、史、子、集四分法收录了很多古代典籍,为我们学习古代文化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图书的保存在古代是一项繁重的工作,尤其是分类管理更是令后人惊叹古人的智慧。

1 商周时期图书管理萌芽期

图书是文字保存的重要载体,《周易·系辞》中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我国最早的图书当始于夏代。《隋书卷三十二·志第二十七·经籍一》中记载:“是以大道方行,俯龟象而设卦,后圣有作,仰鸟迹以成文。书契已传,绳木弃而不用,史官既立,经籍于是兴焉。”这两段文字的记载让我们更加清楚文字的出现是图书产生的前提,殷墟出土的甲骨文,由郭沫若先生主编的《甲骨文合集》收录了甲骨刻辞四万一千九百五十六片,其次,还有钟鼎文,刘翔等整理编撰的《商周古文字读本》是一部学习古文字的入门书,通过这些考古出土并整理出来的珍贵文字,让我们知晓商周时期图书馆理的情况:文字记录下的事件信息,便是文献。

商周史官的设立,图书的管理就有了一定的保存。上古时代人们对某些自然现象无法解释时便把它赋予给了神,商朝统治者迷信鬼神,利用神权来巩固统治,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地位。《礼记·表记》中称:“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统治者借助“巫”、“卜”、“贞”来传达神意,它是沟通人和神的中介,占卜国家大事,管理宗教文化,占卜时刻在兽骨上的“卜辞”被收集保留下来,同时,还有“作册”、“御史”等史官来管理王事和人事。巫史把国家祭祀、征战、出游、农事等活动记录保管下来便形成了文献,作为档案保留下来,供后人鉴用。

由于商周两朝图书典籍都由官府管理,所谓的“学在王官”,所以针对这一管理,主要还是史官,“言则左史书之,动则右史书之”。史官职能的出现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文献的发展,对君王言行大事的记载,对君王的言行产生了监督作用,对后世也起到了惩劝的作用。西周史官在图书管理方面开始出现了较为明确的分工,《周礼》中记载当时与图书管理相关的有五史:太史、小史、内史、外史、御史,各司其职:太史掌管治理国家的律历法则;小史掌管国家的历史文献、“定世系”、“辨昭穆”;内史掌管具体的文本政策;外史掌管四方诸侯国的历史文献和三皇五帝之书;御史掌管国家出台的法令、“以赞冢宰。”再次,各诸侯国也有史官来管理小国的治理事件,可见周朝史官相较商朝体系很周备,这一体系也促进了图书管理工作的发生,但是从图书分类管理上而言是处于一个“萌芽状态”,同时图书由政府管理,周代有官方的藏书机构:“天府”、“藏府”、“策府”、“藏室”等。文化被政府垄断,民众难以接触,私人著述、藏书为零,一定程度阻碍了图书的流通与使用,对图书管理的意识也十分淡薄。但是现在可考最早的图书编撰家当属正考父《国语·鲁语下》中记载正考父编定《商颂》时,把《那》放在首篇。

2 春秋战国时期图书管理私人期

《隋书卷三十二·志第二十七·经籍一》:“暨夫周室道衰,纪纲散乱,国异政,家殊俗,褒贬失实,隳紊旧章。”周幽王宠爱褒姒烽火戏诸侯,申侯与西夷、犬戎进攻幽王,杀于骊山,立故太子宜臼为周平王,东迁洛邑,周王朝的统治一步步走向衰弱,各诸侯国的势力日趋渐盛,原本“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官制度也被削弱,官府教育、学术典籍也开始渐渐由政府转向了地方和民间,诸子百家的兴起繁荣了当时的民间学术,私人著作兴起,最重要的是孔子兴办私学,促进民众接受教育的同时,也促进了民众对图书管理意识的兴起,图书私人化管理为图书的留传具有很大的意义。“孔丘以大圣之才,当倾颓之运,叹凤鸟之不至,惜将坠与斯文,乃述易道而删诗、书,修春秋而正雅、颂。坏礼崩乐,咸得其所。自哲人萎而微言绝,七十子散而大义乖,战国纵横,真伪莫辨,诸子之言,纷然淆乱。圣人之至德丧矣,先王之要道亡矣,陵夷踳驳,以至于秦。”孔子是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同时他也是我国古代最早的图书编撰家之一,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称赞道:“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孔子韦编三绝读《易》,编撰《尚书》、《诗经》、《春秋》以及礼书、乐典,积极传播儒家思想,反对异端学说,正是因为孔子用心尽心的编撰图书,为中国图书编撰做出来巨大的贡献,更重要的是儒家思想深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其“仁政”、“克己复礼”思想为历代帝王臣子的作为提供了榜样力量。这一时期的图书多为私撰,在官修方面,《吕氏春秋》是最杰出的官修整理汇编之作。战乱纷飞的春秋战国各王室忙于战争,无暇顾及官修与学术,当学在官府局面打破之后,私家编撰便兴起。图书的管理与政治局面有着很大的关联。

3 秦汉时期图书分类雏芽期

秦始皇雄才伟略,统一了六国,结束混乱纷争的局面,统一了文字、度量衡、车轨等措施来巩固稳定其统治地位,长治久安是每个王朝统治者的心愿,因此“秦政奋豺狼之心,铲先代之迹,焚诗、书,坑儒士,以刀笔吏为师,制挟书令。学者逃难,竄伏山林,或失本经,口以传说。”由此可见,秦火毁坏了大量的书籍,这也是研究上古文学缺乏文献的重要原因,典籍的焚坏令后朝都十分惋惜,这也导致了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汉氏诛秦、项……惠帝除挟书之律,儒者始以其业行于民间。尤以去圣既远,经籍散逸,简札错乱,传说纰缪……武帝置太史公,命天下计书,先上太史,副上丞相,开献书之路,置写书之官,外有太常、太史、博士之藏,内有延阁、广内、秘室之府。”汉朝统治者推翻秦政的暴乱,稳固了统治地位,开始大力管理收集图书文献,因此,秦汉时期,图书编撰已初具规模,中国古代图书编撰分为官修和私撰两个大类,最早的官司修书可追溯到汉代。汉代中央有天禄、石渠、麒麟、石室、延阁、广内、太常、太史、博士、太卜、理官、辟雍、东观、兰台、仁寿阁、宣明殿、鸿都、秘书监等藏书处,有典藏、编校、著述的功能。这些官修机构的成立促进了汉代文献的管理与保存,同时这一时期管理者开始对图书进行分类。成书于汉哀帝时期的《七略》是我国第一部国家藏书目录,也是第一部善本目录,对历代书目编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它创始的“六分法”是我国最早的图书目录分类法。《七略》包括“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其中“辑略”是综述学术源流的绪论。《七略》虽然亡佚了,但是班固的《汉书·艺文志》是在其基础上编成的,“六分法”的分类方法给后世起了很大的借鉴作用,打开了我国古代图书分类的大门,同时也促进了“四分法”分类方式的兴起。汉代有许多著名的图书编撰家:贾谊、刘安、司马相如、董仲舒、毛亨、司马迁、刘向、扬雄、刘歆、王充、班固、许慎等,也都是优秀的文学家。同时汉朝私人藏书风气大盛,如河间献王刘德、淮南王刘安、蔡邕。

4 魏晋南北朝时期图书分类兴起期

“魏氏代汉,采掇遗亡,藏在秘书中、外三阁。魏秘书郎郑默,始制《中经》,秘书郎荀勖,又因《中经》,更著《新簿》,分为四部,总括群书。一曰甲部,纪六艺及小学等书;二曰乙部,有古诸子家、近世子家、兵书、兵家、术数;三曰丙部,有史记、旧事、皇览簿、杂事;四曰丁部,有诗赋、图讚、汲冢书,大凡四部合二万九千九百四十五卷。但録题及言,盛以缥囊,书用缃素……惠、怀之乱,京华荡覆,渠阁文籍,靡有孑遗。”姚振宗《隋书经籍志考证》:“按郑默撰魏《中经》,荀勖因之著《新簿》,名之曰《中经》《新簿》盖沿用郑默书名也,然则四部之体发端于郑而论定于荀,荀郑同时人,二人所撰先后相去十余年,其时唯以甲乙丙丁为部,尚未有经史子集之名,”东晋著作郎李充遵循荀勖四部分类法,换其乙、丙之书,使甲乙丙丁四部,成为五经、史记、诸子、诗赋的顺序,与前朝分类相比,将史籍书目从经部中离析出来,独立成类,后世的目录分类,以经史子集分部者,无所变革,四部分类法便成了我国古典目录分类法的主流。

纵观上述可知三国时期图书分类虽以甲乙丙丁来命名,但是各部分包含的内容与经史子集的包含内容是一样的,东晋图书分类的兴起促进了图书管理的规范有序化,同时重视图书的包装,和前朝相比图书管理越来越受到重视与藏储。秘书监是晋代主要的修书机构,同时也是官修机构,这一职位的设置对图书的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负责人为荀勖、李充等,这一时期修有《中经新簿》、《晋元帝四部书目》等。南北朝的官修机构有秘书省、北齐文林阁、北周麟趾殿等,南朝宋元嘉八年,秘书监谢灵运编撰《四部目録》,元徽元年,秘书丞王俭编撰《宋元徽元年四部书目录》,后又别撰《七志》,沿袭了《七略》的“七分法”,“文义浅近,未为典则”可惜此书已经亡佚了。南朝梁初秘书监任昉在文德殿、华林园整理图书,和殷钧编撰《四部目録》、《文德殿目录》,后普通年间,阮孝绪收集整理宋、齐两朝王公之家的图书,点校整理编为《七录》,采用七分法,“割析辞义,浅薄不经”,但是由于战乱频生,图书难以免于火灾,终究还是散佚了很多。

5 隋唐时期经史子集分类定型概述

《隋书·经籍志》分经部,现将经部所著录概况详说一下,经部著录的是儒家的经典和后世儒生解说经书的著作,最初为《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因《乐》亡佚了,汉武帝时期立“五经”博士,汉代以孝治天下,到东汉时增加《孝经》、《论语》,合为“七经”。唐代在此基础上分《礼》为《仪礼》、《周礼》、《礼记》,分春秋为《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加上《尔雅》,共为十二经,宋代理学家把《孟子》的地位抬高,朱熹取《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与《论语》、《孟子》相配,称为“四书”于是《孟子》也进入了“经”的行列。唐代的十二经加上《孟子》,就成为了宋代的“十三经”,此后相沿不改。自《七略》、《汉书·艺文志》的“六艺略”开始,到《隋志》“经部”的设立,经学书籍在我国封建统治中占有重要思想文化统治地位,其数量可谓汗牛充栋。史部著录历史书籍,《隋书》正式确立史部之名,兹不赘述;子部著录以《汉书·艺文志·诸子略》所包括的九流十家的诸子著作,合并《汉书·艺文志》中“兵书略”、“数术略”、“方技略”,增设唐时期道家、释家类等著作,其中小说类著作,内容庞博;集部在《汉书·艺文志·诗赋略》的基础上扩展而成,主要著录文学书籍,《隋书·经籍志》集部下分“楚辞”、“别集”、“总集”三类。《隋书·经籍志》“虽未能研几探赜,穷极幽隐”,但“庶乎弘道设教,可以无遗阙焉。”定了图书分类,给后朝图书整理有了借鉴,更重要的是文献带来的教化治国的思想理念得以传承。

6 结语

唐前图书分类方法由“六分法”到“七分法”到“四分法”再到经史子集为主流的分类法,图书分类管理一步步走向成熟,使得图书整理越来越规范,查找资料变得十分方便,通过著录各类图书文献,有利于粗知学术的源流,了解学术的演变,正如章学诚在《校雠通义》中所说:“辨章学术,考镜源流”。通过了解唐前各时期图书管理机构、管理人员、官修书目、私人藏书的情况,让我们更能懂得古籍文献保存与流传工作的艰辛,这些古籍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猜你喜欢
图书分类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图书推荐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班里有个图书角
按需分类
教你一招:数的分类
说说分类那些事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给塑料分分类吧
人本管理在我国国企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