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苏晓禾
自1956年创建以来,中国航天事业便不断取得新的突破。中国不仅有了自己的运载火箭、自己的人造卫星,还成功实现了载人航天。这些成就凝聚着几代航天人的汗水,也凝聚着中国航天事业开创者之一任新民一辈子的心血。
1949年,在美国获得密歇根大学研究院机械工程硕士和工程力学博士学位的任新民,本有一份衣食无忧的安稳工作——已被美国布法罗大学机械工程系聘为讲师。可是,他却始终放不下自己的赤子之心,想为刚诞生的新中国贡献一份力量。于是,他选择放弃工作,抓住机会返回了祖国。
1956年,任新民被钱学森“钦点”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报到时,航委秘书长安东少将亲自接待了他,并再三邀请他住招待所,但却被这位憨厚朴实、一心专注于事业的任教授谢绝了。任新民表示,只需要在办公室安张床就可以。最后,任新民在一间办公室兼宿舍安顿了下来,开启了他数十年的航天生涯。
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建立之初,研究院只有他和钱学森两个人。这意味着,一切都得从零开始。当新时代的“拓荒者”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不仅大事小事都要亲力亲为,而且还要攻克之前从未遇到过的技术难关。坚定的信念和求真务实的精神是任新民战胜困难的制胜法宝,使他一步步迈向成功。
中国的导弹事业是从仿制开始摸索起步的。1957年,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引进了两枚苏联导弹,开始进行仿制。任新民担任液体火箭发动机总设计师。
不过,仿制工作进行了一段时间后,任新民等技术人员却发现,苏联根本没有提供试车台等关键性技术的图纸。而苏联一方的解释是,要试车去他们那里。不掌握关键技术就意味着永远被他人左右。那一刻,任新民暗下决心,要自立自强,建成中国自己的试车台。
1960年6月,苏联单方撕毁协定,撤走了全部苏联专家,这使仿制工作进行得更加艰难。为了突破封锁,拥有自己的试车台,任新民所领导的工作组日日夜夜奋斗在又漏雨又透风的破旧厂房里。努力很快得到了回报。同年11月5日,我国仿制的第一枚导弹东风一号发射成功,为我国的导弹事业打下了初步基础。
1968年开始,作为长征一号火箭的技术负责人,任新民带领技术人员克服重重困难,陆续完成了长征一号火箭的总装测试、大型地面试验和卫星发射前的各项准备工作。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火箭成功把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太空。他就是周恩来总理口中那个“放卫星的人”。
▲ 2003年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 1948年在美国留学期间留影
▲ 1999年9月18日,航天系统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院士在人民大会堂前合影
坚信中国人行,中国人要自立自强的信念是任新民始终坚守的。
1985年到1986年间,我国拟购买外国通信卫星,并用其他国家运载工具发射的消息闹得沸沸扬扬。得知这一消息后,任新民急速从外地返京,组织起草了《关于发展我国通信卫星事业的建议》。他说,尽管有差距,但只有通过研制的实践才能真正掌握和提高技术水平,“不干就永远不会干”。
事实证明,依靠自己的力量研制通信卫星,中止购买外国卫星的建议是十分正确的。现在,我国的运载火箭不仅能发射自己的各种卫星,而且还承揽了很多国际商业发射任务。
信念是精神支柱,但使信念落地的却是求真务实的实践精神。为获得更加详细准确的资料,任新民几乎从不在第一现场缺席。20世纪60年代测试导弹发射,塞北的夜晚冰冷透骨,气温在零下四十多度,但任新民仍不肯搬进楼房。年过半百的他和一线试验员一起同吃同住在平房里,挥洒着汗水。
往往从项目一启动,任新民就跟踪蹲点,只为了能快速解决问题。有一次,他到厂里发现了问题。过了一阵,厂长和车间主任都说改了,可任新民不放心,去询问基层员工,才说还没有改。要不是他去基层亲自监督,后果可想而知。他以实际行动实现了“绝不让卫星带着问题上天”的承诺。
任新民几乎参加了我国所有的第一代液体弹道导弹和运载火箭的研制工作,“东风”系列导弹、“长征”系列火箭的项目里都能找到他奔波劳碌的身影。由于担任了许多大型航天项目的总设计师,他被人们誉为航天“总总师”。
他说,一生只干了航天这一件事。但就这一件事,耗费了他毕生的心血与智慧;就这一件事,让中国航天走上了快速发展之路。中国人民将永远铭记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