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农业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思考

2019-04-08 09:37李秋阳
南方农业·中旬 2019年11期
关键词:生态文明农业

李秋阳

摘 要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战略要求,“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问题。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农业污染防治迫在眉睫。基于此,分析了农药化肥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和秸秆焚烧污染的现状,并提出提升农业人的使命感、完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和防控农业面源污染的措施。

关键词 农业;农业污染;生态文明

中图分类号:X592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32.063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三农”问题关乎国之根本,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刻不容缓,坚持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由之路[1]。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和会议精神强调,要把党中央关于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蓝图变为美好现实,让人民生活在拥有蓝天碧水净土的优美环境中[2]。由此可见,加大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着眼农业的绿色发展,进一步推动农业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举措。

2015年,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攻坚战拉开序幕,要求对农业用水总量进行控制,尽可能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最大程度提高农业固体废弃物的利用率[3]。2015年至今,农业污染防治有了一定成效,但总体情况依旧不容乐观。基于此,分析农业污染类型,并提出农业污染防治对策,促进农业农村绿色发展。

1 主要农业污染类型

现代农业污染类型主要分为点源污染、面源污染,其中面源污染主要包括农药化肥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和秸秆焚烧污染。污染类型受地域影响较为明显,其中固体废弃物污染主要集中在我国干旱缺水的西北部地区;中东部地区由于人口密集、作物产量较大,农业污染以农药化肥污染为主;位于南部地区的农村,因畜禽饲养规模大、水平较高,畜禽粪便污染较为显著。

1.1 农药化肥污染

研究表明,农药使用后,70%将残留在土壤中且短期内无法降解,会造成重金属污染等问题;化肥在环境中的残留则会导致土壤盐渍化和土壤板结。这些残留在土壤中的农药和化肥会伴随地表径流等方式流入水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或重金属超标。另一方面,生态系统是循环往复的,农药对生物的污染可随物质循环遍及全球,人体吸收农药后会对人体各个器官造成不可逆的伤害,甚至致癌。化肥则会对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产生破坏,造成人体营养元素缺失。

1.2 固体废弃物污染

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物主包括枯枝落叶、秸秆、禽畜粪便、木屑、动物尸体、生产资料包装袋和农用薄膜等。其中,农用薄膜在土壤环境中降解时间长,需200年以上才能自然降解。研究表明,棉田连续覆膜3年,其农用薄膜残留量可达到0.5 kg·hm-2以上。残留的农用薄膜会使土壤环境发生变化,使土壤表面水分难以下渗,进而导致土壤逐渐次生盐碱化,通气能力降低,影响土壤中微生物的活性及土壤肥力[4]。畜禽粪便随养殖废水排入地表水,其中包含的重金属离子与病原微生物会污染地表水体,对地表水环境及人体健康造成极大影响。

1.3 秸秆焚烧污染

秸秆焚烧产生的烟尘不仅会引发道路交通事故,使飞机延误,更严重的是会威胁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健康。秸秆焚烧时引发火灾的可能性较大,因此造成的人身伤害与财产损失也不容小觑。

2 农业污染防治对策

2.1 提升农业人的使命感

各级涉农部门与机构要深入学习和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准确把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观念,处理好“三农”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在发展“三农”的过程中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农业人要深刻把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决秉持农业生产中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重的理念,以高度的使命感全力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5]。

2.2 完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着力构建绿色农业发展体系,落实农业功能分区制度,构建合理化农业生产力布局,实行耕地休耕、轮作制度,推广节约、高效的农业用水模式等。建立农业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因地制宜制定禁止和限制发展产业目录[6]。一方面,推动城镇污染与工业污染向农业转移的防控机制建立,形成农业农村污染防治体系;另一方面,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农业生产过程中重点污染的治理。大力推进农业投入品的减量化、生产的清洁化、废弃物资的资源化、产业模式的生态化,加快补齐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突出短板。

2.3 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2.3.1 推广农田最佳养分管理模式

在农业污染重点防治区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推动化肥减施增效。在水稻种植区推广水稻精确定量施肥,并通过优化农艺管理措施,达到从源头上控制化肥农药用量,减少总磷排放量的目标[7]。

2.3.2 实行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要尽可能地通过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等方法创造有利于农作物生长的环境,从而有效抑制病虫害的繁殖生长。在此前提下,要持续保持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促进生物生长的良性循环,形成防治有害生物的长效机制。对于有害生物必须始终秉持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理念实行综合防治。

2.3.3 规范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措施

在一定规模的畜禽养殖场建立相关污染治理体系,对分散畜禽养殖废弃物进行集中回收处理。在养殖场未覆盖粪污处理设施的地区,严格控制养殖场的数量及规模。通过建设畜禽粪污还田设施,及时消纳粪污,做到循环利用,从而有效提高畜禽养殖场固体粪污的利用率。

参考文献:

[1] 向飞.生态文明型农业可持续发展路径探讨[J].南方农业,2018,12(5):84,86.

[2] 尹昌斌,程磊磊,杨晓梅,等.生态文明型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路径选择[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5,36(1):15-21.

[3] 李召.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农业强县建设[J].基层农技推广,2016,4(12):53-54.

[4] 何彦军,李东旺.积极创新农业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J].甘肃农业,2017(2):30,37.

[5] 孙煒琳.农业是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J].中国科学报,2017(5):11-15.

[6] 闵继胜,孔祥智.我国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的研究进展[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59-66,136.

[7] 丘雯文,钟涨宝,原春辉,等.中国农业面源污染排放的空间差异及其动态演变[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8,23

(1):152-163.

(责任编辑:刘昀)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农业
数据分析挖掘在农业统计分析中的应用
张北“未来农业”
中国农业2017年与未来十年展望
流通领域重要农业产品价格(2016年10月)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研究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农业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