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仙芝 吴继革
教师在课堂上所扮演的角色直接体现着他的教学思想和方法。在实验教学中,教师扮演何种角色,直接影响着实验教学的效果。笔者通过多年实践和感悟,认为教师在实验教学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自身角色,发挥教师作用。
一、结构性材料的选择者和提供者
教师在实验前对实验器材做好充分的准备,是保证学生做好实验的关键。教师要为学生选择和提供一定数量的、性能稳定的材料,使每个学生都有可供观察和操作的材料。教师在选择材料时要研究材料的特点,选择那些与揭示科学概念有关、安全性能好、适合儿童自行探究的材料。比如《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实验,教师准备锣、鼓、笛子、二胡、音叉、小槌、支架、带吊线的泡沫球、水槽、水、空矿泉水瓶等。学生操作这些材料发声时,发现无论锣、鼓和二胡等固体,还是水槽里的水或者笛管和矿泉水瓶中的空气,只要让它们发生振动,就能产生声音,如果停止这些物体的振动,声音就消失。学生通过反证法的探究实验,对“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概念,印象非常深刻。如果教师不是选择和提供结构性的材料,学生的实验就有很大的片面性和盲目性,学生的思维也就受到很大的限制。教师提供结构性的材料有利于体现实验教学的简约性规律,同时也隐含了对儿童自行探索活动的地位与作用的设计。
二、积极主动探究的组织者和服务者
在实验教学中学生是探究活动的主人,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服务者。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准备好充分的有结构性的材料,然后提出实验要求和注意事项,放手让学生操作。学生操作失败,也是有益的尝试。教师只要关注学生的操作情况、学习需求、汇报交流,从中探查问题解决的程序、概念形成的层次、认知道路上的困难,做出全面的分析和准确的判断,给予及时有效的个别指导和帮助。比如有的学生想试试用包装绳在头皮上摩擦能否吸引纸屑,教师可以給他送一节包装绳;看到同学准备的实验材料品种、数量不一样,教师帮助同学互通有无;有的实验材料经常用到,带来带去不方便,教师替他们保管;发现有的小组合作不愉快,教师过去做些协调工作;有的小组得到了与结论不符的现象,教师要及时分析原因,帮助学生按正确的方法进行观察和实验等等。
三、和谐操作氛围的创造者和集体研讨的主持者
教学活动是一种情感的互动,和谐的氛围能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究热情更加高涨,课堂更加生机盎然。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相对充裕的时间和合理的空间,给他们自由活动的权利。只要是在进行有意义的探究,允许他们随意站立和下位,鼓励他们相互议论。对于有失误的学生不指责、不批评,而应给予理解和适当引导,为他们营造一个有安全感的学习氛围,使他们敢于再一次地探索和思考。
集体研讨是实验教学中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必不可少的过程。当学生在实验中获得较典型的事物表象后,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集体研讨。在研讨中,教师不能自居仲裁地位,教师的主要作用是见机提出问题,选好发言人,巧妙地促使不爱讲话的学生发表意见,爱讲话的学生不要讲得太长,同时要注意研讨的“有效度”。比如笔者曾执教《毛细现象》一课就较好地体现了教师在这方面的教学技巧。学生实验结束后,汇报各组实验情况。在汇报过程中,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疑问:“为什么有的物体水能上升,有的物体水不能上升?”“为什么同样的材料水上升的高度不一样?”……这时,我用投影展示典型实验记录表,给学生10分钟时间自由讨论:什么样的材料水能上升?同样的材料在什么情况下水上升得高些?在学生研讨中,教师作为引导者和鼓励者,在巡视中及时发现问题,并选择时机引起认知冲突。而学生则在民主气氛中自由开展讨论、交流和辩论,通过比较、分析,形成共识。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去伪存真,归纳概括什么叫毛细现象,在什么情况下容易产生毛细现象,根据毛细现象产生的条件解决实际问题甚至提出发明设想。
四、实验技能的传授者和操作障碍的诊断者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是实验教学的主要任务,因此教师要授之以“渔”而非“鱼”。教师在实验技能的传授中,常常可以看到有些学生胆小,对实验器材的操作产生畏惧感,从而影响实验操作的效果。教师要正确引导这些学生明确自己在操作中的主体地位,消除畏惧情绪,认识操作成功与自己能力的关系,努力建立积极的操作态度。对于无操作兴趣的学生,重点了解学生产生厌学和对操作抱有否定态度的原因,创设师生情感相容的氛围以及优化教学过程,激发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持久稳定的学习兴趣。
尽管存在操作障碍的学生并不是太多,但是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实验材料要服务于整体教学,因此教师必须发挥“操作障碍诊断者”的角色作用,对症下药,因材施教。
五、良好实验习惯的示范者和督促者
有句俗话:“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益。”从小养成良好实验习惯对于以后做人做事都很有好处。学生的良好实验习惯包括方方面面,但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 实验前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准备实验器材;实验中能自律、实事求是,具有合作精神,爱护公物、保护环境等;实验后及时收拾整理仪器,写观察报告、实验日记等。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首先就要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养成严谨负责的科学态度和积极进取的科学精神。这样的教师为人师表,学生就能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教学才能有良好的“师承效应”。另外,学生的实验习惯的养成非一日之功,需要教师经常督促、检查评比,对少数同学可能要“反复抓,抓反复”进行强化训练。
【注:本论文是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项目(JK17075)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马鞍山市师范附小;马鞍山市新都小学 安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