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丽娜
【摘 要】在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之一——综合思维的培养中,地理要素综合思维的培养是不可或缺的一方面。地形和气候作为自然地理环境中的两大重要要素,一直都是高中学生学习地理的重点和难点所在。本文以地形对气候的影响为例,围绕某道综合题为中心设计教学活动,帮助学生重组知识,构建知识框架,从而培养学生的地理要素综合思维。
【关键词】综合要素思维;区域地理;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2014年3月20日,我国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要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并将其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首要位置。由此可知,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已成为深化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它将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新风向标,也将打开地理课程改革新的篇章。
一、培养地理要素综合思维的必要性
到目前为止的多数研究认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主要有四方面,即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观念和地理实践力。而地理学科最主要的特性之一是综合性,因此,综合思维成为了地理核心素养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将地理综合思维进行细分,主要包括地理要素综合、地理尺度综合及地理时空综合三部分。其中,地理要素综合思维的具体内涵是指:各类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都是由多种要素有机组合而成的一个复杂的综合体,通过综合(从整体出发了解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概况)——分析(认识各组成要素的特征及其间的相互联系)——综合(将各要素的特征及各要素之间联系的状况综合成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整体特征)的思维方式,找出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从而综合分析各类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的过程。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和人类圈等自然地理圈层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各个圈层之间彼此联系、彼此影响。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当整个地理环境发生改变时,究其原因,必然是由于某一个要素发生了改变而导致的,类似于“蝴蝶效应”一般。无论是认识区域还是分析区域地理问题,亦或是解决区域地理问题的办法措施,都需要运用到这种逻辑性较为严密的整体性思维——综合思维。因此,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地理要素综合思维的培养是非常有必要的。
“地形”与“气候”是自然地理中的两个基本且极重要的要素,是学生学习自然地理的重中之重。“地形对气候的影响”这一微专题主要着眼于这两大要素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该内容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地形”“气候”这两块知识点,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特征,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要素综合思维,提升学生从空间视角和区域视角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培养地理要素综合思维的教学设计策略
地形对气候的影响,可以从不同的地表形态(如高原、山地、平原、丘陵和盆地等)、坡向、坡度、海拔高度及地形走向等对气候及气候要素(如太阳辐射、气温、降水等)的影响进行分析。气候中最主要的要素是气温和降水,因此在本微专题的教学过程中,应将“地形对气温的影响”和“地形对降水的影响”作为重难点内容。
题目:生活在A地(图20)的人们根据当地的气候特征广泛种植了一种叫做苜蓿的耐旱植物。苜蓿被称为“牧草之王”,耐旱、耐寒且耐熱,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形似三叶草,产量大且质优,并具有改良土壤的功能,许多禽类、畜类动物均喜食之。图21为当地旋转灌溉系统。
(1)描述A地气温的主要特征,并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A地年均温较温和,且年较差较小;理由:该地气温特征主要是由于纬度低,年太阳辐射量大,加之地势高,气温年较差变小所导致的。
试题分析:该试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气温影响因素的掌握情况,主要从年平均气温及气温年较差两个角度进行分析。读图可知,A地位于北回归线以南的阿拉伯半岛南部地带,且西临红海。根据表中数据可知,A地气温年较差较小,终年温和。究其原因,一方面,该地地势较高,导致夏温不高;另一方面,该地处于低纬地带,属于热带地区,因此冬温较高,气温年较差变小。
(2)请描述A地夏半年降水量特征,并分析原因
参考答案:A地夏季降水量较丰富。理由:A地西侧为南北走向的山脉,而夏季该地盛行西南季风,经红海后水汽含量增大,由此使A地成为了湿润的西南季风的迎风坡,地形雨较丰富。
试题分析:该试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降水影响因素的掌握情况,本题主要涉及到的是下垫面(地形)这一因素。夏半年降水主要是受来自红海湿润的西南季风的影响,而A地位于西南季风的迎风坡,故形成地形雨,使该地夏季降水偏多。
本综合题较典型地涵盖了“地形对气温的影响”“地形对降水的影响”这两个知识点。通过读图和读表格,训练学生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在探究和分析的过程中,对区域内各地理要素和现象的认识培养了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而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又培养了学生运用地理思维综合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地理要素综合思维的培养要求通过综合—分析—综合的思维方式,找出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从而综合分析各类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由于坡向(迎风坡、背风坡;阴坡、阳坡)和降水、光照及焚风效应密切相关,教师可以在该综合题的基础上展开教学,引入相关数据、图表等材料,将不同的地表形态(如高原、山地、平原、丘陵和盆地等)、坡向、坡度、海拔高度及地形走向等对气候及气候要素(如太阳辐射、气温、降水等)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从整体上理解该区域的地形、气候特征以及两者之间的内在复杂联系,并且举一反三,真正做到重组知识,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框架,培养学生地理要素综合思维,提升地理解题能力。
三、培养地理要素综合思维的整体化策略建议
地理要素综合思维要求学生可以在某个复杂的综合体中,认识其各个组成要素的特征及内在联系,并将它们联系的状况综合成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整体特征。因而对此,我们需要运用整体化的教学,将知识整体化。
知识的整体化强调的是知识的结构化、整合化,防止知识碎片化、孤立化、片面化。整体化即联系和组织。联系强调的是知识与知识间的关联性,包括显性联系和隐性联系,而组织则强调的是新旧知识的重组建构。因此,在日常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知识树、思维导图、概念图等方式实现整体化的教学,切实培养学生的地理要素综合思维。
【参考文献】
[1]吴欣媛.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综合思维的培养研究[D].湖北:华中师范大学,2017:21-22
[2]武雯婷,叶回玉.论高中生区域认知与综合思维的培养——以福建省地形对气候的影响为例[J].新课程研究,2017(08):106-108
[3]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179-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