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精准施策,扎实推进“六稳”工作, 夯实内蒙古经济高质量发展基础

2019-04-08 01:09辛倬语李赛男
北方经济 2019年3期
关键词:六稳高质量发展

辛倬语 李赛男

摘  要: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内蒙古当前宏观经济运行整体向好。但依然存在如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有待提高、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有待完善、經济增长内生动力有待增强和民营经济发展潜力有待挖掘等短板和问题,不利于内蒙古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在经济增速放缓趋势不变、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宏观经济环境背景下,应切实结合内蒙古发展实际,坚持精准施策、扎实推进“稳就业、稳外贸、稳投资、稳金融、稳外资、稳预期”工作,夯实经济高质量发展基础。

关键词:精准施策 六稳 高质量发展

当前,我国人口结构“老龄化”和“少子化”的阶段性趋势和特点,决定了劳动力成本、消费结构及投资结构等都已发生根本性转变,经济增速持续放缓是这一时期我国需要面对的重要挑战。单纯依靠资本、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投入已无法保证经济高速增长,必须转而依靠人力资本的提高、资源配置的改进和技术进步来进一步挖掘经济潜在增长率。新形势下,保持稳定的经济增长速度是我国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前提和重要保证,改革是唯一的途径。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宏观经济环境已基本从经济增速换挡、结构调整阵痛和新旧动能转换相叠加的阶段逐渐进入传统行业轻装上阵、新兴行业蓄势发力的新阶段。应切实结合地区发展实际,坚持精准施策,扎实推进“六稳”工作,夯实经济高质量发展基础。

一、2018年内蒙古宏观经济运行整体向好

已经发布的经济先行指标、经济总量及增长速度、产业结构和质量效益等各项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内蒙古宏观经济稳步回暖,运行情况较上一年度整体呈向好态势。

(一)发电量、用电量及货运量等经济先行指标表现良好

2018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发电量4828.3亿千瓦时,同比增速达近5年最高水平。其中,火电、水电和风电同比增长速度分别为12%、85.1%和14.4%。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15.5%,较上年同期增长4.5个百分点。全区货运量同比增长9.0%,铁路货运量和公路货运量分别增长9.7%和8.5%,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经济总量及增速指标企稳回升

2018年,全区生产总值完成17289.2亿元,GDP增速达到5.3%,较上一年度增长1.3个百分点。第一,占工业比重85.4%的能源、冶金及化工三大行业增速分别达到6.7%、9.4%和14.7%,是支撑内蒙古经济稳定增长的基础。第二,服务业同比增长5.0%,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6.1%。第三,在投资和净出口整体疲弱的背景下,农村牧区和城镇居民消费快速增长,成为支撑内蒙古经济增长的因素。

(三)产业结构变动指标凸显优化升级趋势

2018年,全区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0.1:39.4:50.5,虽然结构较上一年度没有明显变化,但二三次产业优化升级趋势明显。首先,非煤产业、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中非煤产业增加值和制造业增加值增速分别为9.7%和8.9%,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速为8.7%,高新技术工业增加值增速为17.1%。其次,新兴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全区接待旅游者人数及旅游业总收入、快递业务量及快递业务收入、网上零售额等指标同比增速均超过两位数。

(四)经济质量效益指标也有明显改观

首先,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和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分别实现同比增长16.2%和18.8%,行业景气度提升明显。其次,从“三去一降一补”到“三大攻坚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效。内蒙古提前两年超额完成“十三五”煤炭去产能目标任务,房地产及主要工业产品库存减少,企业负债率和企业成本降低,短板领域投资增速较快。第三,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快要素集聚。随着呼包鄂协同发展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实施,呼包鄂及蒙东地区的区域集聚发展格局凸显,其GDP、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区比重分别达到86.4%、85.5%和81%。

二、客观认识内蒙古当前经济发展中的短板和问题

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建立在经济增速处于合理区间的基础上。在经济保持一个相对稳定增长速度的基础上,同时实现质量的提升,必须依赖于对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的破解。深入分析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区域发展、城乡发展、收入分配、经济与社会发展等的不平衡发展,以及市场竞争、有效供给、动力转换与制度创新等的不充分发展,客观认识内蒙古当前经济发展中的短板和问题,是推进“六稳”工作的基本要求。

(一)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有待提高

2018年,内蒙古的投资处于总量下降过程中的结构优化阶段,全区12个盟市及2个计划单列市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速全线下滑,下降幅度超过20%的盟市有8个。当前,内蒙古投资下滑的主要原因是传统行业市场趋于饱和乃至过剩状态,投资收益预期逐渐走低,而新兴行业具有较高的技术门槛且预期收益不确定性,严重挫败投资主体的投资信心。在经济转型发展的阶段,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主要取决于投融资体制机制改革、政府运作水平和新兴市场培育,是直接或间接影响投资规模和投资结构的重要因素。

(二)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有待完善

内蒙古地处我国北部边疆,随着国内和国际两个层面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推进,内蒙古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合作机会和潜力日渐显露。首先,赤峰、通辽及呼和浩特等城市与周边地区城市的高铁线路贯通,必然会加快人流、物流及信息流的流通;其次,作为“一带一路”交通大动脉的中欧班列推动沿线国家互联互通,为国内腹地城市输出过剩产能提供了新的通道。内蒙古在我国所处的区位条件逐渐由交通末端转向开放前沿,能否抓住承接产业转移的机遇,不仅对内蒙古经济结构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也决定内蒙古在对接“一带一路”倡议及推进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中发挥怎样的作用。如何充分利用好内蒙古区位条件的变化,需要着眼于构建和完善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

(三)经济增长内生动力有待增强

第一,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都离不开创新这一内生动力。《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2018》內蒙古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为46.76%,低于全国水平22.87个百分点,居于全国第23位。内蒙古在地区研发投入强度、地方财政科技支出占比、企业研发和技术升级改造等方面表现都差强人意。第二,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不足难以支撑人力资本的提高。2018年,多城市竞相出台人才新政以争夺高端人才,为经济持续发展储备新动能。东北老工业基地和西部地区是我国人才流失地区,在自身吸引力不足的情况下,同质化的人才政策与其他地区相比无法形成洼地效应,落后的人才评价机制、人才激励机制和管理体制制约了对存量人才的流动、任用及作用的发挥。第三,亟需制度安排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2019年,内蒙古计划完成所有贫困县嘎查村及20个国贫旗县全部摘帽。为避免脱贫人口返贫和产生新的贫困人口,需要通过一系列制度安排促进生产要素流回农业、农村和农民,实现城乡生产要素的融合发展,关注对收入水平略高于建档立卡贫困户的精准扶持。

(四)民营经济发展潜力有待挖掘

2018年内蒙古民营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占全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及进出口总额比例分别为65.5%、48.1%和79.5%,是支撑经济增长、稳定税收和就业的重要市场主体。但同时也要看到与发达省区的差距和不足,内蒙古民营经济整体而言规模小且结构不尽合理。由于缺乏公平有效的政策支持和金融支持,民营企业承担着较高的生产成本、融资成本和税负水平,掣肘民营经济发挥其内在动力和活力进一步做大做强。

三、坚持精准施策,扎实推进“六稳”工作,夯实内蒙古经济高质量发展基础

(一)稳投资与稳就业

拉动投资和消费是扩大内需、保证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着力点,而稳就业是为提升消费带动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提供直接保障。第一,稳投资的精准施策应表现在对投资增速负增长态势的扭转,以及投资结构加大向培育和壮大新动能以及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调整。一方面,贯彻竞争中性原则,引导民营企业向产业链后端延伸发展,进一步扩大民营企业规模、改善民营企业结构,激发民营经济发展新动能。另一方面,积极探索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合作机制、区域互助机制、区际利益补偿机制等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和产业发展等短板。第二,稳就业的精准施策应表现在统筹城市和农村两个就业市场,拓展和升级城市和农村两个消费市场。谋划转型发展所需人才梯队建设及后备人才储备;提高产能过剩企业去产能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就业服培训和安置;探索城乡及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把激发脱贫人口和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作为实现乡村振兴的切入点和压舱石。

(二)稳预期与稳金融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必须注重稳定预期,加强对货币、外汇、有价证券、债券、股票及贵金属等金融市场的预期管理。作为省区一级的行政区域,内蒙古稳金融的精准施策应该表现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提升,重点加快投融资体制机制改革、提高政府运作水平和新兴市场培育等方面的工作。稳预期的精准施策应该表现在打造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的软环境为实体经济振兴发展。一方面,加强“放管服”改革,依托营商环境评价,有重点、有深度、有步骤地推动盟市旗县营商环境优化,充分发挥营商环境作为新时期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进一步释放改革红利。另一方面,优化政府服务供给,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政策制度环境,减少行政力量对创新创业活动的干预,形成以创新为主要支撑和引导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扫除体制机制障碍。

(三)稳外贸与稳外资

外资与外贸对内蒙古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直以来都处于较低水平,随着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及推动中俄蒙经济走廊建设,内蒙古对外贸易进入跨越式发展的新阶段,初步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开放新格局。当前,内蒙古稳外贸与稳外资的精准施策应表现在:一是不断优化口岸通关服务,优化通关作业流程,压缩通关时间和成本,提高通关效率;二是推进自由贸易区、边境经济区和跨境经济合作区等国际合作平台的搭建与运营,提高区内举办的各类国际展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引导和鼓励区内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走出去”到境外参展并开拓海外市场;三是充分发挥各类商会与协会的桥梁与纽带作用,加强区内企业与国际市场的交流合作与经贸洽谈,促进投资项目资源的对接;四是支持区内企业在装备制造、境外矿产资源开发及新能源等领域开展国际产能合作;五是多措并举促进服务贸易和跨境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的持续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蔡昉. 读懂中国经济-大国拐点与转型路径[M]. 北京: 中信出版集团, 2017.

[2]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处. 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 经济运行稳中有进[EB/OL]. [2019-2-21]. http://www.nmgtj.gov.cn/information/nmg_tjj38/msg10487190744.html.

[3]包思勤. 奋力推进内蒙古经济高质量发展[J]. 内蒙古发展报告,2019.

[4]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课题组. 2018年内蒙古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J]. 内蒙古发展报告,2019.

[5]梁亮. 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对外贸易跨越发展 开放水平全面提升[N]. 内蒙古日报,2018-12-29.

(作者单位: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

责任编辑:张莉莉

猜你喜欢
六稳高质量发展
促“六稳”关键是练内功
2018:中国会展业“高质量发展”之年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