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母亲在世也会这么做的。一棵树几经风雨才活了下来,就像我们人一样,要经过多少的磨难和挫折才能成人?当初母亲无私地救济过那么多孩子,最初的目的也不是要得到那几棵树。女儿还小,或许有一天我也会给她讲这个故事,这个故事的主题就叫三棵树的承诺,说这么一家人,为了报答一点小恩,三辈人守着、看护着,直到有一天其中一棵有幸长成了参天大树,兑现了他们当初的承诺。
—— 《三棵树的承诺》
扶贫大棚育苗忙(刘军喜 摄影)
拉魂腔唱尽人事悲凉,摄人魂魄,在小说的最后和竹马舞完美结合,竟起到了化干戈为玉帛的效果,战争戛然而止,敌人忘我陶醉,边舞边唱边唏嘘。在滋生出拉魂腔的土地上,活跃着比拉魂腔更丰富更婉转的个体生命,他们世世代代传递着腊八河沿岸的乡土魂。
——邓艮《弥合“乡土”与“传奇”的个人化叙事》
翻整土地备春耕(彭昭之 摄影)
农耕社会特别是原始农耕社会,一个人是种不了地的,需要多人合作,甚至需要整个部落一起上,这就培育了以“和”处理人际关系的伦理。俗语说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其实质是对现实与未来之间关系的揭示,中国人秉承的“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就由此来。
——许嘉璐《中华文化的根在农耕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