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森林康养产业的供需前景分析

2019-04-08 05:54:46吴成亮
关键词:康养森林康复

张 洋,林 楠,吴成亮

(北京林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083)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生态不断恶化和城市居民工作生活压力日益增加,健康问题已成为重大社会问题之一。国内近年来兴起的森林康养已成为当下最受欢迎的健康体验模式之一,森林康养融合林业、医疗卫生、养老、旅游等产业于一体,是当前社会发展的新兴产业集群。可见,森林康养不仅有助于林业产业的转型升级,还为国民提供了一项重要的生态福祉。人们关注健康,重视生活品质,倾向于回归森林寻找最简单最原始的生活方式。森林环境中含有高浓度的负氧离子与植物芬多精,并且森林中树木郁闭度高,不仅可以降低日光的直接辐射、净化空气、降温增湿,而且对人体健康起到独特的保健与疗养功效[1]。丛丽和张玉钧[2]也认为森林环境有助于缓解压力,使参与者身心放松。国外较早开展了森林康养与人类健康的研究,欧美国家侧重于森林环境对人体健康机制的影响研究,如德国提出的“基地疗法”、美国的“康复疗法”及英国的“园艺疗法”等[3-5]。亚洲国家不仅关注森林活动对人类身体健康的影响,还从心理健康角度开展了相关研究,如日本提出的“森林医疗”、韩国大力建设的“自然修养林”等[6]。国内对于森林康养的研究目前仍主要集中在区域性的基地开发建设方面[7-9],对森林与人类健康方面的科学研究较为缺乏。森林康养是森林旅游的深度创新模式,是中国林业改革发展的新方向,同时也是实现生态文明和健康中国的新路径。因此,正确认识当前中国的森林康养产业发展前景,挖掘森林康养的市场潜力,有利于更好地发展森林康养,实现产业融合。

一、森林康养的起源与发展

(一)森林康养的概念

“森林康养”是一种国际趋势,起源于20世纪的德国,盛行于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国际上称之为“森林医学”或“森林疗养”。《四川省森林康养发展意见》《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关于推进森林康养发展的通知》《林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和2017年中央1号文件,都对森林康养做出了概念叙述,总体上概念表达都较为宽泛,学者们对森林康养概念的界定也不尽相同,迄今对于森林康养尚未有完全统一的科学定义。吴后建等认为森林康养是以良好的森林资源为依托,以健康理论为引导,以医疗服务为支撑,开展的以森林医疗、康复、养生、保健为主,并包含休闲度假与娱乐游憩等系列有益于人们身心健康的活动[10]。左家哺认为森林康养是利用森林资源并借助医疗设施来增强体验者身心健康的各项活动的统称[11]。邓三龙则指出森林康养不仅为森林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的开拓新途径,更为广大人民提供了享受自然、缓解压力、强身健体的场所[6]。综合看来,可以将森林康养初步定义为:森林康养是利用森林中各种天然资源的多重复合功能而组织的系列有益于体验者身心健康的活动总称。

(二)森林康养的起源与发展现状

从森林康养的起源到蓬勃发展,可以将国外森林康养的发展历程划分为三大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森林康养发展初期,以德国和美国为代表。森林康养最早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由德国发起的森林浴,世界第一个森林浴基地坐落于德国的巴特小镇。美国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了森林康养研究,并建成先进的森林康养体验园区[12]。第二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至2005年的小范围内蓬勃发展期,以日本、韩国为代表。1982年,日本引入“森林浴”,同年韩国开始规划自然疗养林的建设。到1988年,韩国已建立4处自然休养林基地,1995年引入森林解说项目并启动森林与人类健康的关系研究[13]。2004年,日本和欧盟也发起了森林与人类健康福祉的效应研究,日本为此专门成立了养生学会。第三阶段是2005年以后的全球蓬勃发展期。2007年,日本成立森林医学研究会,世界首个森林养生基地认证体系也就此完成,2008年日本“森林疗法协会”成立,日本的森林疗养发展开始进入鼎盛时期。截至2016年,日本共认证了三类共62处森林养生基地,全国居民每年人均森林浴次数接近6次。韩国在2008年将“森林休养”列为全国人民福祉,2011年设立森林疗法系。目前,韩国已完成58处自然休养林的建设,约180处森林浴场,并已形成完备的基地建设标准和疗养服务人员的资格认证和培训体系[14]。

纵观中国森林康养发展历程,台湾地区最早开始探索森林康养。自1965年以来,台湾地区已建成30多处森林公园以及40多处森林浴场所,每天都有大量居民前往这些地方进行“沐浴”,以调节疲惫的身心。中国大陆在1980年以后开始发展森林康养,北京和东南沿海等地区开始建设森林浴场地,如北京红螺松林浴基地、浙江天目山森林康复医院、肇庆鼎湖山品氧谷等,但是人们对森林康养的认识还仅停留在观光游览的初级阶段。2010年以后,各省市陆续开始投入到森林康养的建设中来。2012年,北京市率先正式引进森林康养,并建立森林康养示范基地。四川省则将森林康养产业纳入“十三五”规划中,并先后在广元、眉山、雅安等地建设森林康养基地[15],湖南省也将森林康养产业确定为推动全省林业发展的新业态、新引擎[16]。

二、森林康养符合百姓的康养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收入水平持续增长,2017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 974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6 396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 432元,同比增速均超过6.5%。城乡居民收入均保持了高速增长,旅游对于百姓而言已不再是奢侈品,外出旅游成为衡量幸福生活的关键指标之一。2017年国内旅游总人次约为50亿,人均出游次数约为3.7次,2016—2017年度居民的旅游幸福指数为93.6,外出旅游大大提高百姓生活的幸福指数。从居民消费情况来看,2017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8 322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4 445元,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0 955元。中国的居民收入水平在逐步提高,消费能力也在逐步增长,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从2017年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结构可以看出,衣食住行与通讯仍然是居民的主要消费支出方面,但医疗保健与教育文化娱乐支出约占总支出的20%,这也说明健康与教育文化等方面也开始受到广大居民的重视,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图1 2017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及其构成

对比城乡居民的外出旅游目的,可以看出城乡居民存在显著差异。城镇居民出游目的以观光游览和度假休闲为主,占比59.6%,而农村居民以探亲访友和商务出差为主,占比47.4%。另外,在健康疗养和文娱体育健身方面,城乡居民并未表现出显著差异,健康文娱合计占比均在4%左右。2016年,城乡居民在健康疗养方面的每次旅游消费金额分别为915.7元和727.8元,两者相差并不大,人均单次消费金额均在700元以上。因此,可以看出无论城镇居民还是农村居民都开始注重健康疗养方面的支出,健康疗养开始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关注。为深入挖掘森林康养的需求市场,本文根据康养群体的特征将康养需求细分为三类:健康需求、养老需求和亲子需求。

图2 城乡居民出游目的对比图

(一)健康需求

健康属于老生常谈的话题,与每个人都密切相关。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数据显示,全球仅有1/20的人属于真正健康群体,3/4的人属于亚健康群体,剩下1/5的人属于疾病群体[17]。目前,中国的亚健康群体比例已达70%,即每10人就有7人处于亚健康状态[18]。健康问题俨然成为人民生活中的大问题,如何提高生活质量、增进身心健康成为人们的主要关注点。我国的社会发展注重以人为本,2016年政府提出“健康中国2030”的发展战略,将全民健康问题上升到国家角度,“健康强国”成为一项基本国策。另外,随着智能创新时代的到来,人们将会拥有更多的闲暇时间。利用假期外出旅游调节身心已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各种养生保健活动、娱乐休闲活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在全民追求健康生活的大环境下,康养旅游的需求也将会迎来“爆发式”增长。

森林康养属于大健康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可以作为传统医疗服务体系的外延,又可以为亚健康人群和各类疾病人群提供治疗和康复场所。人类的祖先最早就生活在森林,与森林有深厚的渊源。森林康养能帮助人们回到原始健康的生活状态,从疾病预防入手,突出传统医学中的“未病而先治”的理念,对其生理和心理进行正确引导,从而达到增强免疫力的作用,这正好符合参与者放缓生活节奏、调节身心压力与养生保健的要求。因此,追求健康生活的人必然会选择回归森林、回归自然,森林康养的建设既满足了追求健康群体的需求,又高度切合健康中国的时代主题。

(二)养老需求

按照国际惯例,当一国60岁以上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比例达到7%,这个国家就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阶段。中国在2000年就已跨入老龄化社会,2016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比例达到10.8%,并且中国的人口老龄化步伐仍在加速。根据《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15)》的预测,2050年中国老年人将达到4亿,占总人口的30%以上。面对庞大的老年群体,养老服务业将是最大的老龄产业,拥有广阔的市场。悉数事实表明,中国的老龄化阶段逐步深入,养老问题将成为社会发展的一大难题。森林康养作为一种新兴的养老方式,以森林资源为依托,配套医疗养生等服务功能,能够很好地满足老年人追求舒适、健康的生活需求[19],并且多数老年人属于离退休人员,应该将老年消费群体视为森林康养的主要客户人群。因此,森林康养的产品设计应该在养老服务方面做出合理规划,基于森林康养的养老服务会是未来养老服务业的重要房展方向。

(三)亲子需求

儿童和青少年一直是家庭和社会的重点关注对象,儿童少年的全面发展是所有家庭的共同期盼。当前各类儿童少年游乐场所颇受家长和孩子们的青睐,如果建立森林学校,将原来位于城市深处的各种课外辅导课程移步到森林环境中,对家长和孩子来说都将会是新产品。森林学校不仅远离聒噪雾霭的城市,而且可以能够让他们亲近自然,在森林中体验自然、享受自然。青少年成长过程中需要绿色启蒙,需要与大自然的近距离接触,并且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家长们已经将孩子带入了森林环境中参与系列游乐活动。因此,基于亲子需求而设计的森林学校将有四大闪光点:首先是从小培养儿童少年对自然生态环境的认知需要已经得到广泛认可;其次是消费群体体量大,我国14岁以下儿童少年接近2.5亿,超过总人口的1/5;再次是家长舍得为有益于孩子的健康成长的教育活动投资,“钱”景光明;最后是家庭和教学机构基于课程内容方面的联合需求,双方都认为孩童应该走进森林,消费者亲近自然的消费意愿强烈。当前,国内第一家森林学校——“澳洲童贝尔中海国际森林幼儿园”,已落户济南,弥补了国内森林学校的空缺。因此,亲子森林学校应作为未来森林康养基地规划设计项目的重要选项,国内的亲子需求市场广阔。

三、森林康养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有利于林业产业转型升级

森林康养的重点在于合理规划、充分利用森林资源,是实现资源共享的绿色林业经济[20]。随着天然林全面禁止商业性采伐政策的提出,传统的木材经济之路已经山穷水尽。当前林业发展亟待转型升级,一方面,我国正处于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亟待提高的重要时期,消费型木材仍需高度依赖进口,木本油料等非木材林产品供需也不相匹配;另外一方面,林业资源难以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生态功能作用,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迫切需求尚未得到满足。随着森林公园建设的不断完善,将林业资源转化为森林康养的开发条件已基本具备。以森林康养产业为突破,实现林业与旅游业、卫生医疗、老龄产业、休闲娱乐等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有利于推进林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符合当前林业产业客观发展趋势的需要,是林业产业转型升级的正确方向。

(二)有利于生态产业的多元发展

早期的森林资源开发是以提供木材产品为主的掠夺式、破坏性的开发,而大量采伐势必会破坏森林生物圈的平衡,从而诱发各种自然灾害。因此,在森林资源的后续开发中,要坚守生态保护的基本原则,保护性地开发森林资源,促进林业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要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实现生态文明建设,走低碳可持续的发展之路,需要我们高效循环利用现有资源,紧紧把握绿色发展的战略机遇[21]。森林康养是以合理的开发模式利用森林资源,遵循可持续发展思想,是一条可持续发展路径,能够较好地保护现有的森林资源,具有明显的生态效益,同时也能实现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共同提升。不仅如此,森林康养也是生态产业与健康疗养产业协同发展的重要内容,其核心功能就是为人民群众谋健康福祉。因此,在产业协同发展与多元发展的进程中,发展森林康养产业是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生态产业多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有利于区域经济“弯道超车”

我国的国家级贫困县大多分布于林区、山区和荒漠区,从某种程度上说林业经济转型已经转化为发展区域经济的重要内容。森林康养以人为主体,聚集了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各大产业,包括旅游、养老、医疗、体育、休闲娱乐等,形成了康养产业大集群,其主要功能是帮助人们实现健康管理。森林康养产业是医疗与林业相结合的新模式、生态与经济相结合的新思路,是大健康产业的“新引领”[16]。发展森林康养产业,一方面可以促进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当地的乡村面貌,另一方面森林康养产业的发展需要相应的配套设施,发展配套产业可以解决当地农民就业问题,促进经济增收。因此,发展森林康养产业,不仅可以实现生态保护、充分利用森林资源,同时还有助于贫困地区实现精准脱贫实现产业扶贫的具体抓手,是实现区域经济“弯道超车”的最佳切入点[22]。

四、森林康养的供给前景分析

(一)森林资源禀赋

根据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中国目前的森林总面积已经超过2亿公顷,森林蓄积量151.37亿立方米,全国森林植被碳储量84.27亿吨,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超过13万亿元。我国的森林资源总储备量丰富,但区域之间呈现明显差异性。全国的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黑吉辽)、西南地区(云广贵渝川等)、南方地区(浙闽赣粤琼等)。全国森林覆盖率21.63%,虽然不及世界平均水平(31%),但部分地区森林覆盖率较高,福建省(65.95%)、江西省(60.01%)、浙江省(59.07%)的森林覆盖率居全国前三,50%以上的省市自治区的森林覆盖率超过世界平均水平。2017年年末,全国各级森林公园已超过3 500处(其中国家级881个),全国各级自然保护区数量达2 750个(其中国家级446个)。随着森林公园建设体系的不断完善,森林旅游产业也随之进入快速发展期。2017年,全国森林公园接待游客总量为9.62亿人次,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接纳游客量约占2/3。

“森林旅游休闲康养”已被列入林业“十三五”规划,要求形成以森林公园为核心,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沙漠公园、森林人家等多元体系化森林旅游生态圈,以大力发展森林康养产业和养老产业。近些年来中国的森林康养产业呈现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的态势,森林的康养功效也逐步得到社会认可。截至2017年末,已获批复成为国家级森林康养基地建设的试点单位达到227个,涉及26个省份,各省都在竞相开发森林康养,其中贵州、湖南、吉林、四川获批复试点单位数量居多。因此,我国的森林康养产业不仅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与日益增加的市场需求,而且在产业政策方面也是东风具备,未来开发前景广阔。

(二)康养基础设施

图3 2017年末各省市森林康养试点单位情况

根据林业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末,全国各级森林公园中已建成游客行道8.77万公里,拥有景区摆渡车船3.5万辆(艘),接待床位105.68万张,餐位205.31万个。森林公园管理与服务从业人员达17.63万人,导游1.59万人。在景区治安管理方面,全国现已拥有森林警局205家、旅游巡回法庭280家、工商旅游分局132家。森林景区的相关设施已基本能够满足游客休息餐饮等基本诉求,但康复医疗基础建设方面仍然有很大提升空间。2017年中国产业发展报告指出当前我的康复医疗设施建设不完善,康复医疗设施不能满足人民需求。目前,我国的康复医院只有322家,由206家城市康复医院和农村康复医院组成,然而全国共有600多个城市,这组数据表明目前中国有一半城市中并没有康复专科医院。全国的康复医学床位数(包括康复专科医院和综合性医院中的康复医学科)仅占全国医疗机构总床位数的1.8%,康复床位明显供给不足,很多有康复需求的患者需求得不到满足。2011年原卫生部下发规定,所有二级以上综合医院都应当设立康复科和康复室,并且康复室需配备标准化的康复器材。但由于中央部委各部门的改革,建设进度有所放缓,未来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将会有大幅度推进。

(三)康养专业人员

森林康养产业是集合生态学、医学、康复学、养生学等学科的多元化产业,专业人才是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现阶段,虽然全国各个地区对森林康养产业的发展都保持高度热情,各地都在积极引进、开发森林康养,但该行业内依旧缺乏专业人才,缺乏既懂管理又懂技术的综合性人才。森林解说员、森林康养师及其他专业医师人员等都是发展森林康养过程中的重要角色,森林解说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可以说是游客与森林之间的媒介,起到引导与传递情感的作用,让游客更快更好地进入康养状态。森林康养师与专业医师更多的是相当于医疗机构医生的角色,主要负责体验者康复、养生、心理等方面的专业指导与调理。

目前,我国已在北京和云南腾冲分别成立了森林康养培训基地,并且北京基地已顺利开展两次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包括森林康养的作用机理、实施方法、课程编制和野外安全管理等方面,整个培训包括集中培训、函授和实地实践三个模块。除了专门的森林康养培训基地,部分高校开始成立森林康养研究院培养高层次研究人才。在职业人才培养方面,攀枝花市于2016年末成立全国第一家康养学院——攀枝花国际康养学院。攀枝花国际康养学院开设护理、康复治疗、老年服务与管理、旅游管理等专业,学院预估2020年招生规模将达到3 000人。除新建康养专业人才的专门学校之外,也有部分高校增设康养学院。如,2018年4月,重庆广播电视大学正式成立康养学院,这也是重庆首家康养学院,该学院的成立将会极大地推动重庆市森林康养产业的发展。由此可见,各地区对于森林康养专业人才与高级人才的培养均已开始步入正轨,为森林康养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五、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拓宽融资渠道,完善基础设施

资金的盈缺不但影响项目开发进度而且影响开发规模,当前森林康养项目开发如雨后春笋般崛地而起,如何保障项目开发的资金是当前森林康养产业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对此,政府部门应当完善森林康养产业的相关扶持政策机制。首先是金融优惠与扶持政策,如优惠低息贷款、提供贷款担保、协调金融机构简化贷款程序以及采取PPP模式等方式,在资金获取上为开发企业提供支持。其次是财政补贴政策,对发展前景较好的森林康养开发项目基于给予补贴资金,同时还要启动对已获得补贴的项目实施动态管理,确保补贴真正有需求的项目。最后是明确各方产权与利益,如森林康养项目开发方与森林公园管理处在项目到期后建设项目的产权归属以及利益分配问题,使双方都有较为稳定的收益预期。资金是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只有资金充足才能更好地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当前国内获批复的大多数森林康养基地仍以度假休闲娱乐为主,医疗康复设施非常缺乏。结合当前国内各个森林康养基地的开发现状,各地区应该大力发展基地的医疗辅助事业,为游客及体验者提供康复与医疗服务,真正做到发挥森林康养的核心功能。

(二)合理利用资源,因地制宜发展

在森林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应当坚守保护性开发的原则,不能为了项目开发的短期利益而使森林的生态环境遭受破坏。首先,在森林康养项目开发前应该综合考虑森林环境的承载力和资源的有限性,进行有计划的、有限度的开发。其次,应当建立生态环境保护与康养项目开发的良性互动机制,严守生态红线,合理挖掘森林中的生态与文化资源,将资源优势整合为经济优势。生态涵养区仍然要发挥生态屏障的核心作用,积极探索以森林康养产业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发展模式和路径,实现生态文明与经济效益双赢。最后,森林康养产品的拓展要因地制宜,结合自身资源特点,按环境建设。我国幅员辽阔,森林资源丰富,自然气候与地形地貌多样,因此各地区森林康养的发展要根据自身条件合理开发。比如地貌复杂且多高山的南方地区,应该考虑林区的路况、水流、山谷沟壑、林分的疏密的特点,运动型康养项目设置则不应过多。

(三)开发多元产品,满足不同需求

康养产品是森林康养产业的核心内容,产品的开发设计决定产业发展的层次与布局。森林康养的开发过程中,产品设计不仅需要考虑自身的资源状况,依势而为,也要保持产品的异质性。面对多元化的需求群体,森林康养产品应该结合市场需求,根据消费者群体特征分类设计,最大限度满足各群体的康养需求。现有的森林康养产品主要包括森林休闲型、森林养生型、森林运动型、森林食疗型等,显然现有康养产品不能较好满足百姓的康养需求,康复医疗型与养老型森林康养产品匮乏。因此,在未来的森林康养产业发展过程中要注重产品开发的多元性与合理性。如按照消费群体的年龄打造不同类型的康养项目:针对青少年群体,亲子体验与认识自然是主要诉求,可以设置森林帐篷、森林学校、森林采摘等教育与体验类项目;针对中青年群体,缓解身心压力是其主要目的,可以设置瑜伽、登山、山地自行车等运动型康养产品;针对老年群体,强身健体与养老服务是其主要需求,可以设置中医养生、森林日光浴、森林步道等养生保健型产品;另外还需要针对养老需求群体专门设置森林养老院等高规格产品,建设符合老年人养老需求的新型养老社区。

猜你喜欢
康养森林康复
康养太极:太极康养教学教研实践创新初探
康养小镇“康养+”发展模式探析
建筑科技(2018年6期)2018-08-30 03:41:18
脑卒中患者康复之路
特别健康(2018年2期)2018-06-29 06:13:44
即墨温泉:未来康养休闲之地
商周刊(2017年5期)2017-08-22 03:35:29
哈Q森林
哈Q森林
哈Q森林
森林康养地试点,可以先粗后细
哈Q森林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
中国卫生(2014年6期)2014-11-10 02: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