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红霞
Natural and Endogenous
——Children's Education Based on Teacher-Student Dialogue
SONG Hongxia
摘要:儿童的成长发展是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作为儿童发展主要外部力量的教育必须加强师生对话,探查学生内心真实动态,利用儿童的自然天性达致儿童内在的主动成长。在现实的教育教学中,把对话作为师生的日常规范,平等双方的话语权,开放对话主题,丰富对话形式,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充分表达,无疑有助于公平而有质量教育的实现。
关键词:师生对话;自然;儿童教育
Abstract:Children's growth is the result of the interaction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factors。Education as the main external force for children's development,must strengthen the dialogue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explore students'inner real dynamics。That is Only by utilizing children's natural instincts can achieve children initiative growth.。But in fact,dialogue has not become the internal obedience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The initiative of dialogue is still in the hands of teachers.The dialogue content is relatively closed and simple.And it's not about every child.Only by using dialogue as a daily norm for teachers and students,both sides having equal right to speak,opening topics and diverse forms of dialogue,to enable every student to fully express themselves etc,we can achieve a fair and quality education。
Key words:teacher-student Dialogue;natural;children education
新時代,我国对基础教育提出了公平而有质量的发展目标,作为基础教育主要对象的儿童无疑是这项工作的关注重点。儿童的世界丰富多彩,尤其是其内心世界,更是充满了奇思妙想。如何走进这一世界,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重大问题,而对话可能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然而现实教育教学中,对话并没有成为师生的日常遵循,师生对话并不普遍。因此,仍需进一步关注师生对话,探讨师生对话在儿童教育中的价值追求和实现条件,在对话的自然性中,努力彰显其内在价值,观照儿童教育。
一、对话教育的现实状态
对话教育古已有之,中外著名教育家都有对话录流传至今,柏拉图的《对话录》、记录孔子及其弟子对话的《论语》等都是代表。现今教育教学中的问答法、讨论法、谈话法等,也是对话教育的影子,但并没有真正体现对话教育的内在价值,不过是“一种方法而已”[1](译丛总序10),不足以展现对话的精髓。具体而言,当前我国师生对话教育的主要不足集中在以下四方面:
1.对话并没有成为师生的内在遵循
师生对话是教育教学的实践智慧,是教师高效引领学生构建知识、价值和人生的重要切点。在公开课或教改活动中,大多都能看到师生互动、师生对话的场景或情节,而且教育教学效果特别好,充分说明对话在教育教学内涵建设中的作用。不过,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似乎见不到师生对话的场景或情节,见不到教师和学生的双边互动,常见的场景则是教师在滔滔不绝“独领风骚”,学生在默默无闻神游四方。师生对话并没有深入教育教学的日常,“点缀”的特点显而易见。
2.对话的控制权依然掌握在教师手里
对话如何开展、怎么开展、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结束,几乎都是教师在掌控,教师拥有对话的绝对主动权。这样做,“不仅剥夺了学生本应该享有的话语权,导致课堂教学缺乏生机与活力、造成师生关系不和谐,并且会对学生创新思维和个性的发展产生抑制”[2]。实际上,教学活动本身,教为引,学为探,教为激,学为究,教学相长,教为主导,但不可以此弱化或剥夺学生的话语权。
3.对话的内容较为封闭、简单
对话的主题往往由教师发起,通常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少部分是因个别学生的特殊问题为由而展开,这种交流也主要以教师为主导,以语言交流为主,学生的发言机会和时间非常有限。而对话的本质则是“与好奇心类似,要求人放松心态,不预作判断和取舍,从而使人们能够以全新的角度和透彻的眼光来看事物”[1](10)。
4.对话没有观照到每一位儿童
师生对话,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或个别人的表演,他要求关注到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与教师深度接触和交流。研究表明,客观上总有一些学生受忽略,比例高达19%以上,他进一步提醒在开展对话时一定要尽量观照到每一位学生,保证每一位学生不受忽略。
二、对话是儿童的自然天性
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亚里士多德说:“教育的目的及其作用,有如一般的艺术,原来就在效法自然,并对自然的任何缺漏加以殷勤的补缀而已”[3](354)。师生对话,就是以儿童对话的自然性为基础,在效法自然的自然教育中帮助儿童更好的成长。
1.儿童喜欢不断地追问
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喜欢问“为什么”,不断地追问……,这就是儿童的自然天性。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曾发出这样的呼吁:“儿童不是小大人,儿童的心理与成人的心理不同,儿童时期不仅作为成人之预备,亦具有它的本身价值”[4](781)。这里所说的价值也许就在其不断追问的问题当中,在儿童充满不解的疑惑中,在儿童不屈不挠的探索中。
2.儿童的内在思想与外在形体都遵循对话的自然法则
儿童不会因为成年人的反对、阻止而停止自己的内心活动,也不会因为成年人的不解、不耐烦而放弃内心对外部世界的逻辑推演。争先恐后回答问题是儿童期的明显特征。卢梭在《爱弥儿》中主张对儿童的教育,应该避免急于求成,要实施消极教育,让儿童在大自然中自由成长。认为在人生中,儿童有儿童的地位,儿童有儿童的世界,必须把儿童当儿童看待。《孟子·公孙丑》中有一个尽人皆知的故事“揠苗助长”,其要强调的就是儿童的自然成长。当下比较流行的观点:耐心陪伴,静待花开,大概也是在表达儿童天性自然发展的特点吧。
3.儿童是天然的语言学家
当儿童学会了说话,就开始不断尝试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也很少哭了,用语言来表达他们思想变得普遍而有意义。用自己修改的歌词唱歌,改编古诗词等,并乐此不疲,这是儿童成长过程中普遍出现的一种语言发展样态。有史以来,优秀的教育家们通常都善于利用儿童的这一语言发展特点,通过对话来与学生沟通,解决疑惑和问题,实现教育目的。柏拉图在《美诺篇》中记录的苏格拉底和美诺关于“德是可教的吗”的对话,详细再现和探讨了“对话学习”的特征。前苏联著名教育家维果茨基的代表作《思维与语言》中,也表达了师生对话,是“对于学习的关系论接近”[5](16)。借助于语言,让学生充分表达,在教师给予充分自由的氛围里,学生经常会出现“滔滔不绝”、“畅所欲言”等放松状态,并常常伴随身体活动。
三、基于师生对话的儿童教育
儿童的自然天性为师生对话打开了大门,为儿童进入社会提供了前提。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人的发展,就是从“自然之人”成为“人之为人”。这个过程中,教育的力量是巨大的,是起着主导作用的因素。利用儿童对话的自然天性开展教育,在潜移默化中,“人之为人”的内生力量逐渐成为自觉。
1.对话应成为师生日常的内在遵循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历经十余年,“以生为本”理念也已经为广大教师所认可。“以生为本”实质上就是要求以学生丰富多彩的独特性作为教育教学的出发点,为每一个学生量身定做教育教学方案,促进学生个性成长。开展師生对话,加强对话教学就是贯彻这一要求的必要途径和基本原则。因为师生对话的目的是在遵循儿童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保护儿童在进入社会时不被异化和割裂,这也是践行“以生为本”新课改的核心所在。
2.使师生双方拥有平等的话语权
新课改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这一主张的实现,仰赖教师对师生关系的正确认知,提倡师生共享平等的话语权。在儿童的世界里,人是平等的,无关职业、年龄、性别、出身等等。作为儿童自然天性的对话,也在儿童的世界中自然而然地发生着,教师应保护孩子的天性,善待儿童的话语权,让每一位儿童都能充分并合理地使用话语权。
基于此,教师要时刻注意把学生放在平等对话的位置,有意识地“隐藏”自己、“凸显”学生,让学生大胆言说,勇于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直至酣畅淋漓,这样教师才能真正了解、把握学生真实的内心世界,也才能在教育教学中做到因材施教、公平高效。
3.对话主题开放、形式多样
作为儿童的自然天性,对话本身是不预设主题的,时间上也是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这些特点与学校教育的规定性看似不搭,实际上学校教育以有利的机会和融合的时空。作为教师,一定要对对话本质有清晰的认知,一定不能预设和圈圈,因为这些时候,往往是教师与学生在心灵深处相遇、相知之时,更是教师培养和激发学生想象力、创造性之机。
随着社会的发展,师生对话的形式越来越丰富。常见的是师生面对面对话,还出现了以短信、QQ、微信等为媒介的对话。但同时也要重视书信等传统方式,因为它同样受到孩子们的喜爱。
4.对话应观照每一位学生的充分表达
新课改“以生为本”的理念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因材施教,注重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发展每一位学生的个性”[6]。但在现实中,这一理念与教学效率产生了严重冲突,特别是由于大班额、超大班额的存在,生师比长久以来居高不下,导致师生对话难以精准实施。2017年12月份,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要求针对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精准施策,着力解决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择校热、大班额等突出问题。国务院提出“全国2018年底基本消除66人以上超大班额、2020年底基本消除56人以上大班额”的工作目标。具体要求在2018年超大班额控制在2%以内,到2020年,大班额控制在5%以内[7]。这一举措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部分教师因效率冲突而对对话产生的担忧和借口,为师生对话的日常化和对话学生的充分表达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为发展公平而有质量教育奠定了坚实基础。
总之,儿童的成长发展是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作为儿童发展主要外部力量的教育必须加强师生对话,探查学生内心的真实动态,利用儿童的自然天性达致儿童内在的主动成长。
参考文献:
[1](英)戴维·伯姆著,李·尼科译.论对话[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张光陆.教师话语霸权的表征与消解[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 (01):81-87.
[3]亚里士多德著.吴寿彭译,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
[4]陈鹤琴.陈鹤琴教育文集(上卷)[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3.
[5](日)佐藤学著,钟启泉译.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6]以生为本,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以生为本/9680850?fr=aladdin[EB/OL].2019-2-13.
[7]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基础教育有关热点难点工作进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http://www.gov.cn/xinwen/2018-12/13/content_5348498.htm#1[EB/OL].2018-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