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为民
数学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分析判断、归纳推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里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数学教学要采取多种方法激发学生探究欲望,让他们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更深层次问题”这一循环往复的过程中,最终达到提高数学素质的目的。下面,笔者就数学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方法提几点想法。
问题意识是指人在认识外部事物的活动中遇到某些不了解或不明白的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探究的思维活动。问题意识的产生有助于激活人的思维积极地参与解决问题的各项活动,通过积极地分析、判断、归纳、总结等认知活动,最终找到问题的答案。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培养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素养的核心内容。问题意识作为认识事物的最基本的思维活动,在解决问题能力方面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因此,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显得至关重要。
1.创设课堂问题情景,激发好奇心 问题情景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好奇心,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联系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创设出合理的问题情景,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可以这样进行。教师事先描述一个物体(正方体),一个方方正正的东西,有6个方方面,还有8顶点,12条棱,并且这个物体12条棱中的相对的4条棱相等,这是什么东西呢?你们能不能想办法把这个物体的外表面的面积算出来呢?计算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呢?然后让学生在小组中分析讨论,交流想法,并把小组形成的成果展示给大家。在这个开放的问题情景中使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了培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维。
2.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培养质疑的习惯 巴甫洛夫提出: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索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提供条件,让学生有更多的展示的空间,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大胆提问。在这里教师要给予充分的指导和帮助,使学生享受到发现和提出问题的快乐,增强自信心,长期以往,学生就会养成爱提问题的良好习惯。
例如: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一课时,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心里想出某一个数,然后说出这个数的6倍加上12的结果是多少,让老师去猜学生心里的数。结果老师一下子准确说出了这个数,几个回合下来,学生的好奇,心被调动起来,同时也产生了许多问题,诸如,为什么老师会猜出这个数呢?有啥方法等。接下来教师就让学生大胆地提问,大胆探究,说出探究过程中的疑惑,并把这些问题再次抛给学生继续研究。在以上的问题情境中,学生大胆质疑,大胆发言,逐步完成了学习任务,对“用字母表示数”的相关知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评价激励,让学生乐于提问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很多教师都会有这样的感受,低年级课堂气氛较之于高年级活跃,学生总是有提不完的问题,而高年级学生问题越来越少。究其原因,很多学生担心提出的问题不正确被批评,进而关闭了自己的心扉,不愿在课堂上发言或提出问题,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就会降低,问题意识就得不到培养和提高。要想改变这种现象,教师就要发挥评价激励的作用,当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时及时给予表扬,提出的问题不够正确和没有实际意义甚至“离题万里”时教师也不能急于否定,尝试从另一个角度鼓励学生,让学生获得成就感。教师要做到认真倾听,分析和发现问题中的不足和有价值的东西,及时给予指导和评价,找出发展的方向。在这种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中,学生会变得越来越爱提问题,提出的问题就会越来越有深度。
结语:数学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事关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事关学生终生学习力的形成,因此,作为教师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改变提问方式、创新评价激励机制,使学生逐步形成较强的问题意识,为今后数学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