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雅倩
信息化背景下,作为学生的重要工具之一,要从通用技术的优势出发,确保学生能够掌握好信息技术,在理解好通用技术原理的基础上实现有效探究。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是一门重要的课程,这一课程将劳动技术教育与信息技术有效结合起来,旨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面对当前通用技术教学低效的局面,教师应当积极运用信息化技术,以此拓宽学生的技术理论视野,帮助学生熟练地掌握相关的技术技能,从而达到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创造素养的目的。本文立足于信息化视角,就高中通用技术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应用进行探讨。
通用技术是一门具有较强理论性和实践性的学科,对学生的理解能力、认知水平、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等有较高的要求,这也是很多学生在学习通用技术过程中感到吃力的原因之一。在学习通用技术的时候,如果学生不进行课前预习,直接在上课的时候边预习边听教师讲解,很难做到立即消化和当堂吸收。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同时也为了提升学生的听课质量和创造素养,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而信息技术具有虚拟性特点,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是通用技术教师用来指导学生课前预习的最佳工具。例如,在讲解“结构与设计”相关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先对教材内容进行研究,然后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设计微视频,再将微视频上传到班级微信群内,要求学生在课前自主观看,做好预习功课,为接下来课堂上的高效学习打好基础。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给出一定的方向,让学生在课前自主查阅资料,比如利用互联网搜索一些日常生活中某些物品的结构以及相关知识,使学生对物品结构的意义有一个初步的理解,知道物品结构的意义是便捷的运用和审美的享受,同时让学生对通用技术的价值也有更深入的理解。在这个基础上,教师还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设置一些课前学习任务,比如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自行车为什么既能够受力又能够承重的问题,让学生通过互联网查找相关资料并整理出答案,以此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发散能力和思考能力,将信息技术的正面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在传统的通用技术教学中,教师通常采取“放羊式”教学模式或者“灌输式”教学模式,师生之间缺乏互动和交流。一般情况下,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讲述或者进行操作示范,而学生则在下面观看学习。这种方式下,学生处于被动的状态,加上师生之间“零交流”,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培养。而信息化背景下,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创设可视化教学情境,同时利用多媒体的慢放、暂停等功能对视频进行操作,和学生一起探讨,以此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再组织学生一起创造或共同交流,从而实现课堂教学水平的提升。例如,在讲解“流程与设计”这节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将钢笔的制作流程给学生展现出来,以此增强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对其中的制作原理和流程进行分析,并结合实际生活情况,讨论一下是否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这一套制作流程,还可以将流程制作与电视机、电脑的制作联系起来,以此深化学生对本节内容的理解,实现课堂教学水平的大幅度提升。
在高中教育体系中,通用技术的课时安排比较少,这也意味着通用技术教师在课堂上没有足够的时间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评价。学生如果没有得到教师的点评和指导,学习能力就难以得到有效提升。为了改善这一局面,通用技术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手段,通过信息技术弥补课时不足的缺陷。例如,在讲解“系统与设计”相关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展开教学评价工作。首先,教师可以通过教学APP 或者学校网站给学生布置习题,然后让学生在这些平台上作答。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设计习题的时候应当反复思考、仔细斟酌,确保学生学习的方方面面都能被考查到。在学生做完习题之后,教师再通过互联网对学生的答案进行回收,这样就可以及时看到学生学习情况,包括学习进度,基础强弱情况等。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再适当地调整和完善通用技术课程教学方式,不断改进通用技术教学方案,确保通用技术课程价值得到充分发挥。
综上所述,通用技术学科与信息技术学科有着相似的技术类别,这也意味着两者能够整合的内容也比较丰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用技术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首先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工作,其次在课堂上通过信息技术进行情境化教学,增强通用技术知识对学生的吸引力,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此外还要利用信息技术对教学评价体系进行完善,从而达到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