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教育体制的深化改革,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的弊端被逐渐暴露出来,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发现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难以满足教学的需求。生物是一门研究性非常强的学科,需要研究的内容包含方方面面,如生物的变化、生物圈、能量的流向、生态链等内容。因此,生物是一门需要理性思维的科目,需要学生对周围的事物进行自主的分析,并且将其运用到生活中。再加之新课标对于生物教学的要求提高了,使教师要在开展生物教学工作时,着重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在各个方面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使自身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为后期的学习与发展打好良好的基础。
理性是一种属于人们内心的一种心理过程与活动的表现形式,它来源于生活中的经历,主要为失败经历或者挫败经历等。人们在经历过挫败以及失败后,为了自我保护,在潜意识中采取了一种防止受到伤害的方式,这就是理性。因此,理性是一种人们为了避免失败与挫败的心理活动。并且,理性还是一种基于对外在周围事物进行分析与观察后形成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可以通过训练、培训等方式进行培养与提升。生物学科是一门非常需要观察力与研究能力的学科,在进行生物研究时,不仅需要对其中的生物进行研究,还需要对这些生物所生存的环境进行研究,而这些研究都需要运用到观察,并将观察的结果进行总结与分析。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加强对于学生理性的培养,能够在各个方面加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并且对提高学生思维水平有良好的作用。
首先,教师需要将生物看作是科学的一部分,在实践过程中逐渐对学生产生影响,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且主动的探索与学习,让学生在信息获取、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论证问题等方面,渐渐发现生物学科中所包含着的生物知识与规律。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正确的理性思维习惯,并且在实践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生物课堂的学习中,从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所以,教师应重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给予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并在此过程中深入思考、研究学习,从而逐渐培养出自身的理性思维。例如:当学习《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准备几株不同种类的植物,在观察之前对植物生长素的定义做出讲解:植物生长素是由具分裂和增大活性的细胞区产生的调控植物生长方向的激素。其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主要作用是使植物细胞壁松弛,从而使细胞增长,在许多植物中还能增加RNA和蛋白质的合成。调节植物生长,尤其能刺激茎内细胞纵向生长并抑制根内细胞横向生长的一类激素。它可影响茎的向光性和背地性生长。接着,再与学生在显微镜下一起观察植物,并且在其中观察是否有植物生长素。通过这样的实践,学生便能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提升其理性思维。
在高中这个压力较大的教学情境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在强调评价标准中学习。强调分数与知识点,而这些正是传统教学中的弊病,由于过于强调分数与知识点,使教师一上讲台便口若悬河地讲一节课,学生一堂课下来仅仅得到了一些知识点,失去了思考与理解的机会,最终容易导致学生对知识理解得不够深入。因此,教师应该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有更深的了解,还能为学生实现有效且高效的学习与复习。例如在进行《DNA复制》的学习时,教师先不要局限于教材,在课堂教学时,采用分组讨论的形式。教师则提出三种假设:全保留复制、半保留复制、弥散复制。每个小组再根据假设,画出三种复制方式,并且让学生从复印这个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分析DNA分子结构的稳定性,最终分析出最可能的复制方式便是全保留复制。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也有了思考讨论时间,而不仅仅是局限于知识点。
在生物教学中,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是非常高且不可控的,系统性的思维不仅具有复杂性与不确定性,而且还有多元性这一特点。培养学生良好的理性思维能力,并帮助学生理性地分析一些随机事件的现象。例如:当分析“缺水环境下光合作用下降的原因”时,便会有很多学生得出“水分减少”这一答案,由于水能够对光合原料产生影响,从而促进自身的原料数量变化,从而影响到光的反应以及温度等。这就反映了学生分清问题的主次因素,仅仅是片面的思考。其实是植物有环境适应的能力,在缺水时可对自身的水蒸发量进行控制,从而保证水分不会过多损耗。因此,教师在习题讲解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从原点出发,这样便能够培养学生的系统性思维了。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已经成为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一部分。因此,生物教师应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加强对于理性思维的培养。采用创新的生物课堂教学法,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从而促使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