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海荷
新课程标准对高中英语教育的方向和着重点做出了变革。除了强调对学科基础知识的夯实外,还加入了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要求。通俗而讲,是由原先强调书面成绩的应试教育,逐步向更加注重“人”以及个人能力提升的素质教育的转变。这里的个人能力一方面包括学生对于英语国度文化的理解,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生硬的语法知识,更需要理解其文化内涵;另一方面则要求学生具备相应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此,提升高中生英语人文素养的方法主要是通过教学过程中的“听、说、读、写”等多方面入手。
以往的英语教学,注重于书面知识例如单词、句式、语法等记忆类知识的学习背诵,学生培养语感的手段比较单一(通过教师朗读课文或自己阅读英语材料获得)这无疑限制了学生人文素养能力的提高[1]。在新课程标准实施后,教师更加注重学生英文朗读能力的加强,即鼓励学生说英语,让其大胆说,经常说,充分发挥英语作为语言的交流功能和语言特性。学生在朗读英语的过程中把握单词发音和句式结构,自然可以提升语感。有些课堂开展了“英语我风采”的课前活动,让学生通过英语来做演讲。内容可以是自我介绍,或是自己喜欢的一项活动或者一部电影。在这类活动中,学生代替教师成为教学的主体,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在准备演讲材料的过程实际上是锻炼了学生运用英文写作的综合能力,在进行演讲活动的时候则锻炼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整个过程会对学生的语感起到极大的提高。
除了课前演讲之外,还可以通过同学互动或者话剧表演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笔者在教授“how are you”这一单元的英语知识时,在向学生做单词和语法的讲解之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编排对话或独幕小短剧,学生互向对方询问:“How are you?”并作出带有各自特色的回答。这种互动式语感提高的优点在于学生可以学习问与答双方的知识,并且在模拟的环境下学会用英语语言思维模式进行思考并作出回答。
听与说是一个互为联系的有机整体[2]。听力能力的提高可以促进口语表达能力的增强,同时听力也是学生将所学英语知识在实际中应用的第一个环节。至于如何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许多教师的做法大同小异,即通过广播播放课程教材录音的方式让学生熟悉单词发音和语句。这种听力训练方式可以作为高中英语听力训练的主要环节,但在此之外,更为灵活多变的听力训练则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例如在进行“After school”这一模块的教学时,笔者选取知名美剧《老友记》第三季第十一集中主角们关于课余活动可参与的各种训练的讨论为听力材料,以视频的方式向学生进行播放。这样,学生在学习模块知识的同时学习了地道的美国发音、英式口语表达。同时,由于是视频学习的模式,学生是在十分愉悦和放松的环境下进行学习,获得的知识将更加深刻和牢固。
往往听力技能的训练与口语技能的训练应当是结合起来的,具体方式是通过跟读训练实现。学生在听取教学录音的同时对照课本内容进行跟读,要注重在语调、发音、情绪和节奏上整体把握课本材料。为了着重强化跟读效果,教师可以采取关键词选取的方式让学生着重跟读,例如以“what、when、where”这一类词为主的询问关键词,或是“swim、sing”等动词为主的动作关键词为抓取物。这样还可以锻炼学生搜集并提取信息的能力,对学生解题技巧和阅读能力的提高也有训练作用。
英语知识,即英语单词和英语语法,是英语学习的基础。学生的英语人文素养若想提高,是没有办法绕过单词的积累和语法训练的。在以往的教育中,我们常采用的英语知识记忆方式比较僵硬和死板。教师为了确保学生的单词记忆能力,常常规定“一个单词写十遍,抄写一整个单元单词”这样比较繁重的课后任务。这一类型的课后作业对学生而言是十分繁重的负担,但效果却不尽人意:因为人的记忆是长期积累的。因此,实现长期记忆的唯一方法就是常态化的多次重复,即每天都进行一定的低强度单词记忆训练,但要持之以恒,日日坚持[3]。只有通过一复一日的重复,学生才能真正把短时记忆变为长效记忆。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课后任务布置的时候要更加科学化,以效果和目的为驱动,而不是循规守矩或以任务繁重程度为衡量课业合格的目标。笔者在进行课后作业布置时会严格把学生完成时间控制在40 分钟之内,这样学生就会有动力进行周期更长的学习。
与人文素养一起被提出的是素质教育和科学教育,在新形势下,我们英语教师要做到与时俱进,擅于学习并敢于运用新式的、科学的教学模式,对传统教学观念大胆创新。毕竟“源活则水清”,只有合适的、科学的教学模式才能保证教学效果,提高高中生的英语人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