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希强
小学生心理特点是好胜心、好奇心特别强,天真活泼可爱。如果教师方法多样,上课生动、有趣,学生学习情绪就会高涨,心情就会更加愉快,教学效果就会显著提高。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就应力求教法灵活多样,生动而富有趣味,让课堂变得严而不死、活而不乱,让学生在课堂上充满笑声和汗水。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笔者在教学中的实践,笔者认为以下几种方法较适合小学体育教育。
首先,在建立终身体育指导的体育课堂时,教师需要明确自身的教学模式以及体育教学模式之间的区别。所谓教学模式就是指教师在开展教学过程中运用教学手段所营造出的教学氛围,一般来说,教师所创造的教学模式应该具备以下几种特点。1.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2.能够明确整体的教学计划,梳理学生的学习思维,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3.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以及理解能力。而体育教学模式是指教师需要遵守一定的体育教学理论,并以此为依据所营造的教学手段。
其次,在建立终身体育指导的体育课堂时,教师需要明确自身的指导思想。(1)教师需要将终身体育思想作为整体的主要教学指导思想,将学生视为教学的主体,重点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以及终身体育意识。同时,教师需要加大对学生基本需求以及个性发展的重视程度,重点关注学生的发展状况,促进学生体育教学核心素养的形成。比如,当教师在开展篮球练习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篮球技巧,传授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同时,教师需要为学生灌输一定的篮球精神,如“团队协作”“不放弃”精神等,帮助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2)教师需要将“健康第一”的理念视为自身的主要教学理念。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明确“健康第一”的意思并不是“健康唯一”。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碰撞是难免存在的,教师不能为了过分保护学生的健康而不引导其开展实践活动。正确的做法是,教师需要在开展活动之前引导学生加大对热身活动的重视程度,并引导学生了解体育活动的准备工作。比如,当教师在开展足球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应该引导学生做好准备工作,如系好鞋带、带好护具。在活动结束后,带领学生进行一些养生的活动,促进学生健康意识的形成。
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为保障学生的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保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及时参与到相关知识的学习中,提高学生在课堂中对相关知识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效率。建立课堂学习小组,在教学过程中,将相关的体育知识以小组的方式进行探索,保障学生在课堂中能够有效提高相关知识的掌握能力,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相关知识的学习效率,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相关知识的掌握能力。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提高课堂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课堂中更积极地参与到相关知识的学习中。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学生课堂学习氛围的构建,保障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相关知识的学习中,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能力。
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为保障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学习效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终身体育学习意识的培养,保障学生能够将体育知识作为自身终身学习的强健身体的方式,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学习能力。学生终身体育学习意识的树立促进学生在课堂中对体育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在课堂中对相关知识的学习能力。
每一种体育动作都有其独特的要领,体育课所涉及的各种动作有各自的要领,需要小学生熟练掌握。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动作示范这个环节进行突破,要确保讲解的内容生动形象,动作是否规范,以此有效吸引学生。示范动作要优美轻捷准确,从而真正发挥出指导作用。示范动作时还要进行语言讲解,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便于课后对动作进行回想和反思,还可以将体育课所涉及的动作与生活联系起来,看哪些动作与生活中小动物的动作相类似,让学生对体育课产生亲近感。比如,以田径内容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企鹅走路缓慢的原因,而且还左摇右摆;鸵鸟为什么动作很快;人在跑步的过程中为什么脚需要往后蹬。教师还可以利用更为直观的多媒体教学进行动作讲解,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播放动物跑动时的样子,让小学生将动物与田径动作进行对比,让田径动作更加形象化、直观化地呈现给学生。
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生涯的基础阶段。因此,对于他们的全面发展来说,体育教学的作用同样不能忽视。体育课作为小学教育中的重要内容,我们必须给予高度重视。注重体育教育方式的创新,可以实现教学内容的顺利落实,更好地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确保体育教学质量。可见,创新小学体育教育方式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