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书臣
戊戌年处暑时节,我应邀参加“从延安到北安”全国作家采风活动,从黄河岸边美丽的泉城,一路向北,飞跃三千多里的祖国山海江河,前往此次活动的目的地——黑龙江省北安市。
北安,取北方平安之意,地处小兴安岭南麓,北依与俄罗斯交界的黑河市,南与省会哈尔滨市相望,是中国内地通往黑河市和俄罗斯及东欧国家旅贸大通道的必经中转站。我们一行,来到大沾河国家森林公园,但见红松挺拔,高耸入云,直刺蓝天,引人仰望。白桦片片,生白亮丽,耀人眼目,如诗如画,然而,目之所及,大沾河河水却是黑黑的,令人生疑。
带着疑问,我与大沾河河水来了一次亲密接触,双手掬起一捧大沾河水,仔细观瞧,河水澄明透亮,喝上一口,清洌甘甜。原来,河水发黑,是黑土经年累月沉积在河底,映衬着清亮的河水发黑,使我这来自黄河岸边的男人对藏金赠银的山河林海有了全新的认识。
北安市域内拥有耕地、林地、草原一千一百多万亩,已由昔日的北大荒变成了良田无际、稻麦飘香的米粮仓。处暑这天,我们移步拥有83万亩耕地的通北农场,丘陵、草原、耕地、湿地相间。近观,大豆墨绿油光发亮,水稻金黄中泛着绿意,玉米叶青绿穗土黄,昂首挺立向太阳,大豆、玉米、水稻争奇斗艳,各展其色,恰是一幅赏心悦目的秋艳图。远眺,深秋的北大荒,黄绿相间,一望无际,即将成熟的庄稼与天边的彩云相连。仰望四顾,秋高气爽,纤尘不染,天空瓦蓝,白云悠悠。天苍苍,野茫茫,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恍若仙境。广阔壮美的北安秋景,令人神清气爽,心胸大开!
我于上世纪50年代末期出生,是听着看着现代京剧《红灯记》长大的,熟悉《红灯记》的故事、人物、情节、唱段,但不知道《红灯记》的原型在哪里。到了北安,才知道故事发生在北安,李玉和的原型就是一位北满抗联交通员。一部文艺作品与一座饱经沧桑的塞北边城,记录的不仅仅是东北抗日联军的不朽功绩,还有勇敢坚毅、顽强不屈的民族精神,这也是《红灯记》传唱至今的原因。
我知道东北抗日联军1931年就打响了抗日第一枪,知道南满有抗日名将杨靖宇、北满有抗日名将赵尚志,但我不知道赵尚志曾经在北安战斗过。1936年秋,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军长赵尚志,率部从松花江下游地区一路西征来到北安地区,建立了南北河后方基地和白皮营子密营,灵活打击敌人。1937年3月7日,他指挥了东北抗联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伏击日寇的冰趟子战役,消灭日伪军三百多人,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极大地鼓舞了东北抗日军民的士气。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是毛泽东同志在1927年“八七会议”上提出的著名论断,共产党同人民一道用手中的枪赶走了日本侵略者,打倒了国民党反动派,打败了美帝国主义,建设、保卫了新中国。我不知道原来中国的枪城在北安。1950年初,新中国在北安建立了第一个枪厂,率先开启了制式化武器生产的先河,成为名副其实的“共和国枪械的摇篮”,冲锋枪和手枪制造全国产量最大、质量最好,累计生产各种枪械九百多万支,可装备800个步兵师,使北安成为著名的“北国枪城”。
来北安之前,我不知道中国有个北安,更不知道北安和延安有什么关系。北安三日,让我时刻沉浸在“从延安到北安”的氛围中。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党中央高瞻远瞩,做出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重大战略部署,派遣由195名干部组成的延安干部团奔赴北安建立革命政权。延安干部团艰难跋涉八千多里,用时72天,于1945年11月15日胜利到达乌裕尔河畔的北安。以延安干部团195人为骨干,创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完整的省级人民民主政权——黑龙江省委、省人民政府,管辖26个县、16万平方公里,三百多万人口。中共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在北安期间,召开了黑龙江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胜利完成了建党、建政、土改、剿匪、支前等工作,把北安建成了北满重要军政中心和战略后方,为东北和全国解放做出了突出贡献。
陈云、李富春、彭真、蔡畅、何长工、黄克诚、伍修权、洪学智等一大批党的高级干部先后在北安工作过。随着东北军政大学的迁入和各个老根据地干部的相继到来,到达北安的延安干部达到数百人。他们以延安精神在北安示范引领,言傳身教,使伟大的延安精神在北安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从那时起,大批有志之士从四面八方来到北安寻求革命的真理,又从北安走向全国各地。
在北安,我结识了北安市雷锋车队的发起人李丹,她为我讲起了雷锋车队与红色基因的传承。北安市雷锋车队,以“弘扬红色基因”为服务理念,开展了“家乡红色品牌游雷锋车队走前头”“红色故事进校园”“讲好家乡红色故事”等志愿服务活动,让更多的北安人了解北安的红色文化,志愿传承和弘扬延安精神。为了解挖掘“从延安到北安”这段革命历史,今年6月中旬,雷锋车队队长姜涛和发起人李丹走进延安宝塔山、杨家岭、梁家河、延安“八一”敬老院,探寻延安精神。回到北安后,他们为203位老红军、老八路及当地百姓讲述当年195名延安干部团到北安建立的第一个红色政权的感人事迹,讲述“延安精神”,讲述72年后北安日新月异的变化。
延安精神在北安大地代代相传,已经成为北安人民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