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药合用治疗急性期梅尼埃病痰湿型疗效观察

2019-04-06 06:26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9年8期
关键词:梅尼埃泽泻内耳

李 川

(河南省开封市祥符区中医院康复科,河南 开封 475100)

梅尼埃病为内耳疾病,临床表现为耳鸣、耳闷胀感、旋转性眩晕等,且具有反复发作性。临床治疗以镇静止呕、缓解眩晕为主,暂无根治性药物。本研究以中西药合用治疗急性期梅尼埃病痰湿型疗效较好,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86例,均为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开封市祥符区中医院康复科收治的急性期梅尼埃病痰湿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3例。观察组男22例,女21例;年龄27~54岁,平均(40.32±5.84)岁;病程1~8 天,平均(4.26±0.64)天。对照组男23例,女20例;年龄28~53岁,平均(40.14±5.65)岁;病程1~7 天,平均(4.05±0.52)天。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均为单侧发病,符合《梅尼埃病的诊断依据和疗效评估》中梅尼埃病诊断标准[1],中医分型为痰湿型。

排除标准:其他疾病引起的眩晕,肝肾功能障碍,精神异常,妊娠及哺乳期,对所用药物过敏。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予以甲磺酸倍他司汀片[卫材(中国)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0130]口服,1次12 mg,日3次。银杏达莫注射液(通化谷红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2026139)20mL溶于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滴,日1次。

观察组加用泽泻汤加味。泽泻50g,茯苓15g,白术20g,天麻10g,生姜10g,陈皮10g,钩藤12g,党参12g,法半夏10g,黄芩10g,菊花10g,大枣10g,柴胡10g,甘草3g。水煎,取汁400~500mL,早晚分服。两组均治疗7天。

3 观察指标

采用耳鸣致残评定量表(THI)评分、眩晕评定量表(DHI)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耳鸣、眩晕情况[3],评分越高表示耳鸣、眩晕症状越严重。

用SPSS22.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评价疗效[2]。治愈:眩晕、耳鸣等症状消失,眩晕检查、纯音测听等结果正常。好转:临床症状明显减轻,听力有所恢复。未愈: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或加重。

5 治疗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两组治疗前后THI、DHI评分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THI、DHI评分比较 (分,±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THI、DHI评分比较 (分,±s)

组别 例 THI评分 DHI评分治疗前 治疗7 d后 治疗前 治疗7 d后观察组 43 58.46±8.17 27.38±4.26 55.62±12.59 26.95±5.13对照组 43 59.13±8.33 43.65±4.91 56.48±12.17 42.08±7.84 t 0.377 16.413 0.322 10.589 P 0.706 <0.001 0.748 <0.001

6 讨 论

急性期梅尼埃病病因未明确,可能与过敏、感染、耳硬化症、耳石症、遗传因素、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因素有关。内耳微循环障碍可致内淋巴囊代谢异常,引发膜迷路积水,是急性期梅尼埃病主要病理学变化。甲磺酸倍他司汀片能改善内耳循环障碍,增加耳蜗血流量,调节前庭,扩张内耳小动脉,进而缓解眩晕症状。

急性期梅尼埃病属中医“眩晕”范畴。以痰、风、火为标,脾肾虚弱为本,病因为痰饮内停、阻遏清阳。故治宜豁痰健脾、利水渗湿。泽泻汤是治痰饮眩晕之名方,出自《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泽泻汤方中泽泻可利水渗湿,茯苓可健脾安神、利水渗湿,白术可燥湿利水、健脾益气,天麻可胜湿止痛、祛风解表,生姜可止呕开痰,陈皮可燥湿化痰、理气健脾。诸药合用,共奏健脾益气、利水渗湿之功效。研究发现,泽泻能利尿,降血脂,增强免疫功能,保护肝脏[4]。此外,豁痰健脾法中钩藤平肝熄风,党参健脾益肺、补中益气,法半夏降逆止呕、燥湿化痰,黄芩清热燥湿,菊花疏风散热,大枣养血安神、补中益气,柴胡疏肝升阳,甘草调和药性。诸药合用,共奏豁痰健脾、清热燥湿之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党参能改善微循环,增强免疫力,扩张血管[5]。

综上所述,泽泻汤联合豁痰健脾法辅治急性期梅尼埃病痰湿型疗效较好。

猜你喜欢
梅尼埃泽泻内耳
泽泻到底“毒”不“毒”
UPLC-MS联用同时测定建泽泻中8种三萜类化学成分
恐龙内耳的秘密
长江流域春季设施栽培东方泽泻和川泽泻花薹的产量与品质
急性低频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和梅尼埃病眼源性前庭诱发肌源电位的差异性研究
梅尼埃病的发病机制及病因研究进展
基于Otsu法的内耳MRI图像三维快速分割的研究
梅尼埃病的研究进展
LDV在耳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泽泻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