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方伦理道德看哈姆雷特

2019-04-04 00:55房晗
科学与财富 2019年4期
关键词:哈姆雷特戏剧

房晗

摘 要:在中国的传统伦理道德中“仁义礼智信”的提法至今看来仍然适用,西方伦理道德中的“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更是对人类历史进程影响深远。《哈姆雷特》作为史诗般的戏剧作品,不难看出伦理道德对于戏中人物种种行为的影响。

关键词:《哈姆雷特》;西方伦理道德;戏剧

所谓伦理道德在中文与西文中均可作两个层面上的解释,即:内在的价值理想或者外在的行为规范。人们常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圓”。在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人,既有自我的要求,又受社会的政治、法律、伦理的支配和约束。为了使人真正成为人,社会成为真正的理性社会,就必须有道德的自觉规范。作为社会调控体系的重要手段,伦理道德与法律规定共同构成人们的行为规范内容。在中国的传统伦理道德中“仁义礼智信”的提法至今看来仍然适用,西方伦理道德中的“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更是对人类历史进程影响深远。《哈姆雷特》作为史诗般的戏剧作品,不难看出伦理道德对于戏中人物种种行为的影响。

西方伦理道德主要经历了主张“完人”、“至善”的古希腊时代;主张“禁欲主义”的中世纪;以及主张“主体道德”与“客观法则”相统一的近现代三个时期。《哈姆雷特》完成于16世纪末17世纪初,英国正处在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过渡时期,各种矛盾冲突加剧,剧中主要是哈姆雷特与克劳狄斯、王后的冲突,辅之以雷欧提斯与哈姆雷特、福丁布拉斯与哈姆雷特父亲的冲突。相比于雷欧提斯、福丁布拉斯果断的复仇方式,哈姆雷特显得懦弱和犹豫不决,这种行为方式的形成正在伦理道德下形成的行为习惯。哈姆雷特作为丹麦王的独子,从小万集千宠爱于一身,并且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传统伦理道德根植于心。虽然哈姆雷特对于叔父克劳狄斯杀兄篡夺皇位并且抢占兄嫂为妻这种不符合伦理道德的行为痛恨无比,当即决定给父亲报仇,但是当情况转变为自己要杀叔弑母时,伦理道德又让他犹豫不决,直到矛盾冲突达到极点,伦理道德彻底被叔父的阴谋打破,给了哈姆雷特足够的理由去杀死仇人,他才在道德的基础上完成报仇的志向,才以完美道德的悲剧形象收场,可以说这是注定悲剧的形象。

在分析哈姆雷特这个悲剧形象是往往从性格分析,但是我认为是错综复杂的伦理道德关系造成的他的悲剧。克劳狄斯与乔特鲁德违背道德伦理联合杀死哈姆雷特的父亲,注定悲剧收场。但是在哈姆雷特得知真相想要报仇时克劳狄斯对哈姆雷特说“我请你抛弃这种无益的悲伤,把我当做你的父亲;因为我要让全世界知道,你是王位的直接的继承者,我要给你的尊荣和恩宠,不亚于一个最慈爱的父亲之于他的儿子。”这在哈姆雷特潜意识中建立了一种新的伦理关系即克劳狄斯继承王位并迎娶自己的母亲,如果杀死他自己变成了杀父弑君之辈,因此内心你在道德的考量中备受煎熬,时常发出“To be,or not to be”的经典台词。另外王后早与克劳狄斯有染,并协助其杀死自己的丈夫,这种违背伦理道德的事情使她即使在嫁给克劳狄斯后依然存在负罪感,因此替哈姆雷特喝下毒酒。哈姆雷特看到母亲也死于克劳狄斯的阴谋之下,王后作为他与克劳狄斯的纽带的这层伦理关系消除以后,他毫无犹豫的杀死克劳狄斯完成了报仇的夙愿,也守住了道德底线,莎士比亚最后安排哈姆雷特的悲剧结局,福丁布拉斯这样一位让哈姆雷特尊敬的明君占领丹麦,使故事发展更加符合伦理道德的要求。

在如今这个讲究效率、价值、金钱的社会,伦理道德似乎被人们忘却或者可以说看得不那么重要,“老人摔倒该不该扶”、“在自行车上笑还是在宝马车上哭”、“没钱没人能不能办成事”等等社会问题正在挑战着我们的社会道德底线。古有“孔融让梨”,现如今兄弟之间因为财产纠纷对簿公堂;古有季布“一诺千金”,现如今“毒奶粉事件”将人们对食品安全的信任降入谷底;古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现如今养儿防老已经被作为笑谈。在当代社会伦理道德走向滑坡之时,国家不得不强调“家风”,不得不重提传统文化、不得不振兴“孔子学院”。普鲁塔克曾经说过“道德是永存的,而财富每天在更换主人”,我们在重温莎士比亚经典戏剧时是不是应该重新思考社会伦理道德?

猜你喜欢
哈姆雷特戏剧
有限的空间创造无限的可能——评上戏西藏班《哈姆雷特》
有趣的戏剧课
表演哈姆雷特的经历
对表演《哈姆雷特》的不同看法
哈姆雷特延宕问题再思考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基于戏剧表演中的“隔离”与“开放”研究
《哈姆雷特》的《圣经》叙事原型考证
论《哈姆雷特》中良心的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