殚竭心力终为子可怜天下父母心

2019-04-04 01:06马越
记者观察 2019年1期
关键词:成家张老师儿女

马越

又是一年春节至,正是一年的幸福与否的总结季。

无论金钱、地位和“五子登科”,在点数收获与愧疚过程中,有一本“难念的经”却在无数儿女未婚的家庭里萦萦缠绕。这种缠绕,是天下父母视金钱地位于粪土的淡然,又有什么能比得上“儿女成婚”的满满的慰藉?春节,承载着中华文化千年的农耕文明,而结婚,就是这农耕文明永久的传统。无论家庭贫富、文化水平高低,花好月圆都是一个家庭亘古不变的主题,而“滞留”在家中的未婚適龄青年就成了父母眼中破坏家庭和谐、打破春节“团圆”的“罪魁”。儿女不甚理解,不知沟通,父母的一番苦心在他们眼中变成了的“不择手段”的逼婚,可是父母真的只是为了让孩子结婚而“逼”吗?

张老师最近有点烦。年末的一场结婚仪式让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心焦—那是他朋友儿子的婚礼,他坐在宾客席上,看着他的老友——一位被同行称谓“铁嘴”的律师——站在台上哽咽着致辞,然而这个靠口才打遍对手的人甚至连语句都组织不起来。别的朋友都在取笑他这像是嫁女儿,但张老师能体会这种心情,那种仿佛从茫茫无边的云端落地的安心和对自己对家人不负为人父母的交待甚至是过去二十多年抚养孩子的酸甜苦辣都在这一瞬间一泻千里。张老师理解并感动,但又一年过去了,自己孩子婚事的遥遥无期又让他陷入了无尽的焦灼。身边的朋友许多已经成为爷爷奶奶,自己的孩子却连一个可以陪伴的人都没有。他并不是不开明的父母,也知道婚姻不能强求,但年末老伴生的一场病让他感到慌张,一些曾经有意或无意忽略的问题让他一段时间内都不能安稳地睡觉——假如他们两口子走了,孩子有什么事谁能照应他呢?这在孩子们看来似乎并不是什么问题——我可以自己养老、我可以自己看病,但事实上,这些孩子尚未了解,他们可能面临的长达数十年的“孤独”到底意味着什么。这也是像张老师一样的长辈对儿女的婚姻产生焦虑的根源。

说到底,这都是逐渐年老的父母对下一代的责任与托付,更是承载着儿女幸福与否的心结。

所以,每逢佳节,对适龄儿女还未成家的忧心,特别是春节,按中国传统的实际计算年龄期,这种“过了年又长

一岁啦”的年龄增长的敏感期,父母相应的“催婚”也就接踵而至,甚至“变本加厉”,“可千万要带对象回来,让爸爸妈妈把把关啊”——父母都是这样吩咐儿女。

“同事和朋友几个不错的孩子,回来都见见,一年就是忙,再忙也不能不考虑人生大事的”“都过了法定年龄了,今年必须找个对象回来!”——有些父母更是通牒令下,在儿女听起来仿佛只传达了一种含义,

“结婚吧,爱情是可培养的”。

不可否认,适龄青年都有他们的爱情与选择终身伴侣的各种标准。在这个抑压于所谓“门当户对”的传统世俗的承继和充斥偶像剧高富帅和白富美狗血剧情的时代,一方面工作和生活的压力使得他们没有时间抱着目的去结交,另一方面,又想通过婚姻的牵线达到另一种升华。现代化的办公、通讯和工作身心的疲惫,多方阻碍了他们的业余生活交际,单一的“两点一线”造成了知音仿佛在梦中的窘迫,特别是对性格相对内向和男女,更是羞涩有加而启齿无吟。

父母看着能不急么?

相信每个明理的父母,不管是建立在什么样的婚姻观至高点,即使是笨拙地“催婚”,虽不善对子女的婉转和引导,但例如“谁家孩子成家了”“谁家孩子找朋友了”的关切和暗示对每个儿女都有过。特别对大龄青年的父母来说,更是对子女后半生幸福与否的责任和义务。“孩子不成家,我们却老了,有个感冒发烧的小毛病,都没人来照顾。”大部分父母都会把自己的养老考虑在其次,而把子女未来的生活放在首位的绑定。他们的目标不是其他,只是如贾平凹在女儿婚礼上说的话:“心系一处”。他们相信的,是平凡生活中的良缘,是在往后的生活中创造、培养、磨合、建设、维护、完善自己的婚姻,而非那种高大上的爱情或“最远的你是我最近的爱”之类的甜言蛊惑。于是乎,他们就成了儿女“祥林嫂”,托亲朋、托同事、托同学,见面事项通讯中,就直奔主题“有合适的多多留心啊”。

父母觉得儿女没成家,就是对儿女没有尽到人生的最大责任和最大的爱。

他们渐老,但他们最在意的依然是儿女的幸福_女口果我们不能照顾你了,谁来给你做饭洗衣,谁来和你作伴解闷?

只有成家立业,儿女才能扶持一生,走下去哪怕平凡的人生。

事实上,每个父母都有这样的感受,其实夫妻两人只要能一生相伴,互助互持,便是一种圆满。每个父母在儿女成长的过程中,倾注了他们无尽的爱与呵护。而在渐渐年老的状态下,秉承中国春节“花好月圆”的传统观念,在现代发展与传统理念的纠结中,父母“催婚”就成了春节期间最具有中国特色的普遍社会现象。

说到底,父母的“催婚”,是一种对儿女爱的延续,是对儿女美好期盼的惯性使然,更是承满了对儿女人生的责任重负和那沉甸甸的无尽的爱的行为。

猜你喜欢
成家张老师儿女
匆匆太匆匆
洞中防新冠
民工叹
六月农事
六十岁最美好的年纪刚刚开始
家有儿女欢乐多
儿女不孝老人苦(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