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芙颖,顾鑫炳,彭 毅,袁 田
(1.浙江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2.浙江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风险认知是为描述人们对风险的态度和对风险直觉的判断而提出的一个概念。国外学者Slovic认为,当人们在预测各种有危险的事物时,首先依靠直觉来进行风险的判断,即为风险认知。风险认知是个体根据自身的直觉对其所处外界环境中,各种可能出现的客观风险的认知以及感受,并对风险进行预测和判断的行为,且个体风险认知受主观判断和感受以及所获得的经验所影响[1-3]。灾害风险认知的研究旨在于探索灾害风险认知将会如何影响到人们对防灾减灾所持有的态度、采取的行为以及决策,从而能使那些处于风险的人们避免或接受灾害风险[4]。对比国内外相关研究发现,国外关于风险认知研究的范围较国内更为广泛,涉及到健康、安全、环境、生态以及科技等问题[3-8],而国内的风险认知研究,特别是有关灾害风险认知方面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9-13]。近年来,我国地震、台风、洪涝等灾害频发,给经济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灾害防范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但我国民众对灾害的风险认知依旧不足,以往的研究也缺乏对灾害风险认知的系统性分析。因此,本文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与知识图谱,分析了中国灾害风险认知领域的研究现状,客观地揭示该领域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为灾害风险认知领域的深入研究提供借鉴。
知识图谱主要通过挖掘文本、分析核心信息、科学量化和绘制图形,可视化地展示某一领域的知识结构,具有知识导航的作用,属于科学计量的范畴[14]。陈超美博士开发了可视化文献分析软件CiteSpace,并于2006年将其引入国内,之后许多学科开始广泛使用知识图谱分析学科的研究热点。如韩增林等[14]利用CiteSpace可视化文献分析工具对海洋经济研究的3 441篇相关文献进行了知识结构图谱分析,考察了学科研究热点、核心作者群和研究机构的分布;赵蓉英等[15]对ISI Web of Knowledge数据库中收录的以网络计量学为主题的相关文献进行时空分布分析,并利用信息可视化软件CiteSpace绘制出网络计量学领域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品以及核心刊物的知识图谱,从而明确国际网络计量学研究的热点领域与发展趋势,并绘制国际视野下的网络计量学研究热点与研究前沿的知识图谱;宗乾进等[16]对CSSCI中2009年有关情报学的文献进行分析,采用可视化知识图谱的方式,整理了2009年中国国内情报学的主要研究热点以及知识来源,并绘制成谱系;于伟等[17]则对2005年以来国际生态旅游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科学的计量分析后,绘制出国际生态旅游研究的知识图谱,对国际生态旅游研究的高频词汇、源刊、引文和作者进行对应的频率分析,以及对关键词进行共现和聚类分析,进而探讨了国际生态旅游研究的前沿方向和热点话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国内生态旅游研究进行比较分析,以便为生态旅游的实践提供借鉴;张苗等[18]对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2002—2015年收录的以土地利用与碳排放为主题的相关文献进行共被引网络、关键词共现网络和突现词分析,从而明确了国外土地利用与碳排放知识图谱进展。然而目前还未见针对灾害风险认知的知识图谱分析。
本文针对灾害风险认知研究,采用可视化文献分析软件CiteSpace,分析、挖掘和可视化科研文献数据,从而揭示科学分析中蕴含的潜在知识[19]。本文的数据处理采用的是CNKI数据分析板块。
本文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对中文核心期刊、CSSCI、SCI、EI来源期刊,以“主题”和“关键词”检索“灾害”和“风险认知”,获取2002—2018年收录于中国知网数据库中的相关研究文献,采用精确匹配检索,共有900条检索记录。进一步整理检索结果,删除重复、征稿、书评、无明确作者等记录,以及其他与灾害风险认知不相关的记录,最终得到656篇文献用于分析。
2002—2018年我国灾害风险认知研究文献的发文数量统计结果,见图1。
图1 2002—2018年我国灾害风险认知研究文献的 发文数量Fig.1 Number of published papers on disaster risk perception in China during 2002—2018
由图1可见,2002—2018年我国灾害风险认知研究文献的发文数量总体上呈上升趋势,文献发文量大致可分为2002—2008年的迅速增长期、2009—2013年的下降期和2014—2018的平稳增长期(由于时间限制,2018年只包含上半年的数据)3个时间段。其中,2008年的发文量暴涨,达到了发文数量的最高峰。这是因为2008年我国发生了许多自然灾害,例如1月至2月南方地区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5月12日的汶川特大地震,8月的南方暴雨洪灾等,这些频发的自然灾害促使学者们对地震等灾害相关领域进行了广泛研究,从而掀起了一阵研究热潮。
本文在CiteSpace中围绕“灾害”和“风险认知”进行了关键词分析。首先设置时间跨度为2002—2018年,相邻每个时间的分区长度为1年;其次聚类词来源选择标题、摘要、作者关键词和增补关键词;最后按节点类型选关键词,提取每个时区被引频次最高的50个关键词[14],绘制关键词图谱,见图2。
图2 2002—2018年我国灾害风险认知研究文献的 关键词图谱Fig.2 Keyword atlas of disaster risk perception research in China during 2002—2018
由图2可见,关键词图谱中,共有58个节点、88条连接,网络密度为0.053 2,而关键词的出现次数越多,频率越高,在图谱中显示的节点就越大,在2002—2018年节点最大的关键词是“灾害”,紧接着是“风险认知”、“风险”、“泥石流”、“应急管理”、“滑坡”等。通过关键词排序得到被引频次最高的前21个关键词,见表1。
表1 2002—2018年我国灾害风险认知研究文献高被引频次的关键词
*注:“gi”表示CiteSpace软件关键词提取异常,实际为“GIS”,即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
由表2可知,“灾害”、“风险认知”、“风险”、“泥石流”、“应急管理”、“滑坡”是被引频次最高的关键词。可见自然灾害是我国学者研究较多的领域,尤其是泥石流、滑坡、地震(尤其是汶川地震)、干旱、气候变化、洪水、台风,而对于这些自然灾害的研究,学者关注较多的是自然灾害的风险认知、影响因素、风险评估、减灾等方面。通过研读重要节点的相关文献发现,我国灾害经济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是自然灾害对经济增长的影响[20]。以泥石流灾害为例,由于我国山区的地质和地貌条件比较复杂,在山区道路沿线上易形成分布广泛、活动频繁的泥石流滑坡[21],尤其是我国三大自然阶梯的第一和第二过渡带中海拔较低的地区[22],其中泥石流的成灾率较高,易带来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制约灾患地区的经济发展[23]。即使是低频率泥石流灾害,也可能发生在生态环境良好的地区,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24]。截至目前,我国对泥石流的防治措施主要针对预防方面,而治理方面相对欠缺[25]。自然灾害不仅对经济社会造成危害,更会破坏环境,危及民众安全。如泥流作为泥石流的一种特殊类型,往往是水土流失极严重的一种表现形式[26]。泥石流活动时,会破坏景观资源,危害生态环境,危及游人安全。即便风景区泥石流暴发频率低,但发生时也多含有漂木,会破坏植被[27]。滑坡灾害同样严重危害着人类社会,其根源主要是自然滑坡,其次是人为因素[28]。滑坡的防治已经成为防灾减灾的热点问题之一[29]。对我国而言,台风灾害是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30],以台风灾害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影响因素及机制,发现自然灾害强化了农村社会关系的利益化趋势,且主要通过资源分配和公平感的变化发生作用,从而影响社会关系运作机制[31]。
通过对2002—2018年我国灾害风险认知研究文献的发文作者及其发文数量进行分析,可以得到相关图谱和列表,见图3和表2。作者发文数量越多,在图谱中显示的节点就越大。
由图3可见,图谱中一共有34个节点、22个连接,其网络密度为0.058 5,按照作者发文数量排名以及图谱中节点的大小统计,我国灾害风险认知研究领域发文数量较多的作者有崔鹏、李军、童星和陶鹏,而其他作者在灾害风险认知研究领域的发文数量相对较少;从作者群角度来看,我国灾害风险认知研究处于较分散的状态,且研究灾害风险认知的学者数量并不多;通过对研究的学者进行网络聚类发现,部分学者组成了不同的研究团队,且团队与团队之间的合作往往通过群组的核心学者连接,其中崔鹏的主要研究方向为泥石流灾害的防灾减灾及治理对策,李军的研究重点是农业救灾,童星和陶鹏属于灾害社会科学研究流派,且主要关注灾害整体发展趋势、灾害危机管理、灾害社会管理等。
图3 2002—2018年我国灾害风险认知研究文献的发文 作者图谱Fig.3 Author atlas of disaster risk perception research in China during 2002—2018
序号发文数量/篇作者序号发文数量/篇作者17崔鹏162王国杰24李军172马东涛34童星182丁文广43陶鹏192周利敏52韦方强202周广亚62张慧坚212刘晓光72方伟华222黄竟文82魏银丽232史培军92黄宏强242米璇102方佳252李帅112冶伟峰262马奔122刘金平272王安功132刘希林282吴先华142鞠明库292尚志海152李光辉302李宁
本文通过对2002—2018年我国灾害风险认知研究文献的发文机构分布进行分析,可以得到相关图谱和列表,见图4和表3。发文机构出现的次数越多,频率越高,那么该机构在图谱中显示的节点就越大。
图4 2002—2018年我国灾害风险认知研究文献的发文 机构图谱Fig.4 Institution atlas of disaster risk perception in China during 2002—2018
由图4可见,图谱中共有32个节点、12个连接,其网络密度为0.024 2,且各个有关灾害风险认知研究机构之间的联系不大,也不紧密,说明需要进一步加强学术交流。
在这里,发文机构的分级对应研究单位和学校行政的分级,一级机构对应研究单位和学校,二级机构对应二级研究所和二级学院,本文将所有的二级机构合并,整理得到我国灾害风险认知研究机构的发文数量,详见表3。
表3 2002—2018年我国灾害风险认知研究文献的发文机构情况
由表3可知,其中北京师范大学的发文数量最多,说明北京师范大学对于灾害风险认知的科研能力相对较强;其次是中国科学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大学、河南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兰州大学,这些研究机构的发文数量相较于其他研究机构也有稍许领先的优势;从各个研究机构的发文数量可以看出,我国目前研究灾害风险认知方向的研究机构并不多,说明需要进一步深入该方向的研究;从区域角度上看,灾害风险认知研究机构分布也不均匀,主要集中于北京,另外因为我国地震灾害频发,而四川又是地震发生次数较高的地区,所以四川大学的发文数量排名也相对靠前;通过研读重要节点的相关文献发现,北京师范大学的相关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灾害风险的基本定义、风险数量化分类、基于风险认知过程的综合风险分类研究方法以及风险认知变化等方面。
本文基于CNKI数据库,利用CiteSpace软件对2002—2018年我国灾害风险认知研究文献的知识图谱结构进行分析,据此了解中国灾害风险认知领域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结果表明:中国对灾害风险认知的研究越来越关注,通过对关键词进行识别与分析,发现“灾害”、“风险认知”、“风险”、“泥石流”、“应急管理”、“滑坡”等关键词的出现频率较高;崔鹏、李军、童星和陶鹏等是致力于灾害风险认知研究的主要作者;发文数量较多的研究机构有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但是发文机构间的学术交流并不紧密,需要进一步加强,且发文机构的地域分布也不是很均匀,需要促进各地区科研机构对当地自然灾害风险认知的研究。
中国是世界上受到自然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近年来自然灾害更是频繁发生,因此基于灾害风险认知的灾害防范研究需要进一步加强。未来灾害的风险认知研究应该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 基于风险认知的灾害教育。风险认知的构建基于社会和文化,而个体所处社会的文化类型、机构团体的信赖程度以及价值观等其他各方面客观因素对风险认知有所影响[32]。当个体遇到同样的灾害时,通常情况下,其风险认知是存在差异的,有些人由于不能合理做出响应或者不善于适应灾害的环境,从而显得更加脆弱,但也存在与其相反的人[33]。随着“风险社会”时代的到来,个体由于认知偏差会导致应对适应或调整不当,并且会人为放大灾情或风险,从而影响到个体对防灾减灾措施的效果判定[34-35]。因此,个体正确认知灾害风险,采取合理的适应行为,有效地规避和转移风险十分必要。其中,如何认识和厘清风险认知对个人适应行为的影响,以及风险认知的变化对适应过程的影响机制,进而有针对性地开展灾害教育显得至关重要。同时,灾害教育作为传承社会文化的一种形式,对风险认知亦会产生影响,因此也需要探讨风险认知与灾害教育的互动机制,适应经济社会的变化,并动态调整灾害教育的内容与形式,以更好地防范风险。但是当前学术界对此方面的研究较少,未来需要重点关注。
(2) 风险认知对灾后恢复的影响。风险认知会影响灾害后个体的行为及群体活动,进而影响经济、社会系统的恢复。例如严重的自然灾害会对潜在游客各方面的感知和认知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而灾后有关旅游风险认知度量有助于了解潜在游客受到严重自然灾害后的心理认知与行为机制。通过分析灾后游客对于风险的认知程度,探索其对旅游意愿和旅游业恢复的影响机制,能够帮助政府和企业采取有效的手段有针对性地来降低相应的风险,从而帮助提高灾后游客的旅游意愿,加快自然灾害后旅游业的恢复。因此,有必要识别受风险认知影响的经济、社会系统要素,分析其对经济、社会要素恢复的影响机制,从而甄选有效的措施以调整风险认知,促进灾后恢复重建。
(3) 弱势群体的灾害风险认知及其管理体系构建。在全球气候与环境不断变化的背景下,自然灾害的风险呈现受灾范围不断扩大、受灾频率持续加快、灾害程度和受灾后的经济损失一直加重的态势。国内外大量实证分析发现,个体应对风险的风险管理决策与其现阶段拥有的资源以及对风险和风险管理策略的了解程度有很大的关联。而个体所拥有的或者能够依赖的各类资源可以是人力资本、物质资本、社会资本、公共资源以及公共物品这五种形式[36]。然而农民、城市贫困人口、小孩等弱势群体拥有的各类资源较少,缺乏有效的灾害应对策略,更易受到灾害的不利影响。因此,分析弱势群体的风险认知,并识别风险认知对其采取防灾减灾行为的作用机制,有利于开展有针对性的灾害教育,建立不同类型的灾害风险管理策略。然而目前我国对弱势群体的灾害风险认知及管理策略的研究仍有不足且重视程度也不够,所以现阶段急需结合国内外的研究成果,从风险管理视角入手,基于风险认知制定出相应的风险预防政策,并建立关怀弱势群体的灾害风险管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