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猪瘟疫情对我国生猪产业布局的影响及建议

2019-04-04 05:29王祖力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
北方牧业 2019年5期
关键词:主销活猪屠宰

□王祖力(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

据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发布,2018年8月,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发生一起非洲猪瘟疫情,这是我国首次发生非洲猪瘟疫情。截至2019年1月15日,我国已经有辽宁、河南、江苏和浙江等二十四个省份发生非洲猪瘟疫情,疫情数量达到102起,87.6万头生猪被扑杀。本次非洲猪瘟疫情,使我国生猪产业发展过程长期以来形成的突出问题集中凸现,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疫情的发生与发展,必将对我国生猪产业布局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一、近几年我国生猪产业布局变化趋势

长期以来,我国生猪养殖产能布局与各地人口数量密切相关。人口数量越多的区域,生猪养殖数量也相对较多。近几年,主产区集中度越来越高,主销区下降较快。统计数据表明,2010~2017年,四川省、河南、湖南和山东等十个省份生猪出栏量始终排在全国前列,但河南等省份名次有所提升;东北、云南、河南和和河北等主产省份生猪出栏增长较快,上海、浙江和北京等主销区下降较多。

(一)河南、河北等北方省份生猪出栏量全国排名有所提升,湖南和广东等南方省份排名有所下降

2010 年,全国生猪出栏总量为66686.4万头,其中排名前十的省份分别四川、湖南、河南、山东、湖北、广东、广西、河北、云南和江西,十个省份累计出栏42414.7万头,占全国出栏总量的比例为63.6%。2017年,全国生猪出栏总量为68861.2万头,其中排名前十的省份分别四川、河南、湖南、山东、湖北、河北、广东、云南、广西和江西,十个省份累计出栏45089.2万头,占全国出栏总量的比例为65.5%。2010~2017年,河南生猪出栏量在全国排名由第三位提升为第二位,河北由八位提升为第六位,云南由第九位提升为第八位;湖南、广东和广西排名有所下降,其中湖南由第二位下降为第三位,广东由六位下降为第七位,广西由第七位下降为第九位;四川、山东、湖北和江西排名未发生变化。

(二)东北和河南等生猪主产省出栏量增长较快,上海、浙江和北京等主销区下降较多

从各省生猪出栏量增长速度来看,2010~2017 年,新疆、西藏、黑龙江、云南、吉林、河南、湖北、山东、江西和河北等十个省份增长相对较快,幅度均超过10%。其中,新疆和西藏因基数较小,增长幅度分别达到88.7%和27.6%;位于东北的黑龙江和吉林,增长幅度分别为18.8%和16.3%,云南增长幅度为16.8%,河南增长幅度为15.4%,湖北、山东、江西和河北增长幅度分别为12.3%、11.8%、11.7%和10.8%。与此同时,上海、浙江、北京、宁夏、福建、天津、四川、广东、辽宁和江苏等十个省份下降较快。其中,上海生猪出栏降幅达到58.0%,浙江下降46.3%、北京下降22.4%,宁夏和福建均下降17.3%、天津下降12.5%;四川、广东、辽宁和江苏降幅在10%以内。

(三)大型企业集团在东北布局增长较快,生猪养殖重心北移

2017 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稳定生猪生产,优化生猪产区,引导产能向环境容量大的地区和玉米主产区转移。公开数据显示,黑龙江、吉林、辽宁等三省,陆地面积79万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2538万公顷,人均耕地面积高达0.62公顷,是全国人均耕地面积最大的地区。该区域地域宽广,土壤肥沃,人口密度相对较小,河流等水体较少,是我国粮食主产区,也是我国饲料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发展生猪产业条件优越。在重环保、调结构、去产能的同时,东北地区及内蒙古东部区域水网较少、环保限制不多、粮食丰富便宜、耕地资源广阔,政策环境宽松,这些条件吸引了众多大型生猪养殖企业,纷纷看好北方地区的发展潜力而投资建厂。近几年,温氏、牧原、正邦、天邦和大北农等大型企业集团陆续在东北三省及内蒙布局生猪养殖业,生猪养殖业重心明显北移。

二、非洲猪瘟疫情背景下生猪产业布局困境

非洲猪瘟疫情的发生及相关禁运政策的实施,使得我国生猪产业长期以来形成的问题集中凸现,产业运行在一定程度上陷入困境。这些问题突出表现在:受消费习惯等因素影响,生猪养殖产能与屠宰产能区域不配套,活猪跨区域调运数量较多;冷链运输能力与屠宰产能不配套,冷链物流产业有待完善;受消费习惯影响,“调猪”到“调肉”的转变需有长期规划。

(一)生猪养殖产能与屠宰产能区域不配套,活猪跨区域调运数量庞大

受消费习惯影响,当前我国有很大部分生猪屠宰产能分布浙江、上海、北京、福建和广东等猪肉主销区,而这些区域生猪养殖产能普遍不足。据统计,浙江省猪肉自给率不足40%,上海猪肉自给率不足10%,北京猪肉自给率约为20%。这些区域普遍需要跨区域调入大量活猪,保证本地市场供应。据农业农村部统计,正常情况下,每月全国生猪跨省调运量大约800~1000万头,全年生猪跨省调运量大约1亿~1.2亿头,占我国生猪出栏总量的比重约为14%~17%。疫情引起的禁止活猪跨省调运措施,导致当前生猪主产区与主销区价格“冰火两重天”。

(二)冷链运输能力与屠宰产能不配套,冷链物流产业有待完善

禁止疫情省份活猪跨省调运措施出台后,部分主产区只能通过大量屠宰并运输白条到主销区。河南第一起疫情发生后,有经纪人反映,部分屠宰场通过提高代宰费、工人工资加倍等措施,把屠宰产能充分利用起来,但新的问题又来了,那就是冷链物流车跟不上屠宰产能的需要。“可以宰得过来,但冷链物流车运不过来”,经纪人表示。这一情况表明,长期以来形成的“调猪”习惯使得短期内冷链运输能力不足,冷链产业亟待完善。

(三)消费习惯短期难改,或影响“调猪”到“调肉”的转变进程

受传统消费习惯的影响,中国热鲜肉产品占猪肉消费的大部分。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表明,近年来冷鲜肉和冻肉消费的比例大约各为20%,热鲜肉消费的比例占到60%。这一消费习惯是多年来“调猪”格局的根源。非洲猪瘟疫情的出现,使得“调猪”的风险明显加大。据统计,2018年8月初以来,由生猪调运引发的疫情一度占到35.3%。禁运政策出台以后,截止到2018年11月下旬,由生猪调运引发的疫情下降到19.4%。同时,跨区域禁运政策也导致区域市场分化严重,部分省份养殖户深度亏损,非常值得关注。为防止疫情扩散和蔓延,由“调猪”变为“调肉”是大势所趋。但我国消费者多年来形成的消费习惯,短期内难以改变,需有长期规划。

三、对未来产业布局的建议

针对非洲猪瘟疫情背景下生猪产业布局困境,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引导各地在制定生猪产业发展规划时统筹考虑产业配套

各区域在生猪产业规划布局时,除了发展生猪养殖业外,还要重点考虑配套生猪屠宰和深加工产业,以及冷链物流产业,尽量实现就地屠宰、冷链运输,减少活猪调运量,进而减少活猪流通所带来的疫情风险。

(二)鼓励大型企业集团在同一区域开展一体化经营

响应国家号召,各地要鼓励和支持大型养殖企业集团在同一个省内或同一个大区内布局全产业链,推行育、繁、养、宰、销一体化融合发展的新格局。原则上,大型企业集团发展生猪产业应实现就地屠宰,变运猪为运肉,保障肉品供应稳定。

(三)加快推进全国生猪产业大区域划分与管理

尽快建立生猪产业疫情防控长效机制。按胡春华副总理的指示,把全国生猪产业划分为五到七个大区域,同一区域内既有主产区,也有主销区,大区内实现产销基本平衡;区域内在一定条件下允许活猪或生猪产品的运输,尽量减少或禁止大区间的活猪调运。

猜你喜欢
主销活猪屠宰
主销参数在后轮驱动汽车上的匹配
2020年巴西生猪屠宰量创历史纪录
140头山西活猪顺利供港
微创下一代心脏技术:用人工肌肉制备新型心脏设备,已成功植入活猪体内
转向主销定位参数和接地点偏距的解析研究
基于转向回正性能的主销定位参数解析研究
某前轴转向节主销早期断裂原因分析
A special artist—Pigcasso特殊的艺术家
生猪屠宰价格信息
2016年5月规模以上生猪定点屠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