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宋词中探讨苏轼的人生哲学

2019-04-03 05:40李姝璇
读天下 2019年8期
关键词:人生哲学宋词苏轼

摘要:苏轼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诗人,他作品中的精神深深影响着后人。在我国中学教材中,苏轼的很多作品也被选编到了语文教材中,成为我们中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通过这些作品学习,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位伟大诗人的爱国情怀、对待生活困境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对待亲情的观念等,这些都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足以让我们受益终生

关键词:宋词;苏轼;人生哲学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其作品题材广阔,清新豪健,独具特色。经过初中、高中阶段的课程学习以及课外的古诗词积累,笔者对苏轼的作品多有涉猎,通过对宋词文本的鉴赏与品味,更深入地走进苏轼的精神世界,了解苏轼的人生哲学,给予我们青少年以启迪。

一、鬓微霜,又何妨——苏轼的远大抱负

苏轼的这首《江城子·密州出猎》是其早期的豪放词中的代表,当时苏轼作为密州知州参加一次出猎,然后有感而发写出了这首千古传诵的作品。苏轼本人也对这首词颇有自得之意,在给友人的书信中,他写道:“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在这首词中,诗人描写了出猎的壮观场面,作者引用历史典故将自己的志向抒发了出来。

在这首词的开篇,“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起句陡兀,以一个“狂”字笼罩全篇,淋漓尽致地表达出了其雄健豪放的气胸,“狂”虽是聊发,可是源自苏轼真实的人生状况,在苏轼的仕途中,遭遇了多次的外任和谪居,每每如此,他便以“疏狂”“狂”“老狂”进行自况。在这首词中,作者的形象是左手牵黄狗,右手擎猎鹰,头戴锦绣帽子,身披貂皮外衣,一身猎装,气宇轩昂。“鬓微霜,又何妨”,尽管鬓边白发有如微霜,那这又有什么关系呢?作者期待自己可以像汉文帝派遣冯唐那样,等待着皇帝派遣人拿着符节去往边地云中,那么必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奋勇射杀西夏军队。这首词中苏轼的远大抱负以及爱国情怀展现得淋漓尽致。

反观如今的社会,很多人被功名利禄所牵绊,一声执着于那些外在的东西,而宁愿舍去自己的志向、甚至是对祖国的爱。没有国就不会有家,即便我们如今生活在了一个和平年代,战火离我们的生活远去,但爱国永远是我们的最低底线,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具备的品质。身为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青年学生,我们必须树立远大的爱国情怀,树立高远的志向,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国家做出贡献,将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紧密联系在一起。

二、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对待生活困境的态度

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其被贬黄州的时候创作的,诗人从“乌台诗案”幸免于难。在这首词的序中,交代了词的创作背景和缘由。那一天,苏轼在去沙湖路上遇到了雨,作者原本带着雨具,但途中以为不需要就让人带走了。不料天空忽然下雨,同行的人一下子被打乱,开始紧张自己的衣服和鞋子。但苏轼却认为,无论自己是否紧张,都改变不了眼前的困境——雨始終都要打到身上来,那么何故平添烦恼,为此事而狼狈呢?这就是苏轼与常人的不同一处,他有一种达观的、超然的思想,狂风骤雨不会久长,紧张和狼狈也于事无补。苏轼虽然在词中记载了自己因为自然现象而导致的困境,寓情于景谈自己的人生哲理。但是,此“风雨”不仅指的是眼前的风雨,还有人生的风雨,通过采用一语双关的手法,将“风雨”的内涵进行了拓展和丰富,赋予风雨这一意象更为深层的含义。全词将深邃的人生哲理寓于日常生活小景中,“一蓑烟雨任平生”引人深思。

回归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这首词其实可以给予我们很多启迪。困境和挫折是我们每个人都会在生命中遇到的,有的人选从容面对,冷静去解决,也有的人自暴自弃,觉得自己从此陷入深渊。但是要知道,面对困难再多的抱怨也于事无补,都不能解决问题。我们应该学习苏轼写困境中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不论遇到何种困难,都要积极面对,不放弃希望。

三、与君今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苏轼对待亲情的态度

苏轼与弟弟苏辙的关系十分亲密,两人在外为官时,其书信往来达数百封,可见手足之情之深,其中比较著名的一句是“与君今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区区八个字,展现了他和弟弟苏澈之间深厚的感情。当时,苏轼因为乌台诗案陷入牢狱之灾,在狱中苏轼以为自己的生命就此终结在这里,于是在这里给弟弟写下了诗作以托后事。在乌台诗案中,监狱之外的苏辙为了挽救哥哥也是处处奔波,为了哥哥的案情更是主动上奏朝廷,希望通过削减官职解决苏轼。“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是处青山可埋骨,他时夜雨独伤神。”苏轼与弟弟的亲情令人动容,神宗读到亦是伤怀,最终苏轼得以从轻发落,保全了性命。

而当下社会亲情淡漠,新闻中报道过很多儿女不赡养父母、兄弟姐妹因为金钱断绝关系的事件,这时候我们不妨学习一下苏轼的诗词,重温那至亲至纯之情。

读苏轼的诗词,感受其人生哲学,让我们在优秀的诗词学习中得以汲取人生的营养,让我们的人生内涵更丰富、更饱满。

参考文献:

[1]胡喜之郎.苏轼的人生哲学思想浅析[J].长江丛刊,2018(26):42-43.

[2]薛姗.论苏轼旷达与超脱的人生哲学[J].现代妇女(下旬),2014(05):321-322.

作者简介:

李姝璇,河南省开封市,开封市第二十五中学。

猜你喜欢
人生哲学宋词苏轼
半小时漫画宋词
半小时漫画宋词之雅俗共赏柳永
从善如流
苏轼错改菊花诗
苏轼吟诗赴宴
VEGGIEVALUES
宋词
刘羽亮??《宋词数首》
论钱穆哲学的心性论维度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