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教育的现状与教育质量的提升

2019-04-03 05:40冯碧云
读天下 2019年6期
关键词:农村问题策略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基础教育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随着我国“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的确立,我国的农村教育在教育观念、教育经费、师资队伍等方面仍然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有效的策略。

关键词:农村;教育;问题;策略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农村教育是当代中国教育的重点,其直接影响全国普及教育和基础教育的实现程度,直接决定了提高人口素质及人均文化水平的程度。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义务教育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祖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目前农村教育还面临着诸多困境,其制约着农村义务教育的进一步提高和发展。其重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农村教育观念与思维的缺陷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以及人本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全面深入,社会对教育的理解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过去的教育观念里只希望学生能认识字、能进行数学计算,离开校园后,具备基本的谋生能力;而如今,社会的需求使得学生必须具有多元的知识结构和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但在我国的大部分农村,旧的教育观念并没有得到改变,其中就包括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概念的掌握和农村家长的教育认识不到位。德、智、体、美全面均衡发展是中小学生必须该受的教育,但有些农村小学教师只注重语、数的教育,对其他学科不重视,没有使教育效果得以体现,比如音乐课的教学依然采用老师唱一句、学生跟唱一句的教学模式,而英语教学也不够重视,特别是在发音上存在方言的因素,使得小学生的英语发音不够准确,这都是教师的教育概念没有得到改变的体现。对于校本课程的开发,更不用说,很多农村中小学根本不存在校本课程,甚至对校本课程不理解。

二、 师资问题突出

很多调查报告显示,农村中小学的师资力量薄弱。一是存在大量的代课老师,他们的待遇不高,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对他们不重视,因此流动性非常大。二是部分农村学校整体上出现了教师队伍“老龄化”的现象,这种情况令人担忧。因为这些年纪大的教师,只有少数受过专业教育,他们的学力不高,而且没有经过正规的师范教育。他们仅凭自己日积月累的教学经验开展工作,教法陈旧,观念落后,知识结构老化,知识面窄。三是偏僻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外出培训或自我充电的机会很少,与外界缺乏交流和沟通,面对新形势下的素质教育,改革后的义务教育课程,往往觉得力不从心,无所适从。很多时候,教学科研也只是流于形式,课程改革举步维艰。

三、 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目前的大部分农村学校,由于教育经费的不足,造成教学设施跟不上教学要求。在硬件设施上,农村学校和城区的学校不可相提并论,许多学农村学校没有多媒体设备,有的学校最多有几台录音机,音乐课上没有该配备的乐器,教师上音乐课唯一的工具就是嗓子;体育课上缺乏学生体育运动需要的器材,上体育课经常是学生自由活动。实验室里面的实验器材往往不能满足学生做一次实验,很多时候设立实验室只是为了应对上级的检查,对教学没有起到该有的作用。对于很多农村学校,除了中央和省对其投入必要的教育经费保持运转以外,地方政府特别是县、镇两级政府投入很少或者基本没有投入,导致农村学校与城里的学校差距越拉越大,教育均衡发展的愿望无法实现,成为一句空话。另外,由于部分偏僻的乡村学校交通不便,学生上学途中艰难险阻,辍学现象不断出现,而县、镇政府对于这些现象不够重视。

要解决农村教育的现状,提升教育质量,应该考虑以下的策略:

一、 更新农村教育观念,完善农村学校的管理体制

当代的教育是面向现代化的教育,农村的教育观念需要更新,紧跟时代的步伐;完善学校的各科课程,在重视语数两科的同时,更要重视各个学科专业知识的培养。农村中小学教育面向现代化,是文化、科技最优化地传承和创新的根本保障。农村学校应该尽可能地做到:创设丰富教学环境、注意学生亲身体验、提高学生创新的能力,提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并将这些能力与课堂整合,增强课堂的人文色彩,陶冶情操、完善人格,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走向现代化。其次,必须培养一批具有专业化教育理念的教师,让其对传统教育的教学方法进行大胆改革与创新,在教学主体、教学形式、教学氛围等方面实现有机转换,确保教学内容的和谐统一。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从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出发,来组织教学活动。再次,教育部门还需要完善农村学校教师管理体制,定时考核校长和中层干部,在学校制定有效的教师考核制度,激励教师积极上进,能者上,弱者再培养。对学校建立县乡校多级考核制度,考核结果送到教育局存档,作为学校干部任用,教师职称晋升主要依据。同时,在考核的过程中,必须伴随有完善的监督制度,以确保考核过程公开、公平、公正,管理制度决不能流于形式。

二、 尽快补养缺额教师,保证教学最基本的师资需求

师资问题是农村学校面临最严峻的问题。农村教师的幸福指数不高,物质缺乏的同时,精神世界也受到影响。教育行政部门要重视人才,提升教师的归属感和荣誉感以及提高教师尊严,让基层教师安心扎根乡村教育,甘于奉献。为引领社会爱岗敬业的良好风尚,教育部门、党政府应该加大扶持,重点关照,对安心扎根农村的一线教师,提高更好的待遇,评优评先给予优先考虑。同时应该扩大对愿意长期留在农村任教或支教的教师的优惠政策和保障项目。而且,这种政策和保障必须是持续的、灵活的,以确保对全国各个地区的农村教育都有普遍适应性,吸引更多的良师服务乡村教育事业。另外,要未雨绸缪,各师范院校里面专门招收一定数额的定向生,毕业后服务于农村教育,对于这些定向生不但要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更要注重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培养他们甘于奉献,乐于服务农村的精神。可以考虑在大学课程中设立一门与农村教育相关的专业课程,从而更好地引导新一代的大学生先往乡村走一走,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师范院校还应该鼓励农村教育的研究者亲自带领大学生深入农村开展教育调研或者下乡实践。对于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光靠理论指导是不够的,必须结合实践经验的指导。服务和引领农村教育是师范院校的神圣使命。

三、 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

农村义务教育政府投入是主渠道,教育投入不能只靠国家和省两级政府,也应该包括市、县、乡镇政府,但目前的情况是县、镇两级政府的投入不到位。针对这一情况,上级政府应该提高县、镇政府对教育投入的思想觉悟。还应该明确规定县、乡镇政府在义务教育投入上的份额,并督促加以落实,有了足够的经费,学校校舍的日常维护、教辅用房建设,食宿学校建设及学校的安全保障等这些问题才能得到解决。在教育经费管理过程中,一要强化绩效目标管理,简而言之就是要把花钱与做事以及所做的事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密切结合起来,改变长期以来钱跟人走的经费分配方式,转向钱跟事走,用钱去有效地办事。二要建立看得见的教育财政管理、分配体制。教育是基本民生,政府在教育方面提供的是公共服务。教育经费的分配、使用各个环节应该向纳税人公开的。教育经费分配和使用过程的公开是推进政务公开,提高预算安排的透明度,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有效措施之一,也能有效推进教育的公平和均衡,提高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工作效率。除了物质投入以外,还要要建立农村学校安全保障体系,由政府牵头联合教育、公安、文化、工商、衛生、交通等机关部门办公。同时,关注乡村文化建设,乡村文化建设对农村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中国农村教育问题的解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尽可能地消除作为说话者与乡村世界的隔阂,把乡村教育的问题同等地纳入我们的教育的“视界”中来,去更切实地关注、倾听、理解那个世界的教育处境与要求,以及那个世界作为我们论说其教育问题的基础与背景,在“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同时也面向乡村生活事实,真实地表达乡村世界的教育理想与期望。唯有这样,我们的话语才可能真正成为那个世界的教育话语,我们的言说才可能是有“根”的言说。

参考文献:

[1]杨书臣.浅谈农村小学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J].2010.10.

[2]王小英.关于助推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几点思考——浅谈农村教育的现状与思考[J].2016-09-19.

作者简介:

冯碧云,北京市,北京市中国人民大学。

猜你喜欢
农村问题策略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
新农村 新一辈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