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宇
威尔基·柯林斯的《月亮宝石》一书,令人眼前一亮的特色,即在于他让参与到这个案件中的所有相关人都依次出场陈述,并且这些人物都是以第一人称,恰如影视剧当中的独白或者是询问,他们视角不同、身份各异,对事件用自己的视角进行回忆解读,令人耳目一新。
这些角色因为从自身角度出发来陈述,因而他们的陈述既有相互印证的互文效果,又有相互矛盾的一面,这种陈述作者不做终审评判,一切交给读者去判断,所以不断调动读者的胃口必须跟踪读下去。从哲学角度来说,因为他们的身份各异、修养不同,从他们对宝石的态度也直接体现了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但综合起来我们会发现,作者对案件的陈述态度是分布给了众位角色的。这有必要再次说下作者的创作思想。
柯林斯生活在英帝国强盛的维多利亚时期的伦敦,和英国许多知识分子一样,自身难免有优越感。加上此时受舆论影响,殖民主义思维及东方思维渗透于他的思想里,作为宗主国臣民的他,在创作中难免对殖民地产生居高临下的思想。本书的创作即有这样的渊源,1857年,英国殖民当局用牛油和猪油做子弹夹的润滑剂,这种弹夹需要用嘴来咬开,而雇佣兵大多是英国教徒或伊斯兰教徒,对他们而言,接触这样的弹夹无疑是对他们信仰的亵渎。愤怒的他们选择了暴动,不仅杀死自己的英国上司还殃及了无辜。英国媒体的报道颠倒黑白,大肆攻击侮辱殖民地士兵的無法无天,一时间,不明真相的英国国民称他们为“嗜血的印度人”。柯林斯和狄更斯合作发表《英国囚徒的险事》,对有色人种的阴险、残暴等进行了辛辣揭露嘲讽,对英国士兵的绅士作风大加赞赏颂扬。《月亮宝石》的写作正值该暴乱事件十周年之际,此时的报纸杂志披露了事件的真相,而知晓真相后的柯林斯深感良心的不安,对当局不顾雇佣兵宗教信仰的霸道行径很不满,于是,故事背景便以英国攻取印度,贪婪将军亨卡斯尔抢夺印度教圣物月亮宝石展开,书中充满了对英国侵略者贪婪狡诈的批评和对忠诚善良的印度人的同情肯定,这也算是柯林斯自己对十年前鲁莽行为的忏悔与反思之作了。
于是,我们看到了这些生活在19世纪上半叶的英国人,他们对宝石、婚姻家庭、工作恋爱、宗教信仰、文化文学等的观点。月亮宝石极具有象征意义,它不光是印度教的神物,通过它被英国人盗取后在英国走的一遭,也同时映衬出了这颗月亮宝石的道德评判属性,它直接将这些见过它与没见过它的人们的道德反映出来,因而具有了人性善恶的标尺、人物道德的镜子的效果。
小说的情节安排和人物塑造显示了柯林斯对英国绅士道德伪善一面的批判,特别是对反面人物高弗利的批判,不得不说他极其善于伪装,但工于心计的他却也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他的父亲老高弗利出场很少,但不得不说“上梁不正下梁歪”,老高弗利也同样令人心生厌恶,他对蕾切尔拒绝和他儿子结婚一事一直耿耿于怀,甚至为此拒绝担当蕾切尔的监护人,并且当自己儿子急用钱时也不愿意及时伸出援手,直接导致了儿子铤而走险并最终覆灭。
也恰恰是在月亮宝石的照耀下,围绕着富兰克林、蕾切尔、高弗利三位年轻人的三角恋爱的真实与虚伪全面体现:高弗利为了能够摆脱经济危机,多次求婚蕾切尔,而实际上他的出发点就是钱,对她爱的表白可以称作是逢场作戏花言巧语,如此伪善的一个人作者给他的姓氏为“艾伯怀特”,翻译过来是“能干的白人”,可谓是极具反讽意味;与其对比呈现的,是富兰克林与蕾切尔忠贞不渝的爱情,即便对彼此有深深误解的时候,他们依然深爱着对方,可以说,月亮宝石真的就是他们爱情的试金石,通过一年来的风风雨雨,他们得到了全方位的成长,由一年前一起刷油漆的小儿女,成长为可以携手一生的忠贞伴侣,代价虽大,但对他们依然是幸事。
本书中另一条线索是鸦片,这也是英国殖民者掠夺东方的重要手段。在书中,宝石的丢失与找回都和鸦片这一隐形线索有关。富兰克林正是因为服用了鸦片酊而产生幻觉,才去蕾切尔房间拿走了宝石,并被隔壁屋的表哥高弗利偷走;最后在詹宁斯医生的情景再现实验下,实现了对宝石追回的有力证据。并且,詹宁斯在使用鸦片治疗自己的病痛时候可谓是作者自己的化身。1860年,柯林斯开始换上一种关节痛,一说是风湿性关节痛,又说是痛风,这种病让他深受折磨。为了减轻病痛,他遍访欧洲医生,尝试过多种医疗方法,最终在医生建议下服用鸦片酊并因此上瘾,这极大地损害了他的身体,并最终病逝。
柯林斯一生以小说写作为主,一生写有长篇二十多部,大多以侦探犯罪事件为题材,其中很多发表在当时的英国文豪狄更斯主编的杂志上,二人因此成为终生的朋友。但为柯林斯赢得世界声誉的,只有这部侦探小说的鼻祖《月亮宝石》,里面闪现的灿烂人性光辉,一定会烛照千古。
指导教师:袁恒雷
(编辑/张金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