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荷
(西南大学 外国语学院,重庆 400715)
学术写作并不只是研究结果的客观呈现,也是和学术成员的交流,因此同样有维护面子的必要性(Myers 1989)。作者在学术写作中不仅应关注自身话语的准确性,还应注意话语的得体性。实际上,不少研究者(如Grundy 2008;黄永亮等 2019)将得体视为语言使用的第一特征,以及评价语言使用者语用能力的重要标准(Tsutagawa 2013;Kecskes 2014)。Bialystok(1993: 54)指出,二语语用失误并非源于使用者的语言知识水平,而是由于使用者缺乏控制注意资源的能力,即缺乏对语言知识、意义和社会语境规则之间关系的关注(姜晖、范晓龙 2018)。随着国际交流的不断推进,学术交流逐渐成为常态,学术交际能力也随之成为了中国英语学习者(以下简称学习者)语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者如何在正确呈现观点的基础上,得体地传达自己的意图便成为了新的研究课题。
陈新仁(2013)指出,在特定的语境中,只要使用了语言便选择了身份。言语行为与身份建构之间的关系也得到了诸多研究的证实。例如,Tracy & Robles(2013)曾明确指出,交际者通过实施言语行为建构和更改交际身份。在学术写作语境中,交际者实施建议行为既可以证实其研究结果的意义,也是与建议对象的直接交流(何荷2016)。但值得注意的是,一些研究者(Lebra 1979;Masuda 1989;El-Sayed 1990;Matsumoto 1993;Lii-Shih 1994;Hinkel 1994,1997;Matsumura 2001)认为,不同文化对建议行为的认知存在较大差异。西方文化视主动建议为侵犯他人的自由,而东方文化却认为其有助于交际双方建立友好、和谐的关系(Hinkel 1997)。英语学术写作语境对于学习者而言较为陌生、复杂,而在复杂语境中大多交际者惯于遵从母语原则(Koike 1989)。因此,学习者是否能在学术写作中得体地实施建议行为值得关注。基于此,本研究拟将语用身份作为一种评价资源(陈新仁 2018),以专业学者①何荷(2016)称之为“作者”,即在国际应用语言学领域内的主要期刊发表过论文的研究者。在国际英语学术期刊论文中建议行为的实施情况作为参照,探讨学习者在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中实施的建议行为是否得体。
身份是话语交际的产物(Benwell & Stokoe 2006;De Finaet al.2006),是一种情景化的表现,而不是稳定的连续体(Bucholtz & Hall 2010)。人们使用的语言不仅反映并且塑造了他们的身份(Joseph 2010:9)。陈新仁(2013)指出,语用身份研究是从言语交际或话语角度,关注交际者发出或理解特定话语所选择的特定身份。交际者在选择话语的同时便选择了特定的语用身份,而交际对象会根据相关话语进行其背后语用身份的识别和认定。如果交际者不按合适的身份选择话语,其身份便可能会受到交际对象的质疑(陈新仁 2018)。基于该观点,陈新仁(2018)将语用身份看作一种评价资源,从外部解释、评价交际者的话语选择。
根据语用身份论,从语用身份角度评价话语涉及的维度包括话语的适切性、得体性、公正性、真实性和正当性等。而话语得体性评价关注的是在特定语境下,对于具有特定社会或情感距离的交际双方而言,其话语使用是否得体(陈新仁 2018)。此外,话语的得体性评价还与特定场合下交际主体的语言选择有关,得体的话语、由此建构的恰当的身份往往是刻意选择的结果(陈新仁 2018)。实施建议行为时,不同的交际者与不同的交际对象之间的社会、情感距离不同,其选择的话语也理应不同。如果交际者能恰当地选择与交际对象社会身份相匹配的建议行为,其话语选择即为得体。因此,可将语用身份作为变量讨论特定语境中语言使用的得体性。
通过语用身份开展话语评价一般涉及语用身份的偏离或非默认身份的建构(陈新仁 2014,2018)。从语用身份论的价值取向角度来看,语用身份的偏离可以区分为正偏离和负偏离。正偏离往往体现为一种积极的语用策略,有助于交际者达到特定的交际功能,如推进施为目标或提升人际关系;负偏离指的是交际者对自己、对方或第三方的语用身份选择不当,导致语用失误,其并不一定是交际者的有意选择,也可能是由于交际者对自身当下的语用身份不够敏感而产生的。
一直以来,关系都是语用身份研究关注的热点之一。例如,Omoniyi(2006)指出,在任意语境中,交际者会基于对当前交际事件中双方关系等的评估,根据适切性动态地排列多种身份。根据Tracy(2002)的观点,身份可以区分为主体身份、交互身份、个人身份和关系身份。Tracy & Robles(2013)将关系身份看作是个人身份维度的特征之一,认为个人身份指的是通常所说的人格、个性、与他人的关系以及对特定事件、问题和他人的态度等,其中关系包括与他人社会距离的远近、是否平等等,而平等关注的正是权势关系。Joseph(2004)认为身份可被看作是人们在商讨其自身相较于他人的定位、权利及行为时有意或无意的建构或表现,其中相较于他人的定位、权利实际也是指权势关系。由此可见,权势关系是身份研究的主要关注点之一。
Hyland(2000)认为,学术写作是一种使用语言来表现、建构和商讨彼此社会关系的交际行为。由于建议行为预示了建议双方在专业度、知识储备等方面存在差异(Puldlinski 2005),其实施就不可避免地展示了交际双方间的权势及社会关系等信息(DeCapua & Huber 1995;Vehvilaeinen 2001)。换句话说,一旦交际者选择特定的话语实施建议行为便建构了自己与建议对象之间不同的权势关系。此外,许多研究者(如 Searle 1979;Brown & Levinson 1987;Banerjee & Carrell 1988;Martinez-Flor 2005;Jiang 2006;Li 2010)认为,由于建议行为对交际对象的负面面子构成威胁,交际者在实施建议行为时往往会采取一些礼貌修饰策略加以缓和(Blum-Kulkaet al.1989;Jiang 2006;Li 2010)。可以说,缓和策略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调节了交际双方的权势关系。因此,本研究通过学习者在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中建议行为的实施情况与缓和策略的使用情况,探讨其在英语学术写作语境中建构的权势关系是否得体。
本研究拟将国际英语学术期刊论文中专业学者建议行为的实施情况作为参照,讨论学习者在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中实施的建议行为是否得体,具体回答以下两个问题:1)学习者通过建议行为建构的权势关系是否得体?2)学习者在建构权势关系时是否采用了缓和策略来增加得体性?
本研究在何荷(2016)关于国际英语学术期刊论文中专业学者建议行为研究②何荷(2006)的研究语料选自 TESOL Quarterly,Language Learning,Language Teaching Research,Applied Linguistics,ELT,System及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7本期刊中的30篇论文,共计229条建议行为。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CNKI和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图书馆收集了2008—2010年间的30篇③检索日期为2018年6月5日。30篇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包括南京大学5篇、山东大学5篇、浙江大学5篇、广东外语外贸大学4篇、厦门大学4篇、暨南大学4篇和上海交通大学3篇。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④选取2008—2010年间的30篇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主要是为了确保研究领域、语料规模与完成时间与何荷(2016)的语料相对应。。由于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在主要发现及对未来研究的展望部分建议行为的出现频率最高,因此本研究聚焦于该两部分,从中收集到385条建议行为。本研究延续何荷(2016)对建议行为的定义和分析框架,确定建议行为的识别标准为提出特定情景中由建议对象执行的计划或行为,且认为执行该计划或行为会使建议对象受益,如例(1)所示。
(1)Teachers should make use of the modern technology to maximize the use of listening material and arouse listeners’ interest.(徐常娟 2010)
例(1)中,学习者根据研究发现提出建议: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对老师自身也有利。
在建议行为的分类方面,本研究参照何荷(2016)的分类标准,区分显性建议行为和隐性建议行为。显性建议行为指的是学习者使用明确的施为用意标记语如“suggest”“suggestion”“advise”“advice”等直接表明建议意图;隐性建议行为指避免使用施为用意标记语而采用其他建议程式语实施建议行为的情况。按照实施策略,隐性建议行为可以分为声明义务、声明意向、声明可能性、声明重要性/必要性、声明利益和提供选择等(详见何荷2016)。
在权势关系的建构方面,本研究将权势关系分为强势关系和温和关系。根据建议者在学术写作中相较于建议对象的地位,强势关系指的是建议者与建议对象间存在较明显的权势或较大的专业水平差异的情况;温和关系则是相对于强势关系而言,无明显权势或专业水平差异。
以往的建议行为研究(如Bardovi-Harlig & Hartford 1996;Jiang 2006;Li 2010)发现,通常只有上级对下级才会采用显性建议行为;情态动词的使用是交际者评估双方权势的结果(Saeed 2000),其中义务类情态动词或半情态动词的使用⑤根据何荷(2016),该类(半)情态动词的使用属于隐性建议行为中的声明义务策略。显示了交际双方明确的权势或专业差异(Boatman 1987;Decapua & Huber 1995),标志着语言使用者的强势地位(何荷 2016:37)。因此,本研究认为学习者通过显性建议行为和声明义务策略可以建构强势关系,如例(1)。例(1)中学习者通过情态动词“should”将执行建议所示行为描述成建议对象的义务,由此建立了强势的建议者身份。学习者通过声明意向、声明可能性、声明重要性/必要性、声明利益和提供选择策略则可以建构温和的权势关系(何荷2016),如例(2)和(3)。
(2)E-feedback could be used as an alternative to traditional written-feedback in the Chinese writing classrooms for intermediate proficient EFL students.(单谷华 2010)
(3)Some reading related games will be useful.(王嫣女 2010)
例(2)中学习者通过声明可能性策略的情态动词“could”,将执行建议所示行为描述成一种可能性,即电子反馈有可能代替传统反馈模式。例(3)通过声明利益策略,指出在教学中采用阅读相关游戏将有所助益。
在本研究框架中,交际者的话语是否得体取决于其建构的语用身份是否符合交际对象的预期。根据 Fairclough(1989)话语内权势关系(power in discourse)和话语外权势关系(power behind discourse)的分类,本研究讨论的语用身份实际上是一种话语内权势关系,即学术论文中语境化的交际身份,它随着话语开始而产生,话语停止而暂停作用(陈新仁 2013)。社会角色⑥本研究借助上下文甄别建议对象的社会角色。实际上是一种话语外权势关系,关注交际双方在现实生活中具有的社会属性和地位,是一种较持久稳定的存在(何荷2016)。具体到本研究,建议者建构的权势关系是否得体取决于学习者通过建议行为建构的权势关系是否符合建议对象对彼此社会角色权势关系的预期。
此外,本研究还考察了交际者实施建议行为时是否采用缓和策略调节权势关系。在参考Li(2010)研究的基础上,笔者考察了交际者是否采用了前提表达(grounder)、外在强加程度弱化(external imposition minimizing)、内在强加程度弱化(internal imposition minimizing)和同组群表达(ingroup strategy)等策略缓和建议行为强加程度,修饰其建构的权势关系,并以此进一步考察其建议行为的得体性。
学习者和专业学者分别在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和国际英语学术期刊中通过建议行为建构的权势关系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学习者和专业学者通过建议行为建构的权势关系情况
由表1可知,学习者在毕业论文中共实施385条建议行为,其建构的相对于建议对象的强势关系几乎占总数的一半;专业学者建构温和关系的比例(70.74%)是强势关系(29.26%)的2.42倍,远高于学习者。与专业学者相比,学习者在学术写作中实施建议行为时建构强势关系的比例偏高。
为了进一步探讨学习者学术建议行为的得体情况,本研究对学习者是否能根据建议对象社会角色的不同建构不同的权势关系进行了讨论。与何荷(2016)的研究发现一致,本研究中的建议对象主要包括研究者、教师和学生等社会角色。虽然真实生活中研究者和教师的社会角色可能重叠,但根据建议内容,若是涉及今后研究的,笔者将建议对象认定为研究者,若是涉及未来教学的,则将建议对象认定为教师。从权势关系来看,研究者和教师的地位高于学生。由于研究者的研究对教师教学具有指导作用,因此从专业度上来说研究者应该是高于教师的。概而言之,话语外权势关系应是研究者大于或等于教师,更大于学生。根据统计,学习者和专业学者分别在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和国际英语学术期刊中针对不同社会角色的建议对象建构的权势关系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学习者和专业学者针对不同社会角色的建议对象建构的权势关系情况
由表2可知,学习者和专业学者都在对学生实施建议行为时建构了最多的强势关系,教师次之,研究者最少。相比于专业学者,学习者在对研究者、教师和学生实施建议行为时建构强势关系的比例都偏高。在对教师实施建议行为时,专业学者和学习者建构权势关系的差距最大,专业学者建构了明显偏多的温和关系,而学习者在超过半数的情况下建构了强势关系。
本研究考察了学习者是否通过缓和策略调节与建议对象之间的权势关系,其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学习者和专业学者缓和策略的使用情况
根据表3,学习者和专业学者都在大多数建议行为中采用了缓和策略来拉近双方的权势关系差距。与专业学者相比,学习者使用缓和策略的比例偏少。为了进一步考察学习者缓和策略的使用情况,本研究比较了学习者和专业学者针对不同社会角色的建议对象缓和策略的使用情况,其结果见表4。
表4 学习者和专业学者针对不同社会角色的建议对象缓和策略的使用情况
表4显示,学习者和专业学者都在对研究者实施建议行为时使用了最多的缓和策略,教师次之,学生最少。但学习者和专业学者在对不同社会角色的建议对象实施建议行为时缓和策略使用存在一些差异:首先,在对研究者和教师实施建议行为时,学习者均在超过半数的情况下使用了缓和策略,但二者相差26.43%,高于专业学者(5.64%);其次,在对研究者实施建议行为时,学习者采用缓和策略的比例高于专业学者;最后,在对教师实施建议行为时,学习者使用缓和策略的比例低于专业学者。
本研究发现,与专业学者相比,学习者在学术写作中实施建议行为时建构强势关系的比例偏高。这很有可能是因为学习者希望通过实施建议行为彰显其研究结果的重要性,从而获得学界的认可。然而,由于英语学术写作语境对于他们而言较为陌生、复杂,他们很可能忽视了建议行为造成的权势差异。
学习者和专业学者都在对学生实施建议行为时建构了最多的强势关系,教师次之,研究者最少。这说明学习者在一定程度上意识到了需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对象建构不同的权势关系。然而,学习者建构的权势关系仍出现了明显的负偏离,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相比于专业学者,学习者在对研究者、教师和学生实施建议行为时建构强势关系的比例偏高;其二,在对教师实施建议行为时,专业学者明显建构了偏多的温和关系,而学习者则在超过半数的情况下建构了强势关系。从社会角色的权势关系来看,研究者的地位大于或等于教师,更大于学生。专业学者偏多的温和关系的建构体现了语用身份的正偏离倾向,属于积极的语用策略,有利于其建议被交际对象采纳与建立和谐的关系。与之相反,在对教师实施建议行为时,学习者偏多的强势关系的建构,显然不符合包括教师在内的建议对象和其他读者的期待,属于语用身份建构的负偏离,是明显的语用失误。由此可见,虽然学习者意识到了建议行为及身份的选择受交际对象社会角色权势关系的影响,但由于他们未能平衡好不同交际需求之间的关系,实施的建议行为不够得体。
在缓和策略使用上,本研究发现,学习者同专业学者一样,在大多数建议行为中都采用缓和策略减轻强加程度。但学习者在实施建议行为时使用缓和策略的比例低于专业学者。这说明从总体上看,学习者的建议行为实施可能受到母语负迁移的影响,其通过缓和策略降低权势关系差距的意识仍有待加强。在对研究者实施建议行为时,学习者采用缓和策略的比例高于专业学者。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学习者实际上意识到了在交际中通过建议行为建构的权势关系和真实世界中双方社会角色的权势关系之间存在冲突,希望尽可能地借由缓和策略来调节差异,减少冲突。但在对教师实施建议行为时,学习者使用缓和策略的比例低于专业学者,这显然是不够得体的,不符合教师和其他读者的预期,属于语用身份的负偏离,是明显的语用失误。
本研究在语用身份论的指导下,以何荷(2016)关于国际英语学术期刊论文中专业学者建议行为的实施情况为参照,考察了学习者在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中的建议行为实施情况。结果显示,与专业学者相比,学习者在实施建议行为时构建强势关系的比例偏高,使用缓和策略的比例则偏低。在对教师实施建议行为时,学习者建构了明显偏多的强势关系,这显然不符合建议对象和读者预期。在对研究者和教师实施建议行为时,学习者使用缓和策略的比例出现了较大差异,对研究者使用缓和策略的比例高于教师(26.43%)。该结果同样不符合建议对象和读者的预期,体现出语用身份负偏离,属于明显的语用失误。
由于时间限制,本研究只考察了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领域30篇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今后研究可进一步拓宽语料范围,考察学习者的中文语料或其他学科语料。此外,若条件允许还可通过对作者进行访谈等方法尝试回答作者建构不同身份的动因。